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利针疗法 作者 胡超伟作者简介 胡超伟 男 1971年生,康复专业,从事针灸临床工作14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从业针具达60多种,对临床多种慢性常见病及疑难病有独到见解,治疗方法独具一格,遵古而不泥古,崇今而不废古,“辨症施治,因病施针”,充分发挥各种针具的特性,疗效神速。日门诊量达90人次左右,在全国各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2003年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中华名医”称号。概 论 圆利针疗法是通过对引起疼痛或功能受限的动作或姿势进行分析,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来确定参与该动作或维持该姿势的肌肉或肌群,然后根据软组织损伤的三大特点(如压痛、结节、病变
2、肌肉被动牵拉、主动或抗阻收缩产生疼痛)来确定受损的肌肉进行圆利针治疗的一种针灸疗法。圆利针的针具古代圆利针针具 “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其针形为一未开的荷花形。古代圆利针针具的缺点 第一,因针尖部位大针刺时不易进针,难于操作。第二,针刺时疼痛厉害,患者不易接受。改进型圆利针针具小号圆利针:针 体 长 5 0 m m,针 柄 长35mm,针体直径0.7mm。中号圆利针:针 体 长 7 5 m m,针 柄 长35mm,针体直径0.7mm。大号圆利针:针 体 长 1 0 0 m m,针 柄 长50mm,针体直径0.7mm。改进型圆利针针具的特点1、保持了古
3、九针中圆利针粗大特点。2、进针时的疼痛感明显比古圆利针减轻。3、手法操作较古圆利针方便。4、治疗面较古圆利针多。圆利针针刺手法1、采用近似于针灸“合谷刺”的三点三通法2、针刺时只需将针刺入要求达到肌肉或肌腱的起点、止点和中点即可。3、针刺不论补泻。4、留针期间不做行针手法。针刺时医患双方的感觉及处理方法*部位医者感觉患者感觉处理皮肤轻微抵触感微痛或不痛疼痛时应加强进针手法的练习肌肉无特殊感觉无特殊感觉无需处理血管微抵触感或无感觉刺痛将针退出少许神经无特殊感觉电麻感停止针刺或将针退出12mm骨膜沉紧感强烈的酸痛将针退出少许或停止行针手法骨头抵触感酸胀感减轻进针力量防止针尖倒钩空腔脏器落空感无特殊
4、感觉将针退出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1、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失调理论。2、化学因素变化对感觉器的刺激。3、组织内压的增高对感受器的刺激。4、类瘢痕化、纤维化、类骨刺增生对感觉神经的刺激与压迫。5、痹症学说。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1疼痛 2功能障碍 3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特点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特点 1、压痛。2、结节。3、病变软组织被动牵拉和主动收缩或抗阻收缩产生疼痛。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原则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原则 1、对临床无明显外伤史而出现的剧烈疼痛,以及疑难痛症,应先将各种可能的所有器质性疾病排除之后,方可考虑软组织损伤。2、对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就诊时,首先要排除局部的疼痛是否是由恶性肿
5、瘤的转移。3、头面部的疼痛,应先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的可能。4、对久治无效的软组织损伤,我们应考虑诊断的正确性,要对其协同肌及拮抗肌进行检查,以及上下相关联肌肉的检查。5、重视胸腹腔内脏器疾病引起的颈腰肢痛。6、详细的问诊、仔细全面的体查,可以减少各种漏诊、误诊的机会。7、在辅助检查方面,CT、MRI等先进检查手段对软组织引起疼痛的确诊及排除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常规的检查手段。8、不应轻视心理性疼痛病因的可能。圆利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理1、恢复肌细胞的内部平衡 2、解除高应力纤维 3、减轻骨纤维管的高压 4、减轻组织内压 5、解除组织间的粘连 6、改善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7、改善局部
