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80866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医用药护理第四章一、中药基本知识二、方剂基本知识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一、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的性能(一)中药的性能1 1四气五味四气五味 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四气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药物的四气归纳起来分为温热与寒凉两类,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1)四气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2 2)五味)五味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证。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酸:能收、能涩

2、,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苦:能泄、能燥,有清热、燥湿、泻下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实热火证、湿证、便秘等。咸: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和涩味,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仍称五味。升降浮沉是对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的概括。升,即上升;降,即下降;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升浮药作用趋于向上、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开窍醒神、催吐等功效,治疗病位在表、在上及病势下陷等病证。沉降药作用趋于向下、向里,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重镇

3、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功效,治疗病位在里、在下及病势上逆等病证。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与其性味、质地等密切相关。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者,药性多升浮;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者,药性多沉降。采用花、叶、枝、皮等部位入药者,因其质轻,药性多升浮;采用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入药者,因其质重,药性多沉降。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2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治疗作用。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依据经络学说,不同部位的疼痛其用药亦不同,太阳经头痛

4、用羌活,阳明经头痛用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用柴胡,厥阴经头痛用吴茱萸,少阴经头痛用细辛。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3 3归经归经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古今关于药物毒性的认识不尽相同。历代医药文献中,泛指药物的偏性就是毒性;现代则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及毒副作用,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由药物毒性引起的机体损害习惯上称为中毒。相对而言,能够引起机体毒性反应的药物则称为毒药。根据中药中毒表现的程度,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及小毒。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4 4毒性毒性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二)中药的用法(二)中药的用法1 1配伍配伍(1 1)相须)相须:指性能功

5、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其原有药物的疗效。(2 2)相使)相使:指两药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3 3)相畏)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4 4)相杀)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5 5)相恶)相恶:指一种药物可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减低或消除。(6 6)相反)相反:指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2 2禁忌禁忌相恶和相反的配伍形式属禁忌范围。金元时期将中药的配伍禁忌概括为“十八反”和“十九畏”。(1)配伍禁忌凡可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属于禁忌药物。一般毒性强、药性猛,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属于

6、绝对禁用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破滞、攻下导积、辛热滑利等作用的药物为慎用药物。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俗称“忌口”。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膻腥和刺激性食物。(2)妊娠禁忌(3)饮食禁忌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干燥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的服用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物与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1)计量单位:目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kg、g、mg为计量单位。现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市制和公制换算:1两30 g,1钱3 g,1分0.3 g,1厘0.03 g。有些中药是用数量或容量计算的,如生姜5片、蜈蚣2条、大枣5枚等。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3 3剂量

7、剂量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 患者情况 药村质地 药物性味 小儿、老人、体质虚弱者及妇女产后用量宜小;成年人及体质壮实者用量宜重。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质地较轻的花、叶类,用量宜轻;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用量宜重。鲜品药材,用量可较大。药性温和、气味较淡的药用量可稍重;药性强烈、气味较浓的药用量宜轻。剧毒药、作用峻烈的药物以及贵重药材用量宜小。(2 2)剂量确定)剂量确定 方剂固然由药物组成,但并不是把药物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按照“君、臣、佐、使”之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规定必需的剂量,组合成方。第一节 中药

8、方剂基本知识二、方剂基本知识二、方剂基本知识(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一)方剂的组成原则1 1君药君药 又称主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2 2臣药臣药 辅助君药以加强疗效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 3佐药佐药 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药性的药物;反佐药:即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引经药:即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以桔梗为引,治下部疾患以牛膝为引。调和药,即调和诸药药性的药物。4 4使药使药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二)方剂

9、的组成变化增减药味增减药量更换剂型 方剂是由药物配伍组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出现药物的加减变化时,必然导致方剂功效的改变。是指组成方剂的药物相同,而方中药物的用量比例不同,致使方剂中药物的主次关系与功效、主治随之改变。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同一方剂,由于配制的剂型不同,其功效也有所差别。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三)方剂的剂型1 1汤剂汤剂:将药物配组成方后,加水浸泡后再煎煮,去渣取汁,称为汤剂。汤剂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主要用于内服,2 2丸剂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米糊、面糊等作为赋形剂制成的圆粒状固体剂型。3 3散剂散剂: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

