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533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佛教基本知识佛教基本知识 l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一一.乔答摩乔答摩悉达多悉达多其人其事其人其事 乔答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相当于中国老子、孔子时代)左右人。迦毗罗卫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即今尼泊尔境内提罗里克地方。此国在佛陀晚年遭拘萨罗国琉璃王攻灭,后来便逐渐荒芜。乔答摩乔答摩悉达多的出身悉达多的出身“悉达多悉

2、达多”是名,意为是名,意为“吉祥吉祥”、“一切义成一切义成就就”,即一切所应做事皆能成就。,即一切所应做事皆能成就。“乔答摩乔答摩”是姓,有时又译作是姓,有时又译作“瞿昙氏瞿昙氏”。释迦是种族名,意思是释迦是种族名,意思是“能能”;牟尼意思是;牟尼意思是“仁仁”、“忍忍”、“寂寂”。释迦牟尼就是。释迦牟尼就是“能能仁仁”、“能忍能忍”、“能寂能寂”等,亦即等,亦即“释迦族释迦族的圣人的圣人”的意思。的意思。释迦牟尼的父母婚后多年无子。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胁进入王后的腹中。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妻子要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图中只有象轿上坐着的摩

3、耶王后,没有净饭王。行至印度蓝毗尼园(今尼泊尔蓝毗尼花园)树下休息时,太子降生了。天神恭贺太子诞生。手扶树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净饭王将王后、太子接回宫中为太子取名悉达多,意思是“吉祥”和“一切义成就”。阿私陀仙人占相预言:太子有三十二相,长大后或做转轮圣王(统一天下的君主),或出家成正觉。净饭王希望他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转轮圣王。太子出生后7天,母亲去世,由姨母抚育。太子自小从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智商过人,五年遍通当时的学问;又从武士们学习兵法武艺,是骑射击剑的能手,而且力大无比。幼年就有沉思的习惯。16岁娶邻国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睺罗。四次出游,见老、病、死苦,及见沙门

4、,决心出家。深夜出宫,入山林修道。遍学外道与六年苦行遍学外道与六年苦行 参学著名的禅修者阿罗蓝和郁头蓝。苦行种类:1、服食(食用各类野生植物,以之为修道之法);2、乞施(向人乞讨食物,再用来施舍给别人,自己只吃残余的食物,以此为解脱之方);3、鸟生(模仿鸟的生活方式而生活)、鹿生、鱼生;4、沐水(不断以河水沐头或浸泡在水中)、事火(以火为崇拜对象,使之不熄,并不停地祈祷咒愿)、尘卧(睡卧于尘土之中);5、吸风(吐纳空气)及禁食(最大限度地节食,如一麻一麦等)。太子六年苦行,骨瘦如柴。但是未能解脱觉悟。悟苦行不能得道,接受河边牧羊女供养的乳糜 于是,释尊独自来到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

5、,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得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魔王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派三名魔女(爱欲、乐欲和贪欲)殷勤献媚,诱惑太子。但太子对魔女视而不见,毫不动心。初转法轮 佛陀觉悟时年35岁,此后45年内,佛陀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社会各阶层宣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他找到离开他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活动,称做“初转法轮”。“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把征服四方的大王叫“转轮圣王”。传说释迦牟尼出生时空中出现法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人们就把战争用的“轮

6、”,即不战而胜的武器比喻佛所说的教法,名日“法轮”。佛教的理论出现于世,使一切不正确的见解和说法都破碎无余。所以佛教把佛法的弘扬称为“法轮常转”。佛教传入中国后,法轮成为佛教的标志和象征。有的寺院房子上建有法轮,僧人的香袋上也绣有法轮,表示佛教徒对佛教的无上乘教法的信仰和崇拜。世界佛教徒联合会将“法轮”的图案作为佛教的教徽。印度鹿野苑遗址 印度拘尸那竭的涅槃堂与娑罗双树 二二.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指佛陀及其传承弟子时期的佛教,时间是公元前6-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主要内容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说.五蕴论.无我论.业报轮回说等.佛教宇宙观佛教宇宙观成住坏空、时空