6、软组织的血液循环 圆利针针刺点的选择1、明确引起疼痛或运动障碍的参与肌肉或肌群,或维持某一姿势发生疼痛的参与肌肉或肌群 2、根据力学分布原理和运动学原理找出最易劳损的肌块小、肌力弱的肌肉 3、确定肌肉的起点、中点和止点做为治疗点临 床 各 论1、头夹肌损伤2、肩周炎3、旋前圆肌综合征4、腰三横突综合征5、梨状肌炎6、膝后疼痛综合征7、中风后遗症头夹肌损伤局部解剖局部解剖 头夹肌起自上部胸椎和头夹肌起自上部胸椎和C C7 7的棘突及项韧带,止于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分的棘突及项韧带,止于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分及乳突的后外侧,其浅层有斜方肌,深层有竖脊肌。其作用单侧收缩使及乳突的后外侧,其浅层有斜方肌,深层
7、有竖脊肌。其作用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病因病理病因病理 1 1头颈部大幅度的频繁活动及肩部负重时,易引起该肌肉产头颈部大幅度的频繁活动及肩部负重时,易引起该肌肉产生水肿及慢性劳损,导致临床症状。生水肿及慢性劳损,导致临床症状。2 2第第7 7颈椎为颈胸交界处,胸椎因肋骨的支撑活动范围小而颈椎为颈胸交界处,胸椎因肋骨的支撑活动范围小而颈椎的活动以第一胸椎为支点,因此颈部活动时所产生的应力集颈椎的活动以第一胸椎为支点,因此颈部活动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于第中于第7 7颈椎的附着点,所以该处易反复的积累性劳损从而形成颈椎的附着点,所以该处易反复的积累性劳损
8、从而形成纤维增生,形成一个圆形的病性结节点,即俗称纤维增生,形成一个圆形的病性结节点,即俗称“扁坦疙瘩扁坦疙瘩”。头夹肌损伤的诊断和选点诊断诊断 头夹肌起点头夹肌起点C C7 7棘突旁可扪及痛性结节,止点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分可扪棘突旁可扪及痛性结节,止点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分可扪及痛性结节及条索状劳损,低头伴牵拉时,其起止点时有牵拉痛及不适及痛性结节及条索状劳损,低头伴牵拉时,其起止点时有牵拉痛及不适感,抬头抗阻试验阳性。感,抬头抗阻试验阳性。选点选点 a a点:患侧点:患侧C C7 7棘突阳性点。棘突阳性点。b b点:头夹肌起止点中间,项韧带旁开点:头夹肌起止点中间,项韧带旁开1 12cm2cm处
9、。处。c c点:颈上项线外侧阳性点。点:颈上项线外侧阳性点。肩周炎局部解剖 肩关节肌肉韧带较多,分两层。前面有肱二头肌,其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通过关节囊,沿肱骨结节间沟下行。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喙肱肌起于喙突尖,沿肱二头肌内侧肌纤维向下,止于肱骨内侧缘中点,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肩关节上面有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面的小面;后上方有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的小面;后方有小圆肌,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下面的中部的平面;外层是三角肌,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峰尖与其外侧缘及肩胛冈嵴包绕肩关节的上、前、后和外面,向下收缩成一窄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10、。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与肩胛下肌组成肩袖。最外层为三角肌和胸大肌覆盖于整个肩部。肩关节属球窝关节,运动范围最广,有三个运动轴。如冠状轴上有前屈、后伸、上举功能;在矢状轴上有内收、外展功能;在垂直轴上有内旋、外旋功能。还可以做各个方向的旋转或环转联合运动。肩周炎的病因病理 1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因解剖“头大盂浅”,即肱骨头关节面只有1/31/4与肩胛盂接触,该关节囊松弛,其稳定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与韧带的力量来维持。2由于肌腱的血液供应较差,肩关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活动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摩擦挤压,易产生慢性劳损。3关节的硬化和挛缩,使关节及周围组织内力改变,张力增
