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自我诊断中医自我诊断2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借以检查病人、诊断病证的常用手段和方法。3望诊,是用肉眼直接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有关情况,以协助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望诊最主要的是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推断疾病的变化。健康人的神、色、形、态都有其正常的现象,若有反常,便是有病的证象。还包括望舌(舌质、舌苔)、指纹(小儿的特殊诊法)和五官。4得神:又称有神,指病人精神充沛,神志清晰,目光精彩,面色红润,表情活泼,语音洪亮,呼吸平静,有神,则疾病一般不太重,预后亦较好。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
2、缓。【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一)望神:神,是指病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意识、神采和表情等情况的总和。望神可以辨别病人神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5 假神:危重病人精神出现暂时的好转假象,并非佳兆,说明病情恶化,俗称回光返照。如久病、重病、精神极疲衰的病人,原来不欲言,语音低微,时断时续,后来突然语言不休;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涂油彩。6(二)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颜色和光泽以诊断疾病的方法,色:通常为青、黄、红、白、黑五种;泽:是色的荣、枯、明、暗等。色与泽等同重视,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
3、发展变化。察色须分辨常色与病色。7常色:指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颜色,我国人民健康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病色:指生病时,皮肤或面部所反映出来的不正常的颜色。如色泽晦暗,则表示为久病、里病、重病,是正气将败,故预后多不良。8五种病色的望诊:青色:指面部出现淡青,青紫,青黑等颜色变化,主寒证、痛证,淤血及小儿惊风诸证。多见于小儿惊风或青筋串鼻的小孩;或由于感受寒邪,身体某部剧烈疼痛,面色发青,如蛔厥(肠道蛔虫病);或见于休克.9白色:指面部出现淡白,苍白等颜色变化,主虚证,是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气虚、血虚或阳虚的表现。多见于贫血、失血、肺气虚、肾阳虚。如贫血、慢性肺病(肺痨)或慢性肾炎等病人多面
4、色(白光)白。10黄色:指面部出现淡黄,橘黄,暗黄等颜色变化,主见于湿证、脾虚诸证,橘黄:鲜明如橘子色的,多为湿热阳黄,可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暗黄:黄而晦暗如烟熏色的,为寒湿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胆汁型肝硬化等;淡黄、萎黄为脾虚、血虚,脾虚多由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血虚则可能是疟疾、钩虫病所致。11红(赤)色:指面部出现鲜红,嫩红,潮红等颜色变化,主要见于热证(虚热、实热),有表里虚实之分。表热:面红、发热或微恶寒、不渴或微汗、脉浮数.里热:面色较红、发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的为12 黑色:指面部出现紫黑,焦黑等颜色变化,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瘀血。可见
5、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肾不纳气,瘀血等病证,13正常的体形:身体各部外观均匀,发育相称,胸廓宽厚,肌肉结实,五官端正,动作敏捷,活动自如。这是体质强壮,正气充旺的表现。病态的体形:肢体畸形,鸡胸,龟背(多见于软骨病,佝偻病,脊椎结核),矮小侏儒(多肾虚、先天不足);虚胖(肥胖病);消瘦(多见于消耗性病)等等。(三)望形:14(四)望态:通过观察病人动静姿态,如动作的灵敏、迟钝、正常、反常等,判断疾病的部位和预后的好坏。如伸臂不遂(即臂的活动受限制)多为肩凝(肩关节周围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抽筋、头摇及口唇或面颊抽动,多为肝风内动的中风。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多是风痉病。四肢震颤,多为血虚
6、生风。手指发麻,头重脚轻的高血压病人,多为中风先兆。手足拘挛,屈伸不变,且有关节肿痛的,多为风寒湿痹(风湿性关节炎)。四肢软瘫,不能活动,不肿不痛者为痿证(如小儿麻痹症、脊髓炎等)。15望舌:通过观察舌象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又称舌诊,通过舌诊可了解人体脏腑的虚实,辨别病邪的深浅,病情的寒热,判断病势的轻重变化正常舌象由正常舌质和正常舌苔两部分组成舌质荣润,颜色淡红,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有根,简言之,淡红舌,薄白苔。16病 理 舌 象(一)望舌苔:舌苔指的是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薄垢,。舌苔的形成,正常时由胃气所生,故健康人的舌苔多薄白津润;病态时的舌苔,主要由于病邪的影响所致。看舌
7、苔着重观察苔质和苔色。可借以辨识胃气(消化功能)的强弱,反映病邪的深浅和性质,以及肠胃(消化系统)的病变等17苔质:包括苔之有无、厚薄、干滑、腻粘等方面。有无:可提示正气的盛衰,病势的进退。有苔:表示病人胃气尚存,机体尚有抗病能力;无苔:则表示正气不足,抵抗力低,可见于热病后期的阴津亏损。18厚薄:可推断病邪的盛衰、病势的深浅。薄苔多表示正常或病邪在表,病势轻浅;厚苔表示病邪盛,且入里,有的可兼有消化不良、上腹胀闷、打馊呃、恶心等证候。如舌苔由薄变厚,则多为病邪由表入里,邪盛病增;如苔由厚变薄,则是病邪退,正气复,病将好转。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19
