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
2、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
3、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象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
4、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
5、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
6、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这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这便是美在“象”中。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
7、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
8、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B.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C.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D.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意
9、”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C.在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中,“意象”成为连接起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诗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落花凋零,给人以悲凉的感觉。透过“满地黄花
10、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可感知到一种时光流逝、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急风、高天、哀猿、白沙、飞鸟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围绕“美的意象”阐述了哪些观点。(4分)5.周易系辞有言,“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请依据材料一这一观点,简要赏析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
11、句中的“落木”这一意象。(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爵夫人和珠宝商【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海德绿色公园旁有一栋高耸的豪宅,奥列维培根就住在这栋房子的一套公寓里。每天早上八点,他都坐在窗户边,这时,男仆就用他那长而尖的指甲拆开他的信件,抽出来自公爵夫人、伯爵夫人、子爵夫人等名门贵妇的,上面打印出阳文花饰的洁白的请帖。“瞧,奥列维,”他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人是在一条肮脏的小胡同里开始你的生涯的。你”他低下头望望自己的裤筒,望望他那双靴子和鞋罩,这些都是用最好的裁缝剪裁上好的料子做成的。但是他常常透过衣衫,看到他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又变成那条阴暗小胡同
12、里的一个小男孩了。他过去一度最大的野心就是把偷来的狗卖给富人区里那些赶时髦的娘儿们。想到这里,他不禁嘻嘻地笑了起来年老的奥列维想起了年轻的奥列维。“所以,”奥列维培根说,他抬起身子,伸伸腿。“所以”壁炉架上方挂着一张老太太的相片,他站在相片下,举起双手。“我说到做到了。”他说,并双手合十,好像是在向她致敬。“我赌赢了。”他真的赌赢了,他现在是伦敦最有钱的珠宝商。但是,他又不由自主地反复摩挲着鼻子,他的鼻子又长又软,出奇地颤动着,似乎在说,他还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头凶狠的大猪在地下有许多美味的松露的牧场上走动,它用鼻子拱出一个个松露,又嗅出远一点的地下还有一个更大的松露。于是他整理好
13、他领带上的珍珠别针,穿上他那漂亮的深蓝色大衣,拿上他的黄手套和藤手杖,一摇一摆地走下楼梯,走入广场,一直走进幽暗的小店铺在欧洲,在全美洲都有名的小店铺。像往常一样,四个店员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望着他,心里羡慕他。奥列维只用戴着琥珀色手套的一个手指勾了一勾,表示他承认他们的存在。他走了进去,反手把密室的门关上了,打开了钢铁保险柜,小心翼翼地反复抚摸着那些名门贵妇偷偷卖给他的金刚钻石。这时,他桌上的电话低声下气地响了,他意犹未尽地关上保险柜。“十分钟以后,”他说,“不能早于十分钟。”时钟上的指针滴答答地响着,一、二、三、四兰博恩公爵夫人,世袭伯爵的女儿,她得在柜台旁椅子上坐待十分钟,她得等他赏脸,她
14、得等待到他乐意接见她。然而,当他踌躇满志地坐在办公桌旁时,眼睛又透过了他的服装,重新看到自己变成了那个在小胡同里玩弹珠的小男孩,星期日他就是在这个小胡同里卖偷来的小狗。时钟走着这十分钟,后来他听到轻盈的、缓慢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奥列维站起身。这时公爵夫人朦朦胧胧地出现了,她那肥胖的身躯塞满房门,声名、傲声也填满了整个房间。她身躯高大,紧紧地束缚在粉红色塔夫绸衣服里,好像一把褶子很多的阳伞,像一只羽毛过丰的孔雀。所以,当她缓慢地坐到皮罩扶手椅里时,她叠合起阳伞的褶子,她收敛起孔雀的羽毛,显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早安,培根先生,”公爵夫人说。她伸出一只从白手套裂口中露出的手。奥列维俯下身子去握她的
15、手。当他们两只手接触时,他们两人之间的链环又勾搭上了。他们两个互相欺骗,互相依赖,他怕她,她也怕他。那么,今天,公爵夫人,今天我能为您效劳吗?”奥列维柔声下气地说道公爵夫人叹了一口气,从她的提包里取出一个黄雪貂的袋子,轻轻抖动着。像是什么神鸟下的蛋蛋儿,珍珠从雪貂的肚缝里滚出来一颗,两颗,三颗,四颗“公爵腰带上的,”她呜咽不已地说,“这是最后的就只剩下这几颗了。”奥列维伸过手去,用拇指和食指拈了一颗珍珠。圆滚滚的珍珠光彩夺目。不过,是不是她又在撒谎耍骗?她又赌钱了吗?“为了狄安娜,”她唏嘘不已。“这都是为了她。”狄安娜小姐公爵夫人的女儿。奥列维认识她,崇拜她,追求她。“多少?”他问道。“两万。
16、”她低声说。公爵的腰带她不是早已卖掉了吗?他打算按铃叫店员,说,“拿去检验一下。”他伸手去按“你明天到舍下来吗?”她连忙发出邀请,“首相狄安娜舞会”奥列维的手离开了电铃。“两万。”她悲悲切切地说道,“我人格担保”狄安娜母亲的人格?他拿过他的支票簿,拿出自己的钢笔。“贰”他写下了一个字就停笔不前。相片上那位老妇人的双眼正注视着他这位老妇人就是他的母亲。“奥列维!”她警告他。“别当傻瓜呀!”“奥列维!”公爵夫人恳求道。现在是“奥列维”,而不是“培根先生”了,“你和狄安娜两个人到树林子里去度一个长长的周末,行吗?没有别人打搅?以后伯爵府的舞会”“万。”他写下了,并且签上了姓名。当她站起身时,阳伞的所
