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下古诗1.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明。【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入仕不成,终身不做官。擅五言诗,以山水诗见长。他的诗清新淡雅。【译文】春夜睡得多么香甜,不知不觉中已天亮,早起的鸟儿站在枝头,不停地鸣叫歌唱。昨晚一夜的斜风细雨声,不知开放的春花又凋落了多少。【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诗的开头点明时令季节,交代情境,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欢快景象,也显示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在这短暂的
2、体验之后,诗人想到昨晚的风雨。虽没亲眼见到,但窗外的鲜花一定被打落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惋惜之情。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它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2.赠汪伦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汪伦:李白的一位热情好客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 踏歌:古代当地的一种歌舞形式。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一带。潭是一种深水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
3、莲居士。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李白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译文】李白登上小船马上要离别远行,忽然间听到岸边载歌载舞一片欢腾。桃花潭水啊,你纵然深过千尺万尺,怎比得上老友汪伦送我的深情啊。【赏析】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这首送别诗虽表达了诗人和友人汪
4、伦淳朴而深厚的感情,却没有一点离愁别绪,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全诗平易清新,格调开朗舒畅,读来让人回味不尽。3.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所想到的。 疑:怀疑,以为。 举:抬。【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李白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译文】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前,朦胧中怀疑是地上的秋霜。抬头望着一轮明月,低头思念着故乡。【赏析】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扬州一间旅舍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诗中描写了诗人身在他乡,望月思念
5、家乡的情形。前两句写“静夜”之景,一个“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全诗虽然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4.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处:地方。【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字阆仙
6、,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译文】松树林下我询问隐者的小徒弟,徒弟回答说师父采药已经出去。只知道在这座深山中,云海茫茫,也不知在何处。【赏析】这首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诗人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所以隐者虽然没有出现,但是通过这些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经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也衬出寻者
7、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从充满希望到失望,再到萌生了一线希望,最后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感情起伏。全诗语言通俗清丽,朴质无华,言简意丰。5.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注释】解:懂得,理解。 一道:一条水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译文】小小的娃儿轻悠悠地划着一只小船,乐呵呵地捧着
8、刚偷摘的莲蓬回家去。这孩子不懂得把行路的踪迹掩盖好,浮萍被小船拨开,留下了一条清晰的水道。【赏析】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池上二绝,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这首五言绝句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孩顽皮、纯真的情态。诗中有景有色,有动作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写下了这首描摹平凡生活的小诗,将这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6.小池宋 杨万里泉眼无
9、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树阴: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 尖尖角:还没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译文】 泉眼爱惜地无声流出细细流水,树荫遮蔽了阳光映入水中,因为它怜爱晴天风光的柔媚。小小荷叶刚刚露出那温柔细嫩的尖角,就有蜻蜓停在了上面。【赏析】第一句选取泉这一寻常事物,一个“惜”字写出泉眼好像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
10、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第二句中的“爱”字将本无情的树荫为有情,表现水面上柔枝婆娑弄影的情状,十分空灵。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7.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
11、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注释】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作者简介】唐寅(14701524),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译文】头上的红色冠子是天生的不用裁剪,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它平常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赏析】画鸡是明代中后期时诗人唐寅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题的诗,诗人画完这只高昂的公鸡后写好这首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的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公鸡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赞颂了它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成为时代先驱者的远大志向。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