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研究校本化开发与研究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王王小小斌斌2012.7.19一、理念和背景一、理念和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中都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实施原则和价值取向几乎不谋而合。首先,二者都强调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掘
2、,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其次,二者的立足点都是学校的特色或学校所在的社区特色。第三,二者都强调对区域资源的教育开发,而开发的落脚点就是区域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另外,二者都注重实践性、开放性,都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突破了常规教育的课堂授课的局限。基于以上几点,为了适应学校周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调动地方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教师教学更具特点,学生发展更具特长,就有必要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进行形式多样的课程整合,尽可能多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和谐发展,使校内外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利
3、用,就构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整合课程。如果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属于校本的那部分进行“校本化”就会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途径与策略二、途径与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十多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已经在课程结
4、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活动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是一种国家规定的课程,可以划在国家课程之列,但它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是本土的、地方的,进而是校本的。从国际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唯有本土的,才会是普遍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考虑乡土民情,区域特点选取材料,设置主题,才能适应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故此,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校本化。那么,怎么来实施呢、谈谈几点浅显的做法:1、建立组织,营造课程实施氛围。、建立组织,营造课程实施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能够校本化实施,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必须从师资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
5、动的全过程管理。(1)统一协调,政策支持,形成共识。)统一协调,政策支持,形成共识。学校要根据实际,明确某一部门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各部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作用,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一系列的检查、调研和评价制度,通过有效的管理、检查和督促,使全校教师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对学生发展负责、全面规范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共识,营造了课程实施的氛围。(2)成立了课程管理小组,推动课程的实施。)成立了课程管理小组,推动课程的实施。加强课程管理,是顺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学校应建立起由
6、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教务处(或德育处)负责人、年级组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包括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规划,协调和安排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健全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落实课程实施的评价,核定指导教师工作量,对教师在实施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指导,对课程实施的主要方面把关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3)通过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实施中来。)通过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实施中来。一个课程的实施,光靠领导和规章制度是推行不下去的,唯有调动教师
7、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才能使活动顺利开展。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实施中来,主要体现在,加强了宣传工作。学校利用教师例会、宣传板报,邀请专家作报告等方式,向教师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使教师能了解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对于学生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培训工作。学校还要根据实际,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介绍,成果分享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开展指导。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以文件的形式对教师的调配、使用、业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方面形成规范,避免因人因事的变化而朝令夕改.。只有这样,
8、才能打消教师的各种顾虑,使教师愿意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来。否则,仅凭教师的个人热情或学校的临时安排,不仅工作不能长久,也难以保证课程质量,更无法实现课程的常态化。2、加强管理,注重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加强管理,注重课程实施的常态化。(1)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注重课程实施的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学校中真正实现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当前,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末纳入考试的范畴,受应试教育的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上,往往存在着虽列入课程表,但却没有真正予以有效实施的状况。能够开足课程、配足教师、学生全员参与、课程等到充分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学校尚
9、在少数。这与课程的实施管理不到位是分不开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安排上,可以采用固定课时(每周3课时)和弹性课时相结合的原则,可将每周活动时间各校分别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里使用,还可根据需要将综合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或传统活动打通使用,亦可组织指导学生在双休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大主题,长作业”的活动主题,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我校努力构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3-6年级每周开设3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配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分年级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教材;推广“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四段综合实
10、践活动模式;落实区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范式:“课程管理、课程开发、实施效果、社会影响”;研究“活动教育课程化、课程建设特色化、特色发展特色化”,推动全校学生素质教育内涵深化和外延发展。(2)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实践证明,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因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学校采用“课程领导小组、年级组、班级“的三级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各班在主题范围内,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由学生进行选题,制定好
11、活动详细方案上报,学校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再进行实施。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行为,学校确定两条线索并行,一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所有科任教师参与,组成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直接指导;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对本组成员所指导的课题在活动中出现的阻碍,一起探讨,保证本组成员的活动课题能有序的进行。每位教师在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协调组织形式,指导合作分工;审视方案的可行性,并给予相应指导;监控学生的活动,给予督促、激励和引导;组织交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提供学生反思的途径,写作案例,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3)注重动态,推动发展)注重动态,
