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6 全国卷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 “ 蕃兵 ”“ 蕃将 ” ,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 (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 (今克什米尔境内 ),俘其国王。经此一役, “ 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 。 天宝八年 (749),高仙芝以石国 (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 )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 “ 皆入其家 ”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 (阿拉伯帝国 )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
2、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 (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 ),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答案 (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解析 第 (1)问, 注意设问角度是 “ 背景 ” ,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第 (2)问, “ 功 ” 要从维护唐
3、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 “ 过 ” 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2 2016 全国卷 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 “ 扬州八怪 ” 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 “ 文必切于日用 ”“ 笔墨之外有主张 ” ,反对 “ 皆拾古人之唾余 ” 。他说: “ 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 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 “ 衙斋卧听
4、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 “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 “ 经世 ” 思想的发展。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个性、意韵、题材、艺
5、术形式等方面概【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括。第 (2)问,历史背景从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思想特征等方面分析。 3 2014 全国卷 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 劻 说 : “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 日,慈禧太
6、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 龢 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 日,光绪帝在一度 “ 战栗变色 ” 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 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答案 (1)主要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作用: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
7、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解析 第 (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第 (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 限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4 2013 全国卷 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 “ 变风俗,立法度 ” ,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 “ 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
8、庭 ”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 “ 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 。于是, “ 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 。 摘编 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 (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 )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 (王安石 )处,皆一一详辩之 ?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 (1908 年 )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答案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解析 第 (1)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从材料中概括答案。第 (2)问, “ 目的 ” 要结合梁【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启超的主要活动来分析; “ 方法 ” 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温馨提示: - 本文档仅为 【 2019 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全套资料 之一 】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 下载全套资料 ! 请点此到 下载本文全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