10、混合的干燥粉末,称为散剂,有内服、外用两种。4 4膏剂膏剂:膏剂有内服、外用两种。5 5丹剂丹剂:丹剂分内服、外用两种。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6 6酒剂酒剂:酒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使其有效成分溶于酒中,得出澄清浸出液的剂型。供内服和外用。7 7片剂片剂:片剂是将药物经过粉碎加工和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片剂是现代常用剂型,适用于多种病证。8 8冲剂冲剂:冲剂是用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的颗粒状散剂,用时冲入开水迅速溶解成药液以供内服。9 9针剂针剂:针剂即注射剂,是将药物经加工提炼,精制而成的灭菌溶液或无菌粉末。可供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使用。可用于各种病证及危

11、重患者抢救。第一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一、常用中药二、常用方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1 1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本类药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口不渴,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白芷、细辛、防风等。2 2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本类药性味辛凉,具有发散风热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头痛,咽痛,苔薄黄,脉浮数等。常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等。(一)解表药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一、常用中药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解表药。清热泻火药:以

12、清泄气分实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清热泻火药。本类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之实热证。常用药:石膏、知母、芦根、竹叶等。清退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清退虚热药。本类药药性寒凉,主治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烦渴、手足心热等虚热证。常用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等。清热凉血药:凡能清解营分、血分实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本类药性味多苦寒或咸寒,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清热燥湿药: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能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本类药性味苦寒,适用于湿热为患。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

13、皮等。清热解毒药:以清解火热毒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清热解毒药。本类药性味偏寒凉,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及其他急性热病等。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蒲公英等。12345(二)清热药(二)清热药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三)泻下药1 1攻下药攻下药 本类药性味大多苦寒,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等病证。常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等。2 2润下药润下药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含有丰富的油脂,味甘质润,能润燥滑肠,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所引起的阴虚、血虚等便秘病证。常用药: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等。3

14、3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均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的腹泻,主要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液及痰饮喘满等病证。常用药: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四)祛湿药1 1祛风胜湿药祛风胜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祛风胜湿药。本类药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主治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筋脉拘挛,关节不利、肿大诸症。常用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等。2 2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芳香化湿药。本类药辛香温燥,辛能行气,主治湿浊内阻,湿困脾阳,运化失职而引起的脘腹胀满,吐泻泛酸,食少体倦,舌苔白腻等症

15、。常用药:苍术、藿香、厚朴、砂仁、豆蔻等。3 3利水渗湿利水渗湿药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本类药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淋证、痰饮、黄疸、带下等水湿病证。常用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滑石、茵陈、车前子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凡以温补阳气、温散里寒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温里药。本类药辛温热燥,有较强的祛寒之力,主治中焦虚寒,或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引起的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下痢、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也用于亡阳证。温里药药性燥热,易伤阴液,当中病即止,忌用于热证、阴虚证患者及孕妇。常用药

16、: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丁香等。(五)温里药(五)温里药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1 1温化寒痰药温化寒痰药凡以温化寒痰,治疗寒痰证与湿痰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温化寒痰药。本类药主要治疗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稀易咯等症,以及瘰疬、阴疽等病证。常用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角、旋覆花、白前等。2 2清化热痰药清化热痰药凡以清化热痰,治疗热痰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清化热痰药。本类药主要治疗热痰、燥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黄稠或痰黏难咯等症,以及癫痫、惊厥、中风、瘿瘤、瘰疬等病证。常用药:前胡、桔梗、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海藻、昆布等。3 3止咳平喘药

17、止咳平喘药凡以止咳或平喘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本类药主要治疗由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常用药:杏仁、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等。(六)化痰止咳平喘药(六)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七)理气药(七)理气药 凡以疏理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理气药,又称行气药。本类药性味辛香苦温,主要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的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常用药:陈皮、青皮、枳实、木香、香附、乌药、砂仁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八)止血药(八)止血