12、推动发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动态管理。在过程性管理上,我们加强平时考查、评比:查:查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资料,活动的进展情况,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力培养状况;议:听取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积极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评议活动;思:带领教师认真总结实践研究中的经验得失,及时反思,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3、研训结合,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研训结合,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多样,涉及面广,形式较为开放。因此许多教师在实施初期由于研究课题与教师本人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而感到十分困惑,这也就为教师参与指导增加了难度。课程
13、实施的关键还于教师。因此,要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学校必须做好教师的业务提升工作。因此,校级领导高度要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培训工作。学校还要根据实际,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介绍,成果分享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开展指导。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并建立“教、学、研”一体化的教研和培训制度,通过业务培训、教学交流与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力与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1)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国内处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知名专家的相关书籍、录像等,帮助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使用权教师能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只有在理论上进行了提升,才能在实践中不至于迷失了方向。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集中地辅导学习和教师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看录像或请有关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2)案例的学习。)案例的学习。由于案例比较真实具体,因此,教师往往也乐于学习。事实上,好的案例往往能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为教师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案例,供教师们学习研究,这些案例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其他学校或其他校区
15、的,只要有借鉴意义,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材料。(3)实践探索与自我反思。)实践探索与自我反思。在开展理论知识及案例学习的基础一,教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以教学日记、指导日记或成长博客等形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指导过程及时加以记录并开展反思,通过不数据的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4)交流与研讨。)交流与研讨。学校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题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本校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起到激励作用,同时,也可以带动本校更多的教师的参与。此外,学校的研讨活动应积极地对外开放,鼓励校际间、教师间的观摩、学习与交流。4、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16、。、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涉及的范围极广,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1)有效的开发与筛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的开发与筛选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校内课程资源有:各种设备和实践场所,学校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计算机房,校园局域网,各种课件及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及学生的活动,兴趣小组,校报墙报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开设的报告、讲座等。校外课程资源有: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工厂,农村,城市街道;各种社会实践基地,科
17、普实践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有关政府部门,青少年活动中心,商店,公园;报刊、广播电视;劳模先进、专家学者,学生的父母家长,亲朋好友等。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有效地开发与筛选,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才能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过去,学校的分工及人们多年形成的意识里都认为:德育和教学是泾渭分明的,是不相交的两根铁轨。要搞好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我校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结合学校少先队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原有的活动课内容已及学校科技艺术特色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的少先队主题系列活动和体验活动开展的成效好,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各具特色的
18、班级活动课和科技艺术活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的内容。(2)开发身边的资源。)开发身边的资源。要求教师能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小中见大,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课题。在关注校内的同时,学校领导小组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蕴藏于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有句诗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就是动态变化的,它处于一个不断生成的状态,它是一种“活页资源”。如我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现有
19、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和校本课程,自主、灵活、深入地开发身边的活动资源。例如:“人与自然”系列:海陵宠物饲养调查研究、戴南镇周边环境调查研究等。“人与社会”系列:保护地球,爱我家园、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化废为宝、我与动物交朋友等;“人与文化”系列:姜堰溱潼会船文化研究“孝道”文化研究等,“人与自我”系列:学生“自主管理”德育实践研究、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是个子筐,所有的问题都可往里装”,学校应该将开发资源与课程整合利用,例如,我们可以与数学学科开展了“数学与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研究”,与社会学科开展“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等,体现跨学科大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
20、学科性课程并驾齐驱的局面,使素质教育的贯彻真正落到实处。5、重视评价,提高活动层面。、重视评价,提高活动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一个校本课程,但我们认为它与语文数学等工具性学科一样,必须通过评价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说,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实践的评价强调多元化,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伙伴、校外指导员等都可作为评价者。应该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仅针对他们结论成果。只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与学生积极的评价。另外,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
21、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探究性,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坚持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走“校本化”实施之路,才能使其走向“常态化”实施、有效实施。案例:靖江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案例:靖江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挖掘地方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挖掘地方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例谈我校例谈我校“和谐马洲,魅力靖江和谐马