8、干滑:可表示津液的存亡,推断病邪的性质。苔干多见于热性病高热,热伤津液,伴有口干口渴;干苔亦见于阴虚内伤,津液不足。苔滑(苔面水分过多),则多见于寒证、湿证。滑苔燥苔20腐腻:可推断是否痰湿或食滞。腻苔,是指苔细腻紧密,中厚边薄、光滑,揩刮不去,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腐苔,苔如腐渣,似腻而粗糙、疏松、刮之易脱,多为食积、痰浊。腻苔腐苔21苔色:主要为白、黄、灰、黑四种。白苔:主表证和寒证,病势较轻。苔薄白津润,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痛的,多为外感风寒。黄苔:一般为里证、热证。n苔薄黄微干,为外感风热。22灰苔:多为里证,有寒证和热证之分。灰苔滑润的,为虚寒或寒湿;灰苔干燥,多为实热伤津。黑苔:多
9、为重证,主寒盛或热极。黑苔润滑,体寒肢冷,则多为阳虚或阴寒;舌苔干裂,多是热极或伤阴。灰苔黑苔23望舌苔的意义:中医通过对舌苔的望诊,可推断病证的性质和演变,如苔色由白黄灰黑;苔质由润干焦裂,薄厚,有无,则多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病势由轻变重。若舌苔朝相反的方向演变,则常为病势好转、病退或正复的征象。24(二)望舌质:望舌质,包括舌色和舌形和舌态正常的舌质,应是淡红(不浅不深)、津润(不干不湿)、体态端正、运动灵活。望舌质用以辨认脏气(正气)的虚实,气血的变化,病情的轻重。25舌色:病理舌质颜色主要有淡白、红、降(深红)、紫色等四种。淡白(比正常舌色淡):较正常舌色浅淡,缺少血色,主见于虚证、寒证
10、。舌色淡白嫩滑,多为阳虚或气血不足26红色(舌色鲜红):较正常舌色淡红色为深,或呈鲜红颜色。多见于热证。舌红而干的,为热伤津液;鲜红起刺的,为热盛化火;舌尖红的多为心火;舌边红的,多是肝胆火热。27 绛色(舌色深红):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要见于里热深重。紫舌:舌色为绛紫或青紫,多见于热证,寒证或淤证。28闻闻 诊诊 闻诊,是医生利用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的有关病情,以作为判断病证参考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语声,语音,呼吸)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从声音的高低强弱,从气味的酸臭腥腐,可以辨别寒、热、虚、实,在四诊中也属重要的一环。29(一)、语声(一)、语声一般来说,语声高亢宏亮有力,声音连续
11、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后轻,多属阴症、虚、寒证,多为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30(二)、语言(二)、语言 一般来说,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者,多属虚证、寒证,烦燥多言,语声高亢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见于热扰心神之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无力,时断时续;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病人。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痰结、阻蔽心窍所致见于癫证、郁证。31(三)、呼吸(三)、呼吸呼吸气粗,疾出疾入者,多属热证、实证,常见
12、于外感病。呼吸气微,徐出徐入者,多属寒证、虚证、常见于内伤杂病。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发病急,气粗声高,以呼为快(呼气难),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久病病缓,气怯声低,以吸为快(吸气难),动则加剧,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哮:喘促时喉间有痰鸣声,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宿痰内伏,复感外邪所诱发或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 喘不兼哮、哮必兼喘32(四)、咳嗽(四)、咳嗽 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一种症状。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多见于肺脏疾病。咳声重浊,痰清色白 多属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 多属邪热犯肺。干咳少痰,咽喉干燥 多属燥邪犯肺或肺
13、阴亏虚咳声轻清,低微气怯 多属肺气亏虚。咳而痰多,滑脱易咯 多属痰浊阻肺。33二、嗅气味二、嗅气味 嗅气味,是指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室、病体、分泌物、排出物,如口气、汗、痰、涕、二便、经、带、恶露、呕吐物等的异常气味。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情况,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微有腥臭者,多属虚寒。34口气:口气,指从口中散发出的异常气味。口臭 多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口出酸臭气,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 多属胃肠积滞。口出臭秽气者 多属胃热。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 多是内有溃腐脓疡。若臭秽难闻,邪龈腐烂者 为牙疳。35问问 诊诊 问诊问诊就是通过医生与病人及其知情人的交谈,了解病
14、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内容l 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家族史等。l 问现在症问现在症36一、问寒热一、问寒热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是问诊的重点内容。寒是指病人主观的怕冷感,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三种,恶寒;无风自冷,得温寒冷不缓解。恶风:遇风觉冷,避风寒冷可缓解。畏寒:经常怕冷,得温寒冷可缓解。热即发热,除指体温(36.8c)高于正常外,