18、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止血药。本类药性味苦涩温凉,具有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收敛止血的功效,主治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常用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三七、茜草、白及、血余炭、艾叶、灶心土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八)止血药(八)止血药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其中活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本类药性味多辛苦温,善于走散,主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所致的胸腹刺痛、闭经、痛经、癥瘕、产后腹痛、痈肿等。常用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延胡索、益母草、牛膝、郁金、王不留行、乳香、没药、五灵脂、三棱、

19、莪术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补气药:凡能补益脏气,以治疗各种气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补气药。主治脾气虚之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体倦神疲,面色萎黄,甚或脏器下垂等;肺气虚之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咳嗽无力,甚或喘促,体倦神疲,易出虚汗等。常用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等。补阴药补阴药:凡能滋养阴液,以治疗阴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补阴药。本类药性味多甘寒,甘能补,寒能清热,故补阴同时兼有润燥清热的功效,主治阴液亏虚所致各种病证,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便秘尿黄等。常用药:沙参、麦冬、枸杞子、百合、桑椹、石斛、黑芝麻等。补血补血药药:凡能滋补血液,以

20、治疗血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补血药。主治各种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头昏眼花,心悸怔忡,唇爪色淡,或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常用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龙眼肉等。补阳补阳药药:凡能补益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补阳药。主治肾阳不足、脾肾阳虚等证。常用药: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杜仲、冬虫夏草等。1234(十)补虚药(十)补虚药凡能补虚扶弱,滋补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补益药。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一)平肝息风药(十一)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本

21、类药性味咸甘苦寒,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及矿物药。介类和矿物药质重沉降而以平肝潜阳为主,虫类药多以息风止痉为主。主治肝阳上亢所致头目昏眩,烦躁易怒,惊悸失眠及肝风内动所致痉挛抽搐等证。常用药:天麻、钩藤、地龙、白僵蚕、蜈蚣、全蝎、石决明、龙骨、牡蛎、代赭石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二)安神药(十二)安神药 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安神药。此类药多以矿石、化石或植物种子入药,其中矿石、化石类药物质重性降,功以重镇安神为主;种子类药物质润滋养,功以养心安神为主。安神药主治心神不宁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亦可辅助治疗惊风、癫狂等病证。常用药:朱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第

22、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三)消导药(十三)消导药 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消导药,又称消食药。本类药性味甘平,具有消食化积、开胃和中的功效,主治食积不化,宿食停滞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常用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四)开窍药(十四)开窍药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开窍药。本类药味辛芳香,药性或寒或温,具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功效,主治热陷心包、痰浊蒙闭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所致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常用药:麝香、苏合香、冰片、石菖蒲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

23、五)收涩药(十五)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收涩药。本类药味多酸涩,有固表敛汗、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血止带、敛肺止咳等作用,主治久病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不止等滑脱不禁证。常用药:麻黄根、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六)驱虫药(十六)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驱虫药。本类药主治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常用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槟榔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二、常用方剂二、常用方剂本类方药以发散风寒为主,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小青龙汤等。1辛温

24、解表剂本类方药以发散风热为主,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本类方药主要治疗身体虚弱又复感外邪之表证。代表方剂: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葱白七味饮等。2辛凉解表剂3扶正解表剂(一)解表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清热泻火剂:本类方药以清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代表方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清退虚热剂:本类方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兼有凉血作用,适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的虚热证。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等。清热凉血剂:本类方药以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为主,适用于热入营分、血分证。代表方剂

25、: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燥湿剂:本类方药以清热燥湿为主,兼能泻火解毒,适用于湿热所致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湿疹及脏腑火热证。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玉女煎等。清热解毒剂:本类方药清热泻火之中更长于解毒,适用于温疫、温毒或火毒等热毒炽盛之证,症见烦躁狂乱,吐衄发斑,疮疡肿毒等。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12345(二)(二)清热剂清热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三)温里剂(三)温里剂 凡以温里祛寒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温里剂。代表方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四)泻下剂1

