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_”的基础上,颁布“_”。3.结果:_得到加强。,七国之乱,推恩令,中央集权,知识点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_、_和_,尚书省下设六部。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_,_分散。三省相互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决策,审议,执行,宰相,相权,牵制和监督,知识点三元朝的行省制度1.措施,(1)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_管辖西藏等藏族地区,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或省)。(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_节制。(3)实行省、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2.作用,(1)便利了_,加强了_,巩固了_。(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宣政院,中央,宣慰司,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知识点四选官制度1.汉朝:主要实行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_,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到清末:科举制,(1)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1905年废除。(2)意义:把读书、考试与做
3、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_,扩大_,提高_;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_,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察举制,孝廉,九品中正制,门第,特权垄断,官吏人才来源,官员文化素质,中央集权,考法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典例 (2017扬州调研)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据此能够看出(),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材料文字“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是说行省机构的设置,“都
4、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是说行省运行的方法。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文主旨,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文主旨,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文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行省制度抓关键根据“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可知设置机构。定方法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首先,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史料和考试要求;其次,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提取文字类信息时,注意由表及里,探究实质、规律。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并结合所学行省的职责进行突破。,【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5、制度的演变和特征1.主要地方行政制度,2.演变趋势和特征,(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考法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典例 (2017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B.政
6、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三省六部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A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D项错误。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特点抓关键根据“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加强君权和削弱相权。定方法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是为了分散相权。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所变化,这两种变化加强了君权,削弱了相权,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史论链接】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
7、义1.特点,(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2.意义,(1)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考法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典例 (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
8、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方法突破】明考点科举制度抓关键“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定方法比较型试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本题属于类比题型,即将
9、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科举制影响1.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地方推举逐渐发展为由中央组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2.科举制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
10、要原因。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废宰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丞相,皇权,胡惟庸,六部,皇帝,丞相,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殿阁大学士,政事,文渊阁,机密事务,票拟权,内阁,中央一级,内侍,知识点二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决定。(3)康熙帝
11、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1)时间:_时。(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3.职能(1)接受皇帝召见,_。(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_进一步巩固。,跪受笔录,中央集权,考法1明代内阁的特点和影响,典例 (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
12、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明朝的内阁制抓关键“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定方法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
13、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史论链接】 明朝的内阁制特点和影响1.特点,(1)变动性;大学士员额,多寡不均,视皇帝好恶而定。(2)附属性:内阁权力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内阁权力出自皇帝授予,不能独立行使。(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佐皇帝。(4)非法定性: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2.影响,(1)助长君主专制。(2)助长君主荒政。(3)形成宦官弄权。(4)演成朋党倾轧。(5)导致政风因循。,考法2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