15、尚包括全身、局部的发热感觉。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类。37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1、恶寒重发热轻:即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主风寒表证。2、发热重恶寒轻:即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 又感轻微怕冷。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3、发热轻而恶风:即患者感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是外感风邪的特征,主伤风表证。38(二)、但寒不热(二)、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根据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可分为二种类型。新病恶寒:多因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所
16、致。病人突然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者,为里实寒证。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舌淡嫩,脉沉迟无力,为里虚寒证。39(三)、但热不寒(三)、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病人只发热而不觉寒冷,或反恶热的。多属阳盛阴虚的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壮热: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39以上)常见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等症,为里实证。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如潮汐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微热:病人轻度发热,其热势较低,多在 37 -38 之间。40(四)、寒热往来(四)、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故又称往来寒
17、热。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为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临床上有以下两种类型。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主半表半里证。其病理机制是: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常见于疟疾。其病理机制是: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41二、问汗二、问汗1、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多属阳虚、气虚证。由于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见自汗。每当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尤甚。2、盗汗:入睡之后汗出,
18、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入睡之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醒后卫阳归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能蒸津外出,故醒后汗止。3大汗:汗出太多,津液大泄。大渴、大热、脉洪大。里热炽盛,迫津外出。424、绝汗绝汗 是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亡阴之汗以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为特征。病势危重 兼高热烦渴,脉细数疾多见于亡阴证。亡阳之汗以大汗淋漓,质稀清冷为特征。兼身凉肢厥,脉微欲绝多见于亡阳证 5、战汗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战栗抖动,而后汗出的,称为战汗。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病情变化。43三、
19、问疼痛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机体各个部位都可发生疼痛,且导致的原因很多,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病;若因气血不足,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属因虚而致痛。44一)、问疼痛性质一)、问疼痛性质 询问疼痛性质的特点,可辨其病因与病机。1、胀痛,指痛而且胀的感觉。是气滞作痛的特点。但头目胀痛,则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2、刺痛,痛如针刺,为血瘀之证,是瘀血致痛的特征之一。3、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亏虚所致。见于腰背、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4、灼痛,痛有灼
20、热感而喜凉。多因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所致。5、绞痛,痛剧如刀绞割。多因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457、隐痛,痛势不剧,但绵绵不休,多因精血亏损,阳气不足失于温养所致。见于头、脘、腹等部位。8、重痛,痛而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其中头痛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9、掣痛,痛而抽掣牵扯,连及它处。多因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10、空痛,痛有空虚之感,多因气血、精髓亏虚失养所致。11、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多见于气滞之证,风湿痹病。12、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多见于血瘀之证、寒湿痹病。46四、问二便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大肠所司,但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命门的温煦、肺
