1、 专题十一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高频考点呈现】【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考点三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考点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高频考点剖析】【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考点一一 192919291933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 。 (2)具体原因: 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 特别大。 3.影响 (1
2、)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日趋恶化。 (2)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辩证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双重影响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深,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机制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 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信号。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 启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经济大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强化了家庭意识,使美国向着福利国家迈进。 (3)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平民大量失业,造成人们的消费、购买能力
3、 下降,但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诸如美国电影业、广播业、图书报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 表 3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 3 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2 (2018天津高考8)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 提高了 890 种商
4、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 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 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B C D 考点考点二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30 年代大危机;胡佛 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 ;社会立法实 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
5、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 开创了 的新模式,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 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 ”;建立“福利国家” 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 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2)
6、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 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3)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 经济的重要手段。 2.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1)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 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 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的发展,提高了实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与自身相否 定的因素。 (3)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追求
7、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 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 义的一些良好经验。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 取“三 R” (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 ,下列项中属 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2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
8、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 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3(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 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 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 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考点考点三三 列宁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 ,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 。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允许 。 (3)特点:利用市场和 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恢复了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
10、经济政策的差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 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 整, 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 展生产 过渡方式 直接过渡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国民 经济迅速恢复, 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 济基础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 看 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
11、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 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 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从经济运行 机制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 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社会发展 道路看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 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的新道路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天津高考8)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 “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
12、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 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4 (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考点考点四四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政治经济体制济体制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 而确立。 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3、;排斥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权与专制。 3.评价 (1)积极:短时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 ;忽视消费品生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 因。 4.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 。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 ,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14、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 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 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指导 思想
15、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 革和改造 内容 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 领域 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 领域 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结果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导致 了苏联解体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 表 1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表 1 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
16、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 (2018江苏高考18)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 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 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高频考点练兵】【高频考点练兵】 1.20世纪30年代初,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 打乒乓
17、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些现象 ( ) 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2.(2018 江苏扬州考前)以下是 19251939 年美国、德国和英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变化对比表。这表明 ( ) A.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 B.德国在 1932 年以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C.英国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三国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势力 3.(2018 江苏扬州期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 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
18、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 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致力于实现“这项任务”的新政措施是( ) A.保护劳工权利,缓和阶级矛盾 B.防止盲目竞争,恢复工业生产 C.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D.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4.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 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时期美国( ) 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5.(2018 江苏南京三模
19、)下面表格中的现象,说明了( ) 1935 年 5 月 27 日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扼杀了 3 项“新政”立法,其中包括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6 年 1 月 6 日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 6 票对 3 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 1936 年 6 月 1 日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判决纽约州的一项规定妇女与儿童最低工资的法律违宪 A.美国民主运行机制弊端显现 B.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缺乏与时俱进理念 C.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非常时期过度集权 D.美国宪法至上原则得到充分彰显 6. 年份 法国 联邦德国 瑞典 英国 1960 年 14.4 17.1 15.6 12.4 1970 年 26.3 27.8 2
20、7.4 19.6 1980 年 30.9 26.6 33.2 20 1985 年 34.2 25.8 32 20.9 上表是部分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表(单位:%),对表中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 ) A.福利国家是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B.马歇尔计划为之实行奠定物质基础 C.福利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 D.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7.(2018江苏南通二模)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审核现行管制企业 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 60 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 等 40 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
21、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 A.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C.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8.(2019 江苏七市 3 月)1988 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 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 金。这一改革旨在(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9.(2019 江苏徐州期中)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22、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造成变 化的原因是( ) 经济部 门 年份(年) 美国(%) 联邦德国 (%)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0.(2018 江苏四市一模)19181919 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
23、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 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有关资料表明, 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 58%65%。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收集制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11.(2018 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1925 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 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 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成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
24、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2.据统计,苏联在 1928 年以前建立的集体农庄中,没有马的占 45.2%,没有乳牛的占 34.8%,有一匹马的占 38.3%,有一头母牛的占40.9%;到1930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乳牛 总数的 42.7%。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 A.集体农庄规模在扩大 B.旨在推进工业化发展 C.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D.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 13.(2019 江苏南京模拟)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后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进行改革,中国改革
25、开放后也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 ) A.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性调整 B.都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超越了两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都是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在两国的反映 14. (2019 江苏全真模拟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从 1940 到 1952 年,农业总产量增加 10%,1953 年的粮食总产量 8 250 万吨,低于 1913 年 8 600 万吨的水平。1958 年苏联谷物产量达 13 470 万吨,比 1953 年增加了 5 220 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 展。但苏联农业在
26、1963 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销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 式。1965 年 9 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在农业方面, 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 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 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 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 世纪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别说明其主 要成因。(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4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