11、加,从而导致运动障碍,代谢受到影响,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4外力的损伤、风寒湿等环境的影响,依然会使关节囊、滑囊、韧带充血水肿、炎性浸润,形成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5本病的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人在50岁左右,性激素下降80%,肾上腺皮质酮减少10%。雌、雄激素都具有蛋白合成作用,雄激素能使肌肉肥大,减少时则出现肌肉萎缩。雌激素对运动系统的再生及代谢有协同作用,当其下降时,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及韧带、纤维体积变小,质变致密,弹性变差、硬化、挛缩,关节活动被“冻结”。临床许多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发病,所以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有关。肩关节运动轴的参与肌肉1、前屈有喙肱肌、肱二头肌。2、后伸有背阔
12、肌、大圆肌。3、内收有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4、外展有冈上肌、三角肌。5、内旋有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6、外旋有冈下肌、小圆肌。7、外展高举时,前90由冈上肌、三角肌完成,后90由斜方肌、前锯肌旋转肩胛骨完成。8、联合运动需多块肌肉的协同作用方可完成。肩周炎的诊断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非体力劳动者好发。2肩部有外伤史或劳损,以及感受风寒湿邪病史。3疼痛开始是阵发性钝痛,呈持续性加重,以夜间为甚,得热时痛减,患者常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4喙突、肱骨大小结节、肩胛骨内侧缘上2/3、肩峰下结节间沟以及桡骨粗隆处压痛。5肌肉萎缩常见于三角肌、冈上肌等。腋窝的前后
13、壁、胸大肌筋膜,背阔肌筋膜均呈挛缩僵硬状态。6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三个运动轴方向运动均不同程度受限,肩关节周围炎最为常见的三个受限动作为:上举受限、搭肩受限和后伸摸背受限。7内旋抗阻试验阳性(提示肩胛下肌、胸大肌病变);外展抗阻试验阳性(提示三角肌病变)。8X线拍片一般无变化,后期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以及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等。肩周炎的选点原则1、根据肩周炎功能受限的动作,参照与肩关节相联肌肉的功能,以及参照软组织损伤的二大临床特点选取治疗点。2、根据同一动作的参与肌肉,力量小、肌块小的肌肉易于劳损的特点,对受限动作的参与肌群中选择力量小的肌肉作为治疗肌肉。肩周炎的治疗点的选择a
14、点:肩关节上举功能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冈上肌、三角肌,根据以上选点原则,我们选定冈上肌止点、肱骨大结节点。b 点:肩关节搭肩活动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的功能为前臂屈曲、前举并内旋,喙肱肌的作用为臂前举并内收。根据以上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头肌短头起点及喙肱肌的起点喙突点。c点:肩关节后伸摸背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长头、大圆肌、肱二头肌长头的功能为后伸肩关节。大圆肌的作用为臂内收、内旋、后伸、根据以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头肌长头起点、盂下结节点和大圆肌止点、肱骨小结节点。旋前圆肌综合征局部解剖局部解剖 旋前圆肌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前臂上段