7、无限成住坏空、时空无限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有一日月环绕中段,外围有四大部洲、八山、八海环绕。须弥山中段以下分四层,下三层是乾闼婆、夜叉、罗刹等鬼神居住,归四天王统领。四天王分居于须弥山中段四方。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以下众生都依地而居,以上依空而住(天宫在虚空中),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内、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上是初禅天,与六欲天及其下的众生构成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之上是二禅天,共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是三禅天,共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是四禅天,共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三层结构中均以千为计量单位,故

8、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修行观(实践观)佛教修行观(实践观)超越生死超越生死 从畏惧生死到超越生死从畏惧生死到超越生死 畏惧生死是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本性。但人不应消极畏惧生死,应把本能的畏惧变为智慧的畏惧,从对生死的畏惧,激发出战胜生死、超越生死的强烈愿望和意志。佛教不仅指出、突出了生死问题,而且提供了生死解脱之道。佛教自信:自家所昭示的解脱生死系缚之道,并非假设、空想,而是经佛陀及其弟子的修行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生命本然规律的发现,不管是谁,只要肯依其道勤苦修行,不管是谁,只要肯依其道勤苦修行,“自自净其心净其心”,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达到超越生死的自由境地。,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达到超越生死的自由

9、境地。佛经中,佛陀一直强调“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也一再要求人们不要盲目迷信祂,而要以理性和实践予以证明。否则就是谤佛谤如来。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木村泰贤说: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木村泰贤说:“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 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 大的道德价值。反之,大的道德价值。反之,任己被苦征服,人生便任己被苦征服,人生便 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 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大乘佛教思想论大乘佛教思想论 佛教发展简史佛教发展简史一、佛教在印度的演变一、佛教在印度的演变(一)第一次结集(一

10、)第一次结集 佛陀入涅槃之年,在阿阇世王保护下,五百阿罗佛陀入涅槃之年,在阿阇世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据载,此次结集系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据载,此次结集系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小知识:小知识:佛初入涅槃,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佛初入涅槃,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

11、,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无复拘碍。”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后,为益于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后,为益于正法久住的缘故,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大正法久住的缘故,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大会。会。(二)部派佛教 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年左右,众弟子如法如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年左右,众弟子如法如律地修行。但是,佛教修行团体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律地修行。但是,佛教修行团体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在毗舍离城的波利迦园进行的第二次结的不同,开始分裂。在毗舍离城的波利迦园进行的第

12、二次结集,共有七百比丘参加。据说,这次结集直接导致了集,共有七百比丘参加。据说,这次结集直接导致了“上座上座部部”与与“大众部大众部”的产生,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的产生,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第三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孔雀王朝的华第三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孔雀王朝的华氏城进行,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共有一千人参加。氏城进行,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共有一千人参加。第四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四百年,在贵霜王朝的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约在佛涅槃后四百年,在贵霜王朝的迦湿弥罗城

13、(罽宾城)进行,由肋尊者与世友主持,五百阿罗汉参加。城(罽宾城)进行,由肋尊者与世友主持,五百阿罗汉参加。(三)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经开始传播。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经开始传播。出现一些大乘经典,如般若系经典、出现一些大乘经典,如般若系经典、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华严经华严经和和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阐发了等,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心本净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了大乘两个主

14、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约于中观派约于2 2世纪开始形成,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世纪开始形成,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瑜伽行派兴起于;瑜伽行派兴起于4 45 5世纪间,认为人所认识的世纪间,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识”所变现出来的,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了提出了“万法唯识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三界唯心”。(四)密教 公元公元6 67 7世纪,崇拜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印度教在印度世纪,崇拜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印度教在印度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8 89 9世纪间印度教空前盛世纪间印度教空

15、前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而逐步仰而逐步密教化密教化。密教以。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和各种神格信仰为特征。为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等皆有严格规定,主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等皆有严格规定,主张修张修“三密三密”,即手结印契,即手结印契(身密身密)、口诵真言、口诵真言(语密语密)和心和心作观想作观想(意密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三密相应,即身成佛。8 89 9世纪以后,由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于印

