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要表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20世纪6080年代:西欧、日本、中国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西欧走上一体化道路,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
2、合组织建立。(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苏联解体后,市场经济被更多国家接受,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 。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
3、上的影响日益增大。(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日益加剧。,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政治力量的对比,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2.表现,马歇尔计划,军事政治集团,3.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 交替。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
4、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热战,德国的分裂,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直接:法德的和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3)作用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
5、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开始 ,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洲共同体,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日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进行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 。,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6、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 和 ,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冲击着两极格局,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结束(1
7、)东欧剧变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实质: 。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 (2)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族、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
8、滥趋势。(2)表现: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试图独霸全球,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提高。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一超多强”的
9、局面,重理解1.美苏“冷战”的表现(1)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在欧洲进行争夺,结果在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被苏联控制。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2)争夺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积极争夺对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争夺经济主导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苏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也是最终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4)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航天、航海、生物、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
10、争,这一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11、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解答】 (1)明
12、问题,找方向: 第(1)问,“根据材料一”说明答案出自材料一,提取材料一信息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说明答案出自材料二,要求回答关于美苏“冷战”的评价,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2)定时空,找关联: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冷战”在加剧世界紧张局势的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反映出“冷战”时期,学术界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反映出“冷战”结束后,学术界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答案】 (1)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2) 学术界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