26、 1攻下剂攻下剂2 2润下剂润下剂3 3峻下逐水剂峻下逐水剂 本类方药以泻下通便为主,并能清热泻火,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配温里药,亦可治冷积便秘。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凉膈散、大陷胸汤等。本类方药以润肠通便为主,适用于邪热伤津,或津亏热盛所致肠燥便秘证。代表方剂:麻子仁丸、润肠丸等。本类方药泻下作用峻猛,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水饮内停所致的胸腹积水及水肿实证等。代表方剂:十枣汤、舟车丸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五)和解剂(五)和解剂 本类方药适用于邪在少阳胆经之半表半里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代表方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7、等。1.和解少阳剂 本类方药适用于肝气郁结,横犯脾胃或脾虚不运,影响肝之疏泄的肝脾不和证。代表方剂: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本类方药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痢等。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2.调和肝脾剂3.调和肠胃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六)祛湿剂1 1芳香化湿剂芳香化湿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代表方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2 2清热祛湿剂清热祛湿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湿热之邪内蕴,或湿热下注,或湿热外感所致的湿温、暑湿、黄疸、热淋和痿证等。代表方剂:八正散、茵陈蒿汤、三

28、仁汤等。3 3利水渗湿剂利水渗湿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水肿、淋浊、癃闭、泄泻等证。代表方剂:五苓散、猪苓汤、五皮散等。4 4温化水湿剂温化水湿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湿从寒化,或阳不化水所致痰饮、水肿等证。代表方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祛风除湿剂祛风除湿剂:本类方药适用于外感风湿所致的头痛、身痛、腰膝顽麻痹痛等证。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鸡鸣散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七)祛痰剂1 1燥湿化痰剂燥湿化痰剂:本类方药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凝聚为痰的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咳,胸闷恶心,肢体倦怠,头晕等。代表方剂:二陈汤、茯苓丸等。2 2温化寒痰剂温化寒痰剂:本类方药适用于寒痰证,症

29、见咳痰清稀色白,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代表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等。3 3清热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本类方药适用于热痰证,症见痰黄黏稠,面赤烦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代表方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等。4 4润燥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本类方药适用于燥痰证,症见痰稠而黏,咳之不爽,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代表方剂:贝母瓜蒌散等。祛风化痰剂祛风化痰剂:本类方药适用于风痰证,外风生痰症见恶风发热,咳嗽痰多;内风挟痰症见眩晕头痛,甚则昏厥、不省人事等。代表方剂: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八)润燥剂(八)润燥剂轻宣润燥剂1 本类方药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外

30、感凉燥症见恶寒头痛,咳嗽痰少,口燥咽干;外感温燥症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息,心烦口渴等。代表方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凡以苦辛温润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称润燥剂。防止传变2 本类方药适用于各种内燥证,症见干咳少痰,呕逆不食,消渴,大便干结等。代表方剂: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增液汤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等;肝郁气滞症见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等。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越鞠丸、橘核丸等。1.行气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气逆以肺胃气逆上冲为主

31、。肺气逆症见咳嗽气喘;胃气逆症见呕吐,呃逆,噫气等。代表方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等。2.降气剂(九)理气剂(九)理气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凡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制止出血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的方剂,称止血剂。代表方剂:十灰散、槐花散、小蓟饮子、黄土汤等。(十)止血剂(十)止血剂(十一)活血化瘀剂(十一)活血化瘀剂 凡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具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等作用,用于治疗瘀血内停之证的方剂,称活血化瘀剂。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桃核承气汤、七厘散、丹参饮、复元活血汤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补气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气虚证,症见倦怠无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

