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 的影响。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民国政府的推动。(2)表现衣: ,“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 的豪宅。,西方民主思潮,鸦片战争以后,中山装,中西合璧,社会习俗,反清革命的色彩,不平衡性,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
2、20世纪5070年代)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活受 较大。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 ,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原因: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政治影响,衣着朴素,表现,多样化,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建设19世纪70年代: 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 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机车制
3、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外商修筑,清政府修筑,(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4)水运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上海,(5)航空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冯如,北京至天津航线,2.通讯工具(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设立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 电讯网络。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无线电报局,全国,3.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5、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陆续出现,戊戌变法前后,自办报刊越来越多,且多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 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社会思潮,夺取革命胜利,主
6、要舆论工具,2.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后: 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1)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定军山,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1958,4.互联网(1)历程诞生: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接入: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20世纪
7、60年代末,1994,重理解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从根本上说是欧风美雨潜移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把西方的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2)为适应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状况,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导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革。(3)近代以来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冲击着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随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
8、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报刊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3.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
9、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回答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原因”,提取材料信息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角度归纳“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角度分析“原因”。(2)定时空,找关联: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反映出中西方式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反映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答案】 特点: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
10、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1.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
11、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认识(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问题】 依据材料,归纳影响清末
12、华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因素,概括其对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回答影响“因素”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概括得出影响“因素”,从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加强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推动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等方面概括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定时空,找关联: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因素的需要对铁路建设的影响。反映出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及列强的利益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反映出中国工商业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对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反映出铁路建设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答案】 因素:经济发展及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列强的利益;中国工商业城市的变迁。积极影响:改变了传统商业网络格局;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深化拓展】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