16、度教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又由于伊斯兰教大规模传播,佛寺被毁,从而日趋式微。后又由于伊斯兰教大规模传播,佛寺被毁,僧徒星散,迄僧徒星散,迄13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世纪初,佛教在印度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亡。二、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地佛教

17、(汉语系汉语系);藏藏传佛教传佛教(藏语系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巴利语系系)。汉末与三国时期,佛教经典源源传入中国,与中国汉末与三国时期,佛教经典源源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两晋时期的玄风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两晋时期的玄风玄谈风气玄谈风气.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5252年中,年中,4 4次舍次舍身入寺院又四次被大臣们赎回。梁武帝亲自讲经说身入寺院又四次被大臣们赎回。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佛教的盛行,激化了社会矛盾。佛法,撰写经文。佛教的盛行,激化了社会矛盾。佛道二教斗争激烈,导致道二教斗争激烈,导致北魏太

18、武帝、北周武帝两次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事件灭佛事件。但之后不久又被恢复。但之后不久又被恢复。隋朝至南宋中期约隋朝至南宋中期约700700年间,可谓中国佛教的黄年间,可谓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金时代。诸宗竞秀: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诸宗竞秀: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等。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等。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当时僧道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当时僧道“污教败行污教败行”,严加整顿,严加整顿,佛教稍有起色。万历朝(佛教稍有起色。万历朝(1573157316191619),佛教一度出现),佛教一度出现复兴景象,出现四大高僧:复兴景象,出现四大高僧:云栖袾宏、

19、紫柏真可、憨山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德清、蕅益智旭。清初由于顺治、雍正二帝雅好禅宗,佛教有所发展。乾清初由于顺治、雍正二帝雅好禅宗,佛教有所发展。乾隆十九年取消历代考试度僧、官给度牒制度,导致僧尼隆十九年取消历代考试度僧、官给度牒制度,导致僧尼数量增加而素质下降,佛教社会地位江河日下。数量增加而素质下降,佛教社会地位江河日下。清末,中国佛教徒发起佛教复兴运动。清末,中国佛教徒发起佛教复兴运动。释迦牟尼思想的深刻启示 1.清醒的文明自觉清醒的文明自觉 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教化的道德教化 3.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 4.“自知其心自知其心

20、”、“自净其心自净其心”的要旨的要旨 5.慈悲、精进的精神慈悲、精进的精神 陈兵陈兵自净其心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重读释迦牟尼 1.佛教徒的称呼佛教徒的称呼佛教徒称释迦牟尼为佛教徒称释迦牟尼为本师本师,而自称而自称弟子弟子.佛教徒有六类佛教徒有六类,出家四众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受过具足戒受过具足戒(250(250条条)的男僧的男僧,20,20岁才能受具足戒岁才能受具足戒.元代开始元代开始,受戒者要在头顶上燃香受戒者要在头顶上燃香(3(3柱柱9 9柱柱1212柱等柱等),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汉族地区年代汉族地区已废除已废除.比丘尼比丘尼,受过具足戒受过具足戒(348(348条条)的女僧

21、的女僧,20,20才能受具足戒才能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受过沙弥戒受过沙弥戒(10(10条条)而未受过具足戒的男僧而未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沙弥梵文意思沙弥梵文意思勤受比丘的策励勤受比丘的策励,息恶行慈息恶行慈.出家人至少出家人至少7 7岁才能受沙弥戒岁才能受沙弥戒.沙弥尼沙弥尼,受过沙弥尼戒受过沙弥尼戒(10(10条条)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僧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僧,出家女众先出家女众先受沙弥尼戒受沙弥尼戒,18,18岁受式叉摩那戒岁受式叉摩那戒(6(6条条),20),20岁先从比丘尼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丘受比丘尼戒.古代印度出家者也被称为沙门古代印度出家者也被称为沙门,意思是止息一意思是