32、气促汗出,或虚热自汗,脱肛等。代表方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等。补阳剂:本类方药适用于肾阳虚衰之证,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夜尿频多,或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代表方剂:肾气丸、右归丸等。补阴剂:本类方药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滑泄,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等。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等。补血剂:本类方药适用于血虚证,症见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等。代表方剂: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气血双补剂:本类方药适用于气血两虚之证,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白,

33、脉虚细。代表方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12345(十二)补益剂(十二)补益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三)消导剂(十三)消导剂消食导滞剂消痞化积剂 本类方药适用于饮食积滞内停之证,症见脘腹痞闷,嗳腐吞酸,恶心呕逆等。代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健脾丸等。本类方药适用于癥积痞块之证,症见两胁癖积,脘腹癥结,饮食少进,肌肉消瘦等。代表方剂:枳实消痞丸、鳖甲煎丸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1 1重镇安神剂重镇安神剂:本类方药适用于因受惊恐,或肝郁化火、扰乱心神所致的烦躁易怒,惊悸不安,失眠多梦,甚或躁扰不宁,发为癫狂等实证。代表方剂: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等。2 2养心安神剂养心安神剂:本类方药适用

34、于阴血不足,虚阳偏亢所致的心悸怔忡,虚烦失眠,头晕健忘等虚证。代表方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十四)安神剂(十四)安神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1 1疏散外风剂疏散外风剂 本类方药适用于外风所致的风证,症见头晕目眩,风疹,口眼 斜等。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牵正散、小活络丹等。2 2平息内风剂平息内风剂 本类方药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风证,症见头晕目眩,突然昏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等。代表方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地黄饮子、羚角钩藤汤等。(十五)息风剂(十五)息风剂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六)收涩剂(十六)收涩剂 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止汗、止精、止咳、止带、止血等作用,

35、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称收涩剂。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崩漏不止等。代表方剂:玉屏风散、九仙散、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固冲汤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十七)开窍剂(十七)开窍剂 凡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用于治疗神昏窍闭证的方剂,称开窍剂。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证。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十八)驱虫剂(十八)驱虫剂 凡以祛虫药为主组成,具有祛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内寄生虫的方剂,称驱虫剂

36、。代表方剂:乌梅丸、化虫丸、肥儿丸等。第二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一、中药煎煮法三、药物内服法的护理四、药物外治法的护理第三节 用药护理二、服药方法一、中药煎煮方法一、中药煎煮方法 煎药用具以带盖的陶瓷砂锅、瓦罐为佳,因其不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保暖性能好。搪瓷类、玻璃器皿和铝锅次之。禁用铁、锡、铜质容器,因为此类容器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如铁与药物中的鞣质反应生成鞣酸铁,可降低药效,甚至改变药性,从而危害人体。(一)煎药用具第三节 用药护理(二)煎前浸泡(二)煎前浸泡 煎前浸泡药材,既有利于药中有效成分的析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煎煮时间过长造成有效成分损耗和破坏过多。

37、多数药物宜用凉水浸泡,一般浸泡3060分钟,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以根、茎、果实、种子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第三节 用药护理(三)煎煮用水(三)煎煮用水 煎煮中药用生活饮用冷水即可,一般以水质纯净、矿物质少者为佳。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的大小、煎煮时间、治疗所需药量等因素决定。一般汤剂经水煎两次。煎煮用水量第一煎以没过药面35 cm为宜,第二煎以没过药面23 cm为宜。第三节 用药护理(四)煎煮火候与时间(四)煎煮火候与时间 煎药的火候有武火与文火之分。武火即指大火急煎;文火即指小火慢煎。一般药物宜先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第一煎于沸后煮30分钟

38、,第二煎于沸后煮20分钟。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武火煮沸后文火略煮即可,第一煎沸后煮20分钟,第二煎沸后煮10分钟。有效成分不易析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补益药,武火煮沸后宜文火久煎,第一煎于沸后煮60分钟,第二煎于沸后煮50分钟。第三节 用药护理(五)特殊煎煮法(五)特殊煎煮法 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物,应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矿物类、介壳类药物,如石膏、石决明、牡蛎等,因质地坚硬,应打碎后先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应先煎60分钟以上,以降低毒性。泥沙多、质轻量大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以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1

