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体积中的量感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量感的培养离不开计量单位的教学,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估测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缩短数学检验的时间,增进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杭州市各个学校优秀数学教师的优秀课堂。这7节课主要研讨了学生“量感”的培养。我以杭州市大关小学张学勤老师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听课感受。这一节课从“你知道体积吗?”引入,发现学生基本都知道了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张学勤老师拿出三样物品让学生比较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体积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体积的含义,
2、使学生对“空间的大小”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表象。让学生们自己选用测量体积的工具,体会度量物体的体积需要统一的度量标准,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量一量、找一找、搭一搭、估一估等,探究不同的体积单位的大小,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最后将体积单位应用到生活中。五年级学生在认识长度、面积后,对空间观念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体积又是一个新的维度,张学勤老师讲授时非常贴近生活,用的每一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理解了体积与体积单位,也为后续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打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呢?一、关注知识的联结知识的学习环环相扣,相互
3、关联。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关注知识间的联结。在学习体积单位之前先学习体积概念,而体积概念的教学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体积单位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夯实体积概念这个前置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体积单位也能促进体积概念的进一步形成。单位教学往往存在共性,我们需要重视从凭借图形直观与实例来建立空间表象,学生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学习经验都是学习体积单位的基础。教材中都会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这样的比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经历了从一维到二维,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而需要在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差异比较和
4、纵向发展脉络上的梳理,并进行内部思想方法上的沟通,通过单位间的联结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二、重视活动体验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活动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意义,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积累
5、自己对计量单位的感知,在活动交流中由抽象到形象。新课标倡导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做一做、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三、重视素材提取素材是学生进行感知的重要载体,多元的素材能为学生的感知找准支撑点。学生感知的素材越丰富,形成的表象越清晰持久。教学中提供多种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标准量的模型,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认识并感受计量单位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在大脑中具象化。在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中,认识了标准的体积单位后,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观察体验,从而发展其量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能忽视“量感”这一核心概念,“量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一种思维活动。现阶段我教学的低段,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量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质量、长度、大小等不同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