22、止息一切恶行切恶行.和尚和尚是印度俗称是印度俗称,梵文音译为梵文音译为邬波驮耶邬波驮耶,意译为亲教师意译为亲教师,即师傅即师傅.佛教界的上层人物佛教界的上层人物,有佛理素养有佛理素养,又善于讲解经文的又善于讲解经文的,称为称为法师法师,藏传佛教称为藏传佛教称为喇嘛喇嘛.在家信教的男众称为在家信教的男众称为优婆塞优婆塞,俗称男居士俗称男居士.女众称为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夷,俗称女居士俗称女居士 2 服装服装三种三种:A A 五衣五衣 由五条布由五条布(每条布分别一长一短每条布分别一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内衣缝制而成的内衣,日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用常作业和就寝时穿用.B B 七衣七衣 由七条布由七条布(每

23、条布分别二长一短每条布分别二长一短)缝制而成的上衣缝制而成的上衣,礼礼诵听课时穿用诵听课时穿用.C C 大衣大衣 由九条以至由九条以至2525条布条布(每条布三长一短每条布三长一短)做成的做成的,遇有礼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用仪或外出时穿用.比丘衣的这种样式叫田相比丘衣的这种样式叫田相,表示众僧可以为众生的福田表示众僧可以为众生的福田,故也称故也称福田衣福田衣,也就是也就是袈裟袈裟.3 度牒度牒 僧籍僧籍 寺籍寺籍 度牒度牒是政府发给合法出家者的证明书是政府发给合法出家者的证明书.僧人以此牒为身份凭证僧人以此牒为身份凭证,可得到政府的保护可得到政府的保护,免除地租和徭役免除地租和徭役,度牒还可以起

24、到旅行护度牒还可以起到旅行护照的作用照的作用.僧籍僧籍是记录僧人姓名是记录僧人姓名,年龄年龄,籍贯等的簿籍籍贯等的簿籍,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簿.寺籍寺籍是记录寺院的兴建年代是记录寺院的兴建年代,名称名称,等情况的簿籍等情况的簿籍.唐宋以来寺唐宋以来寺院的兴建都得经过政府批准院的兴建都得经过政府批准,寺院名称也由政府颁布寺院名称也由政府颁布.官府颁发度牒始于唐大中十年(856年),规定出家时要先到寺院作行者,服各种劳役,不剃发,可从师受沙弥戒.到政府规定的度僧时日,经过政府甄别,或经过试经的考试,合格者发给度牒.然后到政府准许授戒的寺院受具足戒,领取戒牒.殿堂布局殿堂布局 藏经楼藏

25、经楼 方丈室方丈室 云水堂云水堂 生活区生活区 西侧配殿西侧配殿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 东侧配殿东侧配殿 天王殿天王殿 钟楼钟楼 鼓楼鼓楼 山门殿山门殿1 1 山门殿山门殿,中间一大门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小门两边各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空门,无无相门相门,无作门无作门).).三门殿塑像三门殿塑像,本来一尊本来一尊,侍卫佛守护佛法的侍卫佛守护佛法的“密密迹金刚迹金刚”。大宝积经大宝积经卷卷8 8密迹金刚力士会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说金刚力士原为原为法意太子法意太子,后来发誓后来发誓,在信佛后要经常亲近佛在信佛后要经常亲近佛,出入佛左右出入佛左右,普闻诸佛秘要密迹之事普闻诸佛秘要密迹

26、之事(所以称为密迹金刚所以称为密迹金刚)他后来果然成了他后来果然成了500500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中国审美观喜好对称因为中国审美观喜好对称,所以都塑左所以都塑左右两尊右两尊.左尊怒颜张口左尊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尊忿颜闭口右尊忿颜闭口,怒怒目圆睁目圆睁,平托金刚杵平托金刚杵.2 2 天王殿天王殿 正面弥勒佛正面弥勒佛五代时的布袋和尚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契此,后梁贞明二年后梁贞明二年(公元公元916916年年)在浙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坐化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坐化.临终时说了一首偈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世人自不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间释迦牟尼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右右边边药药师师佛佛 左左边边阿阿弥弥陀陀佛佛背后塑海岛观音背后塑海岛观音两边两边16(18,16(18,增加迦叶降龙增加迦叶降龙,弥勒伏虎弥勒伏虎)罗汉罗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佛学基本常识-2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