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作业 (四十一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19 世纪 40 年代、 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解析: 联系三个时间段中国发生的 “ 大事记 ” 即可作答。 19 世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与林则徐、魏源 “ 开眼看世界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6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 ; 90
2、年代: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三者都体现了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故选 D。 19 世纪 40 年代, 60 年代这两个环节与 A、 B、 C 三项不符,故排除。 答案: D 2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 “ 制度文章 ”“ 科技水平 ” 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 “ 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 。这些主张 ( ) A超越了 “ 中体西用 ” 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 “ 华夷之辨 ” 的偏见 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解 析: 从材料中内容来看,李鸿章和王韬的观
3、点是在为洋务运动造势,是为了洋务运动中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引进,所以本题选择 B 项。 A 项错误,这一观点依旧在 “ 中体西用 ” 范围内; C 项错误,这一偏见依旧存在; D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在于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答案: B 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清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刘鸿锡在和日本特使谈到中日两国民众抗税偷税严重时说,英国是 “ 无代表权不纳税 ” ,纳税人通过议会掌握着国家政权,税收怎么用他们能做主, “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所以英国人不抗税。中日两国百姓没有权力,自然就不愿意交税。根据 这则史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刘鸿锡对英国政治制度缺乏深刻认识 B刘
4、鸿锡闭目塞听,误以为日本也没有议会 C刘鸿锡对近代政治制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刘鸿锡与日本特使对话时日本还没有开始明治维新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解析: “( 英国 )纳税人通过议会掌握着国家政权,税收怎么用他们能做主,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所以英国人不抗税 ” 说明刘鸿锡对近代政治制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故 C 项正确, A 项错误; B 项材料无体现; 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题干材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史料, D 项错误。 答案: C 4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 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
5、以异也。 ”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 ) A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D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 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故选 D项。 A 项材料中没有传达出来; B 项与材料含义不符,真正阻碍的是民众的思想; C 项不是材料的含义。 答案: D 5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 “
6、 中学 ” 中过去以 “ 六艺 ”为核心、以 “ 四部 ” 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 )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解析: 材料说明传统的学术以 “ 六艺 ”“ 四部 ” 为基础,近代以伦理学,政 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反映出中国传统学术受到近代西学的冲击而发生变化,故选 B 项;材料无法反映出 “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 ,排除 C、 D 两项;近代中学 “ 缺乏稳固根基 ” 材料
7、中缺乏根据,排除 A 项。 答案: B 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宜称: “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 , “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 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以挽救民族危 亡为己任 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解析: 从材料中 “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 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 C 项正确;由“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 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
8、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 A、 D 两项错误; B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C 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6 年,梁启超曾说, “ 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 ” ,而中国即使 “ 近今之通人 ” 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 “ 书之备与 不备也 ” 。他说: “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 而 “ 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 因此,他认为: “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答案: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 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温馨提示: - 本文档仅为 【 2019 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全套资料 之一 】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 下载全套资料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请点此到 下载本文全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