39、1先煎先煎第三节 用药护理2 2后下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待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砂仁、藿香、荆芥、木香、佩兰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亦应后下,如大黄、番泻叶、钩藤等。第三节 用药护理3 3包煎包煎 药物对咽喉有刺激性,或药物易漂浮于水面不便于煎煮者,或药物呈粉末状及煎煮后易使药液浑浊者,或煎煮后药液黏稠者,入汤剂时都应用纱布包裹入煎,如车前子、蒲黄、海金沙、旋覆花、辛夷等。第三节 用药护理4 4另另煎煎 在煎煮贵重药物时,为避免其有效成分被药渣吸附,造成名贵药物的浪费,可将药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

40、,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如人参、鹿茸、羚羊角等。第三节 用药护理又称熔化,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为防止同煎黏锅煮糊,或黏附于其他药而影响药效,需单独加温烊化,用煎好的药液兑服,如阿胶、鹿角胶等。5 5烊化烊化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半小时后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不需煎煮,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即可,如三七粉、牛黄、沉香等。6 6泡服泡服7 7冲服冲服第三节 用药护理二、服药方法二、服药方法饭前服药1饭前胃中空虚,药物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

41、一般来讲,病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疾病,宜饭前服药。除此之外,驱虫药、攻下药、补益药以及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服。饭后服药2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药。消食导滞药和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具有安神作用的药物,宜在睡前服用;具有调经作用的药物,宜在经前开始服用,经后停服;治疗急性病、热性病的药物宜随煎随服,使药力持久。(一)服药时间(一)服药时间第三节 用药护理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分服,每服药液量约200250 mL。临床用药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发汗药、泻下药应

42、中病即止,以得汗、得下为度。呕吐患者服药宜少量频服,或先服少量姜汁后再服。(二)服药量(二)服药量第三节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多宜温服,以免过冷过热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热药治寒证宜热服;寒药治热证宜冷服。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疹药等宜热服;止血药、清热解毒药、祛暑药等宜冷服。(三)服药温度(三)服药温度第三节 用药护理 解表类药物多属轻清辛散之品,武火煮沸后不可久煎。药物宜趁热服用,服药后即卧床加盖衣被休息,并啜热饮以助药力。发微应以遍身微汗为宜,即汗出邪去为度。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甚至呈亡阳、伤阴之变。三、药物内服法的护理三、药物内服法的护理(一)解表类药物

43、服法及护理(一)解表类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1)汗出过多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注意避风寒。若患者大汗不止,易致伤阴耗阳,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2)服发汗解表药的同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类西药,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3)服用解表剂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及酸性食物,特别忌食鱼蟹类、狗肉、香菇等毒发之物。(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患者体温和汗出情况,随时记录,对老幼及重症患者要注意防止高热抽搐、虚脱等情况的发生。2.护理第三节 用药护理 寒下类药物,如大黄、番泻叶等,煎煮时宜后下或泡服,芒硝宜冲服。攻逐水饮药多做成散剂,润下药多做成丸剂。

44、泻下剂一般宜空腹服用,应以邪去为度,得下即止,慎勿过剂。(一(一)泻下类药物服法及护理泻下类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护理 1234服用泻下药物期间,宜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排泄物的色、量、质等。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攻下药易伤脾胃,故年老体弱、孕妇、产后便秘者宜用润下药。饮食调理因病而异,实热证者,饮食宜清补,忌辛热毒发之物;里寒证者,饮食宜平补,忌寒凉滋腻之品。峻下逐水药治疗水肿及胸腹水时,用药前应称患者的体重,量其腹围,以便观察药效。第三节 用药护理 清热类药物宜饭后服用,凉服或微温服,高热患者可不拘时频频服用。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

