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总结,专题整合,学科前沿,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比较,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对接高考,一、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的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其性质既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又存在着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
2、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带有一定的封建性。,二、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表现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特点。1.资本输出:以贷款和设厂修路为主要形式。(1)企业贷款:甲午战后,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投资不仅贷款总额庞大,而且投资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民族工业是其重要的贷款对象。在近代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是帮助其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夹缝中的近代民族工业,仍然受到近代列强侵略势力在内的各种势力的非难,列强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企业贷款,不是为了帮助其工
3、业的发展,而是掠夺经济利益。,(2)设厂修路:列强通过马关条约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列强在华开设的工厂凭借雄厚的资本做后盾,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规避了关税,又利用种种特权减免各种捐税,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甚至形成了行业垄断。与开设工厂相呼应的是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这使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形成了有形交通网络,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廉价原料的掠夺和商品的倾销,使民族工业的商品受到排挤,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商品输出:从商品市场来看,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中国在18951898年,4年间洋货的输入超过输出1.3
4、倍,平均每年入超4 700多万两,总记录超近1.9亿两。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速了中国城乡手工业的破产。进口的货物中,以棉布、棉纱、煤油、纸烟、面粉、钢铁、杂货等日用品居多,很少有工矿企业的机器设备。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和农产品的大量输出,到19世纪末,中国的国内外市场已经为外商所控制。他们以雄厚资金为后盾,操纵市场,任意抬高或压低货价。,三、“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历程“实业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
5、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此后,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其思想直接源于这一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因而必须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徐图富强”。洋务干将张之洞虽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他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可看作这一
6、思想的实践。曾受李鸿章委托参与筹办洋务的郑观应也主张兴办实业“富强救国”,并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本文档仅为【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之一】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下载全套资料!,请点此到下载本文全套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其中的翘楚张謇通过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和对外国列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意识到: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不在于兵,也不在于商,而在于工农业和教育的发展,他主张“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在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的同时,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
7、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大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总的来说,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
8、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951898年近代第一次投资热潮和19051908年第二次投资热潮,都与实业救国论者的努力分不开。,四、不同角度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有人总结了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和特征,认为这十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民营工业仍旧是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国家资本已有了较快的增长。影响工业持续增长的一些隐忧始终如影随形,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以火柴工业为切入口,详细考察
9、了其十年间的发展状况,认为在民族工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意愿强烈、国民政府努力提高关税税率的情况下,中国火柴工业取得了抗御洋货倾销、扩充国货生存空间的可喜成绩。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购买力薄弱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市场狭小下的白热化竞争,使年轻的中国火柴工业很早就自动走上了行业“联营”“统制”的道路,给火柴工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该学者指出19281937年间的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的发展曾在1932年、 1933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后呈下降趋势,其生产是在两大因素影响下运转的:一是国内面粉需求的特性对面粉工业市场的基本制约;二是在有限市场中的外资与华资的激烈拼杀
10、。在这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民族面粉工业在艰难境遇中奋力拼搏,辗转延续。,五、法币政策发行法币是国民政府实行的一种与“废两改元”相互配套的旨在改革辅币制度的货币政策。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英、美等国先后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放弃了金本位制。1933年12月至1934年5月,美国分别颁布了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采取提高银价,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政策,计划在4年内每年收购白银2 442万盎司,企图操纵世界白银市场,迫使当时实行银本位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归入美元集团。美、英等国的币制政策,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银价的普遍上涨,并波及到中国,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中国银
11、本位制的基础。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党政府首先谋求得到美国的支持,实行币制改革,但因美国担心激怒日本,没有答应,于是又转而求助于英国支持和帮助。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意了中国的请求。,1935年8月,英国派出首席经济顾问李兹罗斯来华,负责为国民政府策划币制改革。同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后又批准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一律使用法币,违者全数没收。凡银行钱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从1935年11月4日起,限期三个月内兑换法币,实行白银国有。自此,法币作为法定货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和流通。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增强了其统治力量,对其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财政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