17、有褶子展开了,孔雀的全身羽毛开屏了,波光四射了。他送走了公爵夫人后把那十颗珍珠拿到窗口,对着光在放大镜下这个,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原谅我,啊,我的母亲!”他叹了一口气,举起双手,似乎请求照片上的老妇人宽恕他。“因为,”他双手合十低声念叨着,“那将是一个长长的漂亮的周末”【注】松露:一种生长在泥土下面的黑褐色菌块植物,被人们视为美味食品。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描写了兰博恩公爵夫人与珠宝商奥列维培根之间的珠宝交易及肮脏勾当,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人性丑恶。B.培根先生已是伦敦最有钱的珠宝商,但仍经常会透过自己的衣衫看到胡同里
18、小男孩的形象,可见他内心始终无法摆脱自卑感。C.公爵夫人想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用假珍珠向培根索价两万,并暗示首相也在追求狄安娜,想用女儿诱导奥列维与她“成交”。D.培根一想到能跟狄安娜去旅行,便不再关心珍珠真假,也毫不在乎会损失多少钱,他认为和狄安娜在一起会更接近上流社会。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培根先生与公爵夫人的交易,而是大量用内心独白、联想、象征来表达人物内心思想,刻画人物性格。B.文中反复“摩挲”鼻子,“抚摸”金刚钻石等细节刻画出奥列维的贪婪;反复强调“十分钟”的细节表现了他对伯爵夫人的厌烦。C.公爵夫人像一只褶子
19、很多的阳伞,像一只羽毛过丰的孔雀,讽刺公爵夫人只能靠华丽的穿着来维持她在众人眼中的贵族形象。D.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展示了培根先生的过去和现在,引导读者通过跟踪人物的意识流变化,逐步熟悉了解人物。8.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奥列维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9.为了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作者精心设计了许多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松露”的象征意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
20、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显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温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祭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悱。”
21、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萌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栽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前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签排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
22、历党议)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B.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C.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D.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
23、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B.按察、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C.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人学、狂官或免罪的权利。随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A.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B.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
24、。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D.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14.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
25、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注】漫:空,徒劳。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16.全篇主旨在一“愁”字,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哀思愁绪的?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
26、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新华社武汉记者站陈健曾在一篇通讯稿中,引用诗经无衣中的两句“_,_”,来表现大江南北各界群众守望相助共战疫情的感人情景。(2) 刘禹锡石头城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的两句诗是:_,_。(3)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第一次执行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_,宋寅和
27、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令宋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任务发生在2016年12月。那是她担任机长以来,救人人数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次。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_之际,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
28、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_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阅读文中画框的部分,概括出此次救援面临的5点困难,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
29、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近期,“废话文学”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说起“废话文学”,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话到头儿来全是废话。”由此可见,_。而“废话文学”之所以在网络流行,或许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侃侃而谈、毫无戒备,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这样看来,_,到了网络便会有一种找