45、阳气,热清邪除后宜停药,以免久服损伤脾胃。此外,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应禁用或慎用。(三)(三)清热类药物服法及护理清热类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 2护理护理(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对于高热烦躁、神志不清的患者要加用床栏;壮热者服药后忌汗出当风,要注意保暖。(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3)严密观察患者发热程度、汗出情况、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并详细记录。第三节 用药护理 本类药物多对胃肠道有刺激,故宜饭后服用。痹证患者因病情需要,常将祛风湿药做成酒剂、丸剂、片剂或膏剂长期服用。祛湿药多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血不足、阴虚火旺者慎用。(四四)祛湿类药物服法及护理祛湿类

46、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 2护理护理(1)长期服用抗风湿药酒的患者,若出现唇舌麻木、头晕、心悸等,则为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食生冷和肥甘厚腻之品。(3)利水渗湿药有通利小便之功效,故服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水肿消退等情况。第三节 用药护理 服用温里药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素体火旺或阴虚火旺者、夏暑季节、南方温热之域,剂量一般宜轻,且中病即止;素体阳虚者、冬季、北方寒冷之域,剂量可适当增加。真寒假热,阴寒太盛,温药入口即吐者,宜冷服。温里药辛热而燥,故热证、阴虚证应禁用或慎用。(五)温里类(五)温里类药物服法及护理药物服法及护理1

47、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2.护理护理(1)(2)(3)里寒证患者易感外寒,故服药后应注意保暖。宜食温补类食物,如葱、姜、蒜等,忌食生冷瓜果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应用回阳救逆方药时,应密切观察汗出、神志、面色、脉搏、血压等变化。第三节 用药护理 理气类方药多辛温芳香,宜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应用通阳宣痹方药时,宜加入少量白酒,以助药力;调理肝气时,可醋炙以引药归经。理气类方药易耗气伤阴,须中病即止,不宜久服、过量服;血虚、阴虚火旺者慎用。(六)理气类(六)理气类药物服法及护理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2.护理护理(1)服用理气药期间,应注重患者的情志护理,鼓励患者多参加体

48、育锻炼和社交活动,使其心情舒畅,避免恼怒伤肝或忧思伤脾。(2)饮食宜选温通类食物,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第三节 用药护理 消导类药物一般宜饭后服。此类药不可与补益药及收敛药同服,以免降低药效。(七)消导类(七)消导类药物服法及护理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2 2护理护理(1)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有助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2)积滞的原因多为气机不畅,因此要注意患者的情志调护。(3)防止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度,忌食生冷、硬物及肥甘厚味。(4)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大便次数和形状,若出现泻下如注或伤津脱液的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第三节 用药护理 止血类药物多炒用,炒炭后可增强其止血效果,也有

49、少数以生品止血效果更佳。使用止血类药物,应以止血而不留瘀,血止而无复出为原则。故使用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时,应中病即止。(八)止血类(八)止血类药物服法及护理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2.护理护理(1)注意观察出血部位、量、色、次数,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大出血时应采取紧急措施。(2)饮食宜富含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呕血者,应禁食824小时。禁酒戒烟。(3)注意精神调护,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第三节 用药护理 活血化瘀类药物宜饭后服。虫类药入药以丸散剂为宜,或配合散剂外用;活血止痛类药宜用酒制或醋制,以增强疗效。破血类的虫药大多有毒,应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

50、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防对人体造成损害。此类药善于走散通行,易耗血动风,故有出血证而无瘀血征象者禁用;妇女月经过多及孕妇禁用或慎用。(九)活血化瘀类(九)活血化瘀类药物服法及护理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用药护理2.2.护理护理(1)注意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以利于气血运行。(2)饮食应以温通类食物为主,忌食生冷、滋腻之品。第三节 用药护理 祛痰药宜饭后温服;平喘药宜在哮喘发作前12小时服用;治疗咽喉疾患,宜多次频服,缓慢下咽。温肺祛痰药和祛风化痰药大多有毒,内服剂量不宜过大,阴虚有热者忌用。(十)化痰止咳平喘类(十)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服法及护理药物服法及护理1 1服法服法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护理学》第四章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