21、气的肃降等有密切关系。小便的排泄,虽直接由膀胱所主,亦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传输、肺的肃降和三焦的通调等功能分不开。故询问大小便的情况,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水液代谢的情况,而且亦是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47(一)、大便(一)、大便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排便通畅,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1、便次异常:便次异常:一是排便次数的减少而表现为“便秘”,二是排便次数的增多而表现为“泄泻”。2、便质异常便质异常主要有以下几种: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多见于脾胃虚寒 或肾虚命门火衰而致的泄泻。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脓血
22、便:即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多属湿热痢疾所致。3、排便感异常排便感异常主要有以下几种:肛门灼热:l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泻失禁:l肛门气坠:48(二)、小便(二)、小便 健康成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总尿量约10001800ml。尿次和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便为津液所化,了解小便有无异常变化,可诊察体内津液。491、尿量异常、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且喜暧者,多属虚寒证;多饮,口渴,形瘦者,多是消渴病。尿量减少:口渴,小便短赤者,多属热盛伤津。2、尿次异常、尿次异常 排尿次数增多表现为“尿频”,次数减少则表现为窿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窿;小便不通,点
23、滴不出为闭。3、排尿感异常、排尿感异常l主要有涩痛、余沥、遗尿、失禁等异常 小便涩痛:即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等感觉。见于淋证。余沥不尽:指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尿后余沥。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者。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称为“小便失 禁”。多因肾气不足,不能制约水液所致。遗尿: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属肾 气不足,膀胱失约。50六、问睡眠六、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体内阴阳平衡而具有一定的规律。临床常见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两个方面。1、失眠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
24、不眠为特征的证候,且常并见多梦。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症表现。其致病原因有两个方面。精亏失养营血亏虚;阴虚火旺 邪气干扰痰热;食积;51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1: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52一、诊脉部位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一)、寸口诊法 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桡后高骨)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现象,以推测人
25、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高骨内侧下方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533、寸关尺分候脏腑、寸关尺分候脏腑 现在临床上大致认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54二、诊脉方法二、诊脉方法1、体位: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2、平臂: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3、时间: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不过病人应休息,使气息调匀。554、布指、布指
26、(1)、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手的脉。(2)、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3)、指目触脉:三指微曲弓形,使指端齐平,指腹触脉,疏密适当。565、指力指法、指力指法 轻手循之曰“举”(即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称为“举法”,又称“浮取”、“轻取”。重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重取”。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用不轻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称“中取”。三指同时加压称为“总按”。一指单独加压称为“单按”。576、调息、调息(平息)(平息)即调息切脉,其意义有二:一是以息计数,一呼一吸,名为一息,正常情况下,一息脉跳四次(正常人呼吸是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二是强调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神贯注于指下。7、候五十动、候五十动 其本意是指每次切脉的时间,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实际不得少于一分钟,必要时可延长。58(二)平脉(二)平脉: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 1.平脉形态特征平脉形态特征 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