30、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废话或许是无用的,但可有趣,也有存在的意义。金圣叹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语堂也曾表示过:“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_,就是在包容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废话文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B.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D.“我是真的
31、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2、;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错误,从原文第三段看,引入文学理论而具有美学意义,所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是能够”表示前后内容构成判断关系,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意象能够应用于文艺创作,从最后一段看,意象是“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但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提到,“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具体形象,所以“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说法错误。D.“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故选C。2.答案:D解析: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
33、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推断有误。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故选D。3.答案:C解析: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错,应是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胸中之竹”一致。故选C。4.答案: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人、作品和宇宙有共同维度,形成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应,审美价值才能实现;审美价值的标准尽管复杂,但审美却是时代和国人的精神需求。解析:结合第一段
34、“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概括出: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结合第三段“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概括出: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结合第四段“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概括出:人、作品和宇宙有
35、共同维度,形成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应,审美价值才能实现。结合最后一段“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概括出:审美价值的标准尽管复杂,但审美却是时代和国人的精神需求。5.答案:“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加之以“无边”“萧萧”的修饰,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能引发人们对年华老去、生命消逝的感伤之情,和诗人的感慨有机契合,成为诗人笔下的典型意象。诗人此时客居在外,年老多病,国事艰难,事业未成,
36、纷纷坠落的秋叶正好触动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落木”也成为读者理解诗人情感的典型意象。解析:结合材料一“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可知,“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阐释了“意”与“象”的关系,即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木”指落叶,是典型的秋季特征。“无边落木萧萧下”用“无边”“萧萧”修饰“落木”,使“落木”这一象更加形象化,而内蕴丰富,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登
37、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国事艰难,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买舟南下,生活很困苦,再加上年老多病,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落木”这一意象也成为读者理解诗人情感的典型意象,传达出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也毫不在乎会损失多少钱”错误,根据前文对奥列维发家过程的表述,偷偷看钻石时的情节,以及在签支票时的犹豫,都可以看出来,奥列维并非毫不在乎,只是权衡得
38、失而已。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表现了他对伯爵夫人的厌烦”错,曲解文意。根据“她得等他赏脸,她得等待到他乐意接见她”可知,奥列维从一个偷狗的猥琐人物摇身一变成了富人们仰慕的人物,但是并没有挤进当时的上流社会,强调“十分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非厌烦。 8.答案:表现了奥列维的懊恼与悔恨:他受骗后只能落寞地向母亲的相片做个交待,祈求母亲原谅。表现了奥列维的矛盾与妥协:他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自己被骗,蒙受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公爵夫人的“交易”,因他也有私心,也只能无奈妥协。表现了奥列维对有可能通过与狄安娜的交往进入到上流社会的渴望。解:本
39、题考查鉴赏人物之心理描写的能力。画线句子是在奥列维用2万买了伯爵夫人的假珍珠之后的心理描写。根据“对着光在放大镜下这个,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可知,奥列维明知有假,但仍然选择被骗,之后又向母亲的相片做个交待。表现了奥列维的懊恼与悔恨。根据“公爵的腰带她不是早已卖掉了吗?”以及奥列维签支票的过程中“他写下了一个字就停笔不前”“你和狄安娜两个人到树林子里去度一个长长的周末,行吗?没有别人打搅?以后伯爵府的舞会”“万。他写下了,并且签上了姓名”可知,奥列维清楚地知道自己被骗,但又被伯爵夫人开出的条件所诱惑,不得不接受公爵夫人的“交易”,这表现了奥列维的矛盾与妥协。根据“他常常
