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直角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情境引入 学习目标 1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HL”(难点) 2会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 直角三角形全等(重点) SSSSSS SASSAS ASAASA AASAAS 旧知回顾旧知回顾: :我们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如图,RtRtABCABC中,C =90C =90,直角边是_、 _,斜边是_._. C B A AC BC AB 思考: 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 形是否
2、适用? A B C A B C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 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对应相 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3.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 角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口答: 动脑想一想 如图,已知AC=DF,BC=EF, B=E,ABCDEF吗? 我们知道,证明三角形全等不存 在SSA定理. A B C D E F 问题: 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 角形,即B=E=90, 且AC=DF,BC=EF,现在能 判定ABCDEF吗? A B C D E F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
3、边、直角边”定理) 一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 RtA B C ,使C=90 ,BC=BC,A B =AB,把画好 的RtAB C 剪下来,放到RtABC上,它们能重合吗? A B C 作图探究 画图方法视频 (点击文字播放) 画图思路画图思路 (1)先画)先画M C N=90 A B C M C N 画图思路 (2)在射线)在射线CM上截取上截取BC=BC M C A B C N B M C 画图思路 (3)以点)以点B为圆心,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于A M C A B C N B A 画图思路 (4)连接)连接AB M
4、 C A B C N B A 思考: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知识要点 “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 文字语言: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几何语言: A B C A B C 在RtABC和Rt ABC 中, RtABC Rt ABC (HL). “SSA”可以判定两个直角 三角形全等,但是“边边” 指的是斜边和一直角边, 而“角”指的是直角. AB=AB, BC=BC, 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不 全等的画“”,全等的注明理由: (1)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 (2)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邻边对应相
5、等;( ) (3)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 ( ) (4)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 ) (5)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 ) HL SAS AAS AAS 判一判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ACBC, BDAD, ACBD,求证: BCAD. 证明: ACBC, BDAD, C与与D都是直角. AB=BA, AC=BD . 在 RtABC 和RtBAD 中, RtABCRtBAD (HL). BCAD. . A B D C 应用“HL”的前提条 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 这是应用“HL”判 定方法的书写格式. 利用全等证明两条线段 相等,这是常见的思路. 变式1: 如图, ACB =ADB=90,要证
6、明 ABC BAD,还需一个什么条件?把这些条件 都写出来,并在相应的括号内填写出判定它们全等 的理由. (1) ( ) (2) ( ) (3) ( ) (4) ( ) A B D C AD=BC DAB= CBA BD=AC DBA= CAB HL HL AAS AAS 如图,AC、BD相交于点P,ACBC,BDAD,垂足分 别为C、D,AD=BC.求证:AC=BD. P DC B A 变式2 HL AC=BD RtABDRtBAC 如图:ABAD,CDBC,AB=CD,判断AD和BC的位置 关系. C C A A D D B B 变式3 HL ADB=CBD RtABDRtCDB ADBC
7、 例2 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 ABE的高,如果ADAF,ACAE. 求证:BCBE. 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 角ABC和ABE的高,且AD AF,ACAE, RtADCRtAFE(HL) CDEF. ADAF,ABAB, RtABDRtABF(HL) BDBF. BDCDBFEF.即BC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 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 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 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 例3: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 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 滑梯的倾斜角
8、B和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在RtABC和RtDEF中, BC=EF, AC=DF , RtABCRtDEF (HL). B=D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DEF+F=90, B+F=90. 1.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D A 当堂练习当堂练习 2.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CEAB于点 E ,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4, 则 CH的长为( ) A1 B2 C3 D4 4.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 AB, BD=CE.求证:EB
9、CDCB. A B C E D 证明: BDAC,CEAB, BEC=BDC=90 . 在 RtEBC 和RtDCB 中, CE=BD, BC=CB, RtEBCRtDCB (HL). 3.如图,ABC中,AB=AC,AD是高, 则ADB与ADC (填“全等”或 “不全等”),根据 (用简写法). 全等 HL A F C E D B 5.如图,AB=CD, BFAC,DEAC,AE=CF. 求证:BF=DE. 证明: BFAC,DEAC, BFA=DEC=90 . AE=CF, AE+EF=CF+EF. 即AF=CE. 在RtABF和RtCDE中, AB=CD, AF=CE, RtABFRtC
10、DE(HL). BF=DE. 如图,AB=CD, BFAC,DEAC,AE=CF.求证:BD 平分EF. A F C E D B G G 变式训练1 AB=CD, AF=CE. RtABFRtCDE(HL). BF=DE RtGBFRtGDE(AAS). BFG=DEG BGF=DGE FG=EG BD平分EF 如图,AB=CD, BFAC,DEAC,AE=CF.想想:BD 平分EF吗? 变式训练2 C AB=CD, AF=CE. RtABFRtCDE(HL). BF=DE RtGBFRtGDE(AAS). BFG=DEG BGF=DGE FG=EG BD平分EF 6.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
11、C,C90,AC 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 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 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 【分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1)RtAPQRtCBA,此时APBC5cm, 可据此求出P点的位置(2)RtQAPRtBCA,此时APAC,P、C重合 解:(1)当P运动到APBC时, CQAP90. 在RtABC与RtQPA中, PQAB,APBC, RtABCRtQPA(HL), APBC5cm; 能力拓展 (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 在RtABC与RtQPA中, PQAB,APAC, RtQAPRtBC
12、A(HL), APAC10cm, 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 【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 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斜边、 直角边” 内 容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 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前 提 条 件 在直角三角形中 使用 方法 只须找除直角外的两个条件即 可(两个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条 件是一对对应边相等)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3、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国家意识。 、目标意识。 、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读书意识。 、主体意识。 、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