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平移、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及多种感官并用的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
2、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价值和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应用公式解决问题。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教学准备:(1)学生自己准备几张平行四边形纸,剪刀。(2)老师自己准备几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刀。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出示)二、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形四边形,猜猜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猜对了有奖。(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2、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这就是我要和同学们共同研究
3、的问题。3、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自主操作,验证结论 1.学生猜测,思维开放。(1)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学生猜测可能和它的底和高有关)(2)请同学们再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可能性预设: 预设1:底高 预设2:底底 预设3:高高 预设应对: 2、自主探究,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 操作、验证、发现 )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利用手中的工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操作,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学法指导。)(课件出
4、示试着这样学) 3、交流提升 (1)小组内交流,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2)以小组形式汇报。 预设:用剪、拼的方法验证猜想的。学生在汇报中,往往思路正确而表达不清晰、不简练。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以下3方面进行汇报:转化成什么图形?这个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何联系?由这些关系,你能不能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两次验证说明刚才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剪、移、拼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字母公式。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
5、 可能性预设: 预设1:S=ah预设2:S=ah预设3:S=ah 肯定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比较哪种表示方法更简便。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1.求出你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出示)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高是15米,底是多少米?五、全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大吗?能谈一谈吗?师:重点强调:在这里我们用到了一个数学中重要的思想:转化.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用到.孩子们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肯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乘风破浪,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六、作业布置:永合家园院里要建造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
6、形的花坛,请你帮工作人员设计一下高和底(要求高.底均为整数)(强调如果知道面积和底或高怎样求高或底)七、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高 S = a h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因为猜想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教学中我在两个环节中均注意设置猜一猜:一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二是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思维更活跃、更发散。进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发现等环节。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真正体现了主体教育的原则。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学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利用手中的工具,采用喜欢的方式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逐步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要提高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要做到:1.让学生的探究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3.教师的有效指导;4.生生、师生的互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