15、经过旋前圆肌肱骨头和尺骨头之间时,被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的腱弓卡压而产生的一系列征候群。其浅头起自肱骨内上髁,深头起自尺骨冠突。肌纤维斜向下外,与内上髁头汇合在肱桡肌深面,止于桡骨中下1/3外侧。当两头汇合时,形成一个旋前圆肌的腱弓。该弓位于Hueter线(Hueter线是通过肱骨内外髁的连线)以下37.5cm,长约4.5cm。可因尺骨头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不同形态的腱弓。尺骨头是肌性的,腱弓偏正中神经的桡侧;尺骨头为腱性的,其本身就形成腱弓;尺骨头缺如,腱弓也就不存在。旋前圆肌受正中神经支配,其作用是使前臂旋前,并屈肘。旋前圆肌的病因病理 1、肘部的慢性劳损:前臂的反复旋前运动,和手指的屈曲活动的慢
16、性劳损,可导致旋前圆肌肥大及指浅屈肌紧张而压迫正中神经。2、肱二头肌腱膜扩张部增厚,桡侧腕屈肌的副腱组织水肿等,都可导致正中神经在此处受压。3、旋前圆肌、指浅屈肌弓之间形成异常纤维束带,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指浅屈肌起点边缘处,常有腱性硬韧组织,局部瘢痕形成,局部肿物等,压迫神经而发病。4、创伤:肘关节脱位、前臂、肱骨下段骨折,室筋膜室综合征,痉挛性脑瘫长期旋后位固定都可造成正中神经卡压。旋前圆肌的诊断1缓慢起病,症状常在反复用手抓握或旋前活动后发作。2肘部疼痛不适,并感拇、食指麻木。3手屈肌力量减弱,主要是屈指及对掌无力。4抗阻屈腕时,手会向尺侧偏斜。这是因为桡侧腕屈肌麻痹而尺侧腕屈肌人仍正常
17、之故。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平面受压时,前臂旋前,运动肌力不减,但旋前及屈腕时疼痛加重;在肱二头肌腱膜处卡压时,前臂旋后和屈肘时疼痛加重;在指浅屈肌腱弓处卡压时,中指屈曲会引起前臂疼痛加重。5旋前圆肌起点近端,可扪及痛性结节。6肌电图检查可示异常。旋前圆肌的选点a点:旋前圆肌的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点。b点:旋前圆肌腱弓点,该点位于肱骨内外髁连线中点直下37.5cm处。c点:旋前圆肌止点,即桡骨中1/3的外侧面点的阳性点。腰三横突综合征局部解剖局部解剖 腰三横突是由椎弓根与椎板会合处向外突出的骨性结构,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其横突是腰椎中最长的,是腰背筋膜中层的附着点,相邻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
18、,横突尖端与棘突之间有横突棘肌,横突前侧有腰大肌及腰方肌,背侧有骶棘肌,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借腰背筋膜起于腰1-4横突,有学者指出有神经后支、外侧支,也有从横突尖部通过的,从解剖上看腰三横突位置深,是腰部应力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横突中所承受的应力也最大,与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及部分肌肉有密切关系。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1、因腰3横突是五节腰椎的中心,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在腰部活动中起枢纽作用,是应力集中点。、由于第3腰椎横突最长,上位L12椎体横突外侧有下部肋骨覆盖,L45 横突外侧有髂骨保护,只有腰3横突孤居中部外侧,缺乏保护,所以横突肌肉附着点最易劳损。腰三横突综合征的诊断1有腰部扭伤
19、史或慢性劳损史。2单侧或双侧发病,病程长并反复发作。3一侧或两侧腰部酸痛,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可向臀上皮神经分布区大腿的后外侧放射。4患者不能久坐或弯腰,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5横突尖端可扪及痛性结节。腰三横突综合征的选点 横突尖端,一侧发病取一侧,双侧发病取两侧。梨状肌炎局部解剖:局部解剖:梨状肌大部起自第2、3、4骶椎前孔侧方的骨盆面上,通过坐骨大孔,出骨盆进入臀部,处于股骨大粗隆与坐骨结节之间,以狭细的肌腱止于股骨大粗隆尖,形如梨状,其内宽外窄,几乎完全充满坐骨大孔,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隔为两部分,即梨状肌上、下二孔。梨状肌上孔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动、静脉通过,而梨状肌下孔有坐骨神经,