40、透过衣衫,看到他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又变成那条阴暗小胡同里的一个小男孩了”“他还没有得到满足”可知,奥列维从偷狗的猥琐“小人物”上升到大家仰慕的“大人物”,但是并没有进入上流社会的圈层,他自己也并不满足目前的处境,所以他有可能通过与狄安娜的交往进入到上流社会的心理。 9.答案:“松露”象征着奥列维日夜向往的财富和上层贵族社会的地位。用大猪拱松露象征奥列维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贪婪追求。烂透心,烂到核的松露象征了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和虚假丑恶。用“土里的松露”象征名存实亡的贵族阶级,培根苦心追求的贵族身份地位决非“真正的“美味佳肴”,真正的高贵。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象征意义的能力。本文通过奥列维和伯爵
41、夫人关于珍珠的买卖,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阶层现状的鞭挞与批判。“松露”是一种被人们视为美味的食品,在这里象征了一切美好的诱惑。对奥列维来说,就是更多的财富和上流社会的身份地位;“猪”的形象一般是贪婪的象征,用大猪拱松露则说明了奥列维对财富和地位丧心病狂的贪婪与追求;文中说“这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用松露象征财富和地位,那么烂透了心也就象征着这种地位和财富的虚伪、腐化、堕落;“松露”本身是生长在泥土下面的,是覆盖于地下的。这也说明了这种所谓的财富和地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和地位。10.答案:B解析:11.答案:B解析:按察,在文中是一个动词,巡察、考查的意思,上文“按察使“
42、才是官名。12.答案:D解析:仁宗皇帝时,并非天下太平,而是边境多事。13.答案:(1)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2)果真使君子相互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解析:参考译文:庆历三年八月丁未日,任命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皇帝正专心一意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时的政事。范仲淹遇朝后上书说了十件事,全部被采用。又任命富溺担任枢密副使,皇帝把让天下太平的事交给辅相,任命富溺主持北部边防事务,范仲淹主持西部边防事务。富弼上奏当世之事务十多条以及安定边防的十三条策略,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在这种情况下,小人开始不高兴。冬十月,任命张显之、王
43、素等担任都转运按察使。此前,知谏院欧阳修说:“天下官吏已经很多,朝廷无法都了解他们的贤愚善恶,请求制定考查的法令。在内外朝官中,从三丞郎官中选拔精明强干、正直廉洁的人担任按察使,让他们下到州县,全面考察官吏、“皇帝下诏采纳欧阳修的建议。富弼、范仲淹又请求下诏中书省、枢密院,选拔各路转运按察使,将不能胜任职务的都罢官。于是,张盘之等人首批被入选。范仲淹挑选负责监察的官员时,取过官员名簿,对没有才干的人一笔勾去。壬戌日,诏书说:“考核官吏的法规已经陈旧。祥符年间,天下太平,所下达的诏书条例,全都务求宽大。到现在边境多事,原因复杂,想要得到能应对时务、不会对不起职位的贤才,不通过奖赏,众人的志气得不
44、到激励;不通过甄别,人的情感不足以激发。“于是,更改制定官员考核、升迁的法令。范仲淹、富弼认为,官员太多,是因为考核太频繁,容易获得高位。京城、朝廷的官员四年考核一次,到前行郎中为止。少卿、监以上的官员,限定为七十人,有缺员时才补充。少卿以上的官员,按照圣旨迁官。这个法令比旧法更为细密。十一月丁亥日,下诏书说:“现在的荫官法,推恩太广以致于疏远的宗族也能蒙受到恩泽.年纪幼小的就被授予官职,不知道立身的道理.从政的方法、却与仕进同时任官晋职,不是审慎地对待官爵和百姓的做法,应列为法令“于是更改制定菓子法,范仲淹、富弼开始裁减原有的规制,凡是选拔人才遇到郊试要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的永不预选,并且解
45、除万圣节奏请荫恩的资格。凡是长子荫官不限制年龄,其他子孙必须超过十五岁,兄弟的儿子必须超过二十岁,才能够荫官。从此荫补的恩泽被消减了。四年夏,皇帝与执政官员谈论到朋党的事情,范仲淹对答说,“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正直与奸邪的官员,各自形成一党,关键在于主上的鉴定辨别而已。如果让君子互相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是不可禁止的。14.答案:旧荫子法推恩太广。裁减原有的规制。解析:15.答案:A解析:“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16.答案:设问,开篇即出以唱叹,“何处合成愁?离人
46、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点明“愁”。融情于景,“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写出秋景的凄清;平添千回百折之感。比喻,“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对比,“燕辞归”与“客尚淹留”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表达了羁旅漂泊之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首先,诗歌开头两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问一答,是采用设问手法。作者在这里借用设问
47、,又化用字谜,开篇即出以唱叹,表明诗人因秋而生愁。“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一句,这里融作者的失意之情于“花空烟水流”的衰瑟之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一句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这里作者并未直接抒情,却写出秋景的凄清,以景色的凄清抒发自己心情的凄凉。因此这两句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愁绪。此外,“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意思是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由此可知作者将岁月流逝比作花谢与波涛东流,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愁绪。“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意思是燕子都已经辞别归去了,而我这个远行客还留在这里。这里形成对比关系,意为人不如物,更突出了诗人无法归家的哀愁。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愁绪。17.答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3)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答案: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千钧一发;难以预料(突如其来)解析:第一空,文中写“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是要表达不畏艰险、顽强工作的精神。据此可以填入“迎难而上”或者 “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