22、洲,魅力靖江”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江苏省靖江市孤山初级中学陈宏【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我校开展的“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的校本课程系列活动,利用靖江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了我校校本综合实践新课程。活动中,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网络查询、问卷调查、记者采访、手工制作、才艺擂台、作文竞赛、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乡村游、故事会、书画展、摄影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人文、环境地貌、传统习俗、土产特产等知识,了解了美丽富饶,经济腾飞,充满活力的家乡,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的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
23、“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服务乡土”的理想和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关键词关键词】:地方资源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正正文文】一、课程的提出一、课程的提出靖江,又称“马洲”,是长江“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襟江近海,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物产丰盛,交通发达;靖江是“全国明星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全国生态示范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江苏省文明、卫生城市”、“江苏省生态农业市”;靖江其“扼长江天险,锁钥金陵,为东南门户,足称重镇”,古迹名胜俯仰可拾,其方言鲜明独特,文化南北交融,魅力无限,靖江良好的
24、风物人文资源就是一部宝贵而生动的教科书。“数仞翠微钟,山门竹影重。已无他别障,唯见一孤峰。地瘦僧如鹤,云生寺有龙。江东丘壑近,隔水见芙蓉。”孤山,为天目山之余脉,因苏中地区方圆百里内唯其一座孤峰兀立,玉立无双,得“山领苏中”之美誉。有诗云:“孤山忽自拥平沙,下界犹连十万家。天压海门烟雾渺,风搏山寺竹松斜。渔灯明灭缘遥鸟,鲛宝参差带落霞。绝顶夜深衣袂冷,愁看北斗是京华”,便是孤山风情的缩影。孤山通体碧绿,似一颗巨大的翡翠;山腰,“蹑云坊”昂然挺立,其上有联:“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月定何如。”山下孤山景观园小桥流水,亭台水榭,诗词长廊,更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靖江市孤山初级中学背
25、倚孤山,依山傍水,我校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组利用地方原生态文化资源,构建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此前提条件下,我校开展了“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活动的背景二、活动的背景1、关于、关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适用本校的课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模式
26、,这个举措确立了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关于、关于“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程,它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内容整合情境化的综合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3、关于、关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我国各地的人文资源中都蕴藏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本土知识是本土人民在某一地区与得天独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秘形成的认识和智慧结晶”
27、,那么,努力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4、支撑的理论、支撑的理论(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的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
28、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靖江地方原生态文化作了全面深刻的研究。(2)、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在“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时间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的过程。(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依据学习载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
29、获得。“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梳理整合靖江文化的信息资源,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形成综合能力。5、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知识和经验(包括认识家乡土特产、特色产业、民间文艺、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2)情感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感受集体生活快乐,促进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为振兴家乡而努力学习的热情。(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培养发现问
30、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三、课程的开展三、课程的开展1、整体构思、整体构思“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的校本课程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网络查询、问卷调查、记者采访、手工制作、才艺擂台、作文竞赛、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乡村游、故事会、书画展、摄影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环境地貌、传统习俗、土产特产等知识,了解美丽富饶、充满活力的家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服务乡土”的理想和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而努力学习的决心。2
31、、组织建设、组织建设(1)学校成立以“和谐马洲魅力靖江”为主题的校本综合实践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全。(2)活动中坚持“四全”(全面布置、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五有”(有计划、有经费、有活动、有检查、有总结),保证“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的校本课程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3、实施过程、实施过程(1)马洲地理、地貌文化研究:通过故事会、家乡旅游、摄影比赛、绘画比赛等形式,了解家乡地名来历(如:七家村、烂泥桥、叹气坟、朝北埭等)、风光揽胜(如:魁星阁、四眼井、岳王庙、刘国均故居、江阴长江大桥、滨江公园、孤山景观园、蹑云坊、孤山寺、靖江人民公园、靖江烈士陵园、上海城等)。(2
32、)马洲文化、民俗文化研究:通过文学社团、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作文竞赛等形式,了解靖江的诗歌、民谣、民歌、靖江方言特点等;通过小记者采访、美工制作、兴趣小组、才艺擂台、文娱汇演、艺术节等形式,了解靖江讲经、做会、弦八弹、舞龙灯、舞狮子、荡湖船、打莲湘、唱凤凰、屋脊艺术、孤山庙会等独具魅力的马洲民风民俗;参与市树、市花的评选活动。(3)马洲历史、名人文化研究:通过资料搜集、网络查询、问卷调查、小记者采访等形式,了解靖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主要参考资料:如靖江年鉴,马洲名人历史名人:如北宋爱国抗金名将岳飞、民族实业家刘国均;近当代名人:如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靖江籍学者徐放鸣教授、优秀特级人民警
33、察焦桂红、靖江籍院士刘秀梵、靖江的美食使者陈士荣、神箭劲旅排头兵高津、世界和平卫士郁建兴、以书为师六十载的朱根勋、“法官妈妈”陈燕萍等)。(4)马洲土产、特产文化研究:通过调查采访、手工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了解靖江的民间艺术(如:孤山“泥狗子”)、中国名点(如:靖江蟹黄汤包)、靖江之绝(如:中华绒螯蟹、香鲜天下绝的“长江三鲜”)、土产特产(如:沙糯味美的马洲香芋),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山水盆景,花色各异的靖江竹艺,国家金奖双鱼肉脯等。(5)马洲经济文化研究:通过游园活动,游览“一城四片区”、空调之乡孤山、苏北名镇新桥、靖江新城区、靖江新农村、靖江工业园(城北园区、城南园区、新港园区、江阴园区
34、等),体味马洲巨变;通过调查采访,了解靖江产业现状与发展,参观靖江龙头企业(如新世纪、新东方等船舶制造巨子等)。(6)马洲精神的研究:讨论探究“聚沙成洲,奋发超越”的靖江精神;讨论探究“以港兴市,港城相依”的主体战略;讨论探究“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奋斗目标。参与关于“靖江人精神”的大讨论;打造“亲水空间,绿色家园,全面建设小康靖江”的自我实践;参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与靖江同发展”的系列活动。四、活动的成效四、活动的成效1、“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努力了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加强了校本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通过活动,
35、学生了解了地方传统历史和文化,激发了热爱家乡的热情。本活动主题突出,创意新颖,措施具体,特色鲜明,形式生动,学生欢迎,群众认可,效果显著。2、“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遵循了未成年人认知规律,尊重了未成年人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案,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该系列活动符合时代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五、活动的反思五、活动的反思课程是一种结构,课程是一种文化。地方原生态文化是教育的优质资源和优越载体,我校“和谐马洲,魅力靖江”系列活动还处在摸索、推行阶段,要从综合实践活动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谢谢大家!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基本功大赛下半年举行,大家积极准备!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QQ群:5737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