20、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通过。其中坐骨神经最有临床意义,该肌由第1、2骶神经支配,功能主要为髋关节伸展时外旋髋,当髋关节屈曲时外展髋,与上、下孑孓肌一同发挥作用。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解剖变异是发生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梨状肌炎的病因病理 1、下肢的屈伸、展、旋任何活动对梨状肌均有影响,因此当极度的髋关节外展外旋等急性扭伤,极易损伤梨状肌,突然由蹲位站起时,因各肌肉协调不一致也易损伤梨状肌,另外臀部的外伤也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梨状肌损伤。2、慢性的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如骶髂关节劳损,炎症波及梨状肌起点,使梨状肌发生水肿、渗出、粘连等一系列软伤症。3、梨状肌反复受到损伤后,由于肿胀
21、、肥大、变性、增生,甚至持续挛缩,肌块体积相对增大,在通过坐骨大孔处,则压迫周围血管神经的功能而发病。梨状肌炎的诊断 1有外伤史及慢性劳损史。2臀部疼痛向下肢放射痛,伴有发麻,病程长者可见臀部及小腿肌肉萎缩。3触诊有梨状肌紧张、增厚、压痛,偶尔感到部分肌束呈条索状隆起,臀点、腘窝点等坐骨神经经路常有显著的压痛,但腰部一般无压痛。4直腿抬高试验:令病人仰卧,患肢抬高3060时逐渐加重,而抬高超过60后,疼痛反而减轻。此外,亦常见小腿外侧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及跟腱反射改变等。肌肉牵拉试验(+)即梨状肌紧张试验(+)梨状肌炎的选点 a点:梨状肌的起点因解剖的关系选取不易,临床上只要找准梨状肌肌腹点即可
22、。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健肢在下,将患肢屈膝屈髋90位,健肢呈伸直位,以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为一底边,作一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即是臀部的梨状肌投影点,也是最为常见的压痛点。多数患者此处可触及肿大的痉挛的梨状肌肌腹。b点:梨状肌的止点即股骨大转子的尖端。膝后疼痛综合征局部解剖:局部解剖:本病主要涉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跖肌、腘肌等六块肌肉。半腱肌、半膜肌是大腿后面的肌肉,是腘绳肌的组成部分,上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构成腘窝的内上壁,其主要作用是后伸大腿并屈小腿,使之内旋。股二头肌也是腘绳肌的组成部分。后于大腿后外侧,上起自坐骨结节,下止于膝部后下外方的腓骨小头
23、,构成腘窝的外上壁,其主要作用为伸大腿、屈小腿和使小腿稍外旋。腓肠肌是小腿后侧的主要肌肉,位于腘窝及小腿的后方,其内、外侧二头分别起自股骨的内、外上髁的后侧,并在起始处各有一黏液囊;内侧头较强起点也稍高于外侧头,二头相合,约在小腿中部移行为腱组织而止于跟骨结节,其作用是屈小腿,屈足及稍外旋。跖肌是一个退化的肌肉,有小的棱形肌腹及很长的细腱,在腓肠肌外侧头附着点之上,起自股骨外上髁,一部分起自关节囊,其后有腓肠肌,前面有比目鱼肌和腘肌,在小腿下1/3处与跟腱结合或独自止于跟骨结节。腘肌短而扁,起自股骨外上髁后下方的小窝,起点处也有一恒定的腘肌束,向下内行并扩大而止于胫骨后腘线以上部分,其作用是紧
24、张膝关节囊,屈小腿和使小腿旋内。膝后疼痛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1、本病多因频繁的小腿伸屈活动如游泳运动员、足球运动员等及骤然屈膝活动。2、固定足踝部,小腿骤然扭转活动等引起上述肌内的起止点急性损伤而产生膝后侧疼痛。3、损伤局部肿胀压迫胫总神经引起疼痛,可向小腿后侧传射,故易被误诊为腰突症,但无腰突的其他神经激惹征象。膝后疼痛综合征的诊断 1腘窝内侧疼痛,常为半腱半膜肌止点或腓肠肌内侧头附着点病变所致,可在胫骨上端内侧面或股骨内上髁后侧找到明显压痛结节点,有的病人还可向小腿后侧传射。2腘窝外侧疼痛常为股二头肌止点或腓肠肌外侧头附着点病变所致,可在膝后下外方的腓骨小头或股骨外上髁处找到明显压痛结节点,
25、有的病人可有小腿后侧传射痛。3股外上髁的后上方压痛常为跖肌附着点病变所致;股外上髁的后下方压痛常为腘肌附着点病变所致。4膝关节正中疼痛常为胫神经病变引起,压痛点位于腘窝正中,并常向小腿后侧传射麻痛,病重者影响走站活动 5小腿屈曲抗阻试验(+)。膝后疼痛综合征的选点 a点:半腱肌、半膜肌止点。b点:股四头肌止点。c点:腓肠肌内外侧头附着点。脑中风后遗症脑中风后遗症的分期:脑中风后遗症的分期:1、中风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之内,由于此期瘫痪的肢体肌力下降、反射消失,不能自主运动故又称软瘫期,其中发病后1周之内,病情变化较大,称之中风急性期早期或中风超早期,这一期的特点是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
26、,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进展为主。2、中风痉挛期:指发病24周之间,此期的主要表现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紧张性反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状态,也叫硬瘫期,大多数患者在此期内被治愈,只有少数患者进入后遗症期。3、中风后遗症期:指发病6个月以上未痊愈,仍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共济障碍、认知障碍等。脑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选穴醒脑开窍穴:醒脑开窍穴:将华佗夹脊穴从大椎夹脊至尾椎夹脊分为四等分,共5个夹脊穴为针刺点,如第一次选大椎穴旁夹脊、神道穴旁夹脊、筋缩穴旁夹脊、命门穴旁夹脊、腰俞穴旁夹脊共5穴为针刺点,下一次针刺点为前四个夹脊穴依次向下选一个夹脊穴,而腰俞旁夹脊穴则向上选一个夹脊穴共组成5个夹脊
27、穴为针刺点。脑中风后遗症的四肢选穴四肢部位的选穴原则:四肢部位的选穴原则:中风偏瘫我们治疗时与前面我们治疗软组织损伤的针刺点选法不同,疼痛劳损性疾病的软组织损伤多选定为参与动作中的最小肌肉,选点时多考虑肌块小、肌力弱的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腹治疗,而中风偏瘫因其机理是动作的丧失、关节不能运动、多考虑关节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来作为治疗肌肉,而肌块小肌力弱的肌肉往往不做考虑,这一点与软组织损伤病中的选点是截然不同的。选点时我们也是根据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密切的最为重要的动作来确定参与的肌肉从而确定选治疗点,硬瘫中对肌张力亢进的肌肉我们不选取,以免因圆利针的刺激反而加重其肌张力,而是根据近代康复技术增强
28、拮抗肌肌力,来达到消除肌张力亢进肌肉的痉挛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脑中风后遗症软瘫、硬瘫期的选穴 软瘫患者上肢与日常生活较密切的几个运动作为肩关节上举、肘关节的屈伸、手指的抓握与伸展,几个动作。下肢与日常工作生活较密切的几个动作为髋关节的屈曲,膝关节的屈曲与伸直,踝关节的背伸等。以上动作的参与的主要肌肉上肢为: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前臂的手指伸屈肌群为选定的治疗肌肉;下肢为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以及胫前肌为选穴的治疗肌肉。硬瘫患者因其上肢处于屈曲位痉挛,下肢处于伸直位痉挛根据前面所述原则:利用肌肉的交互抑制原理,在上肢我们选定伸肌,下肢选定屈肌来消除过高的上肢屈肌的肌张力和下肢伸肌的
29、肌张力,那么根据日常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肌肉和消除肌张力高的肌肉的原则,上肢选用: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的伸指肌群为治疗肌肉;下肢选:髂腰肌、腘绳肌、胫前肌为治疗肌肉。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说明 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需要说明的是,中风偏瘫的四肢部位的治疗我们把肌肉当成软组织损伤来治,其选定的肌肉的起止点,一般无压痛这一点与前面我们所治的软组织损伤不同,我们针刺时只针刺肌腹这一点即可,而起点与止点我们不必针刺,因此具体的针刺点即选在所选定的肌肉的肌腹上。梨状肌炎针刺法:竖脊肌下段损伤针刺法:膝关节炎针刺法:股直肌损伤针刺法:腹外斜肌损伤针刺法:跖管综合症针刺法:肩周炎针刺法:中风偏瘫上肢针刺法:中风偏瘫下肢针刺法: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针刺法:颈椎病针刺法:腕管综合症针刺法:腰三横突综合症针刺法:腰椎小关节针刺法:肱二头肌损伤针刺法:棱形肌损伤针刺法:胫前肌损伤针刺法:膝后痛针刺法:环枕筋膜损伤针刺法:棘间韧带损伤针刺法:腓肠肌损伤针刺法:散刺架火灸疗法:先天性小孩脑瘫工作照结 束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