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21242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2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轼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俗话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导入课题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

2、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1、了解苏轼 ,千里共婵娟,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大江东去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苏 轼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3、不思量不思量 自难忘自难忘浪淘尽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文艺全才苏轼(苏轼(103710371101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之一。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对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对医药、烹饪、水利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等技艺也有所贡献。“一门三父子一门三父子”指的是指的是苏轼、苏洵与苏辙苏轼、苏洵与苏辙。李志敏评价李志敏评价:苏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王

4、士祯更将其与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李白、曹植并称为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三大仙才”。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苏轼地位及成就苏轼地位及成就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宋)l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l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生平时间贬地原因官职

5、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黄州乌台诗案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四年(1089年)杭州、颍州抨击旧党龙图阁学士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惠州、儋州新党再度执政宁远军副节度使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称制,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2、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3.石钟山简介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

6、座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县城北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其势相向。石钟山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整体感知一、听朗诵 正字音 蠡 郦 罄 桴 铿 硿 莫夜 栖鹘 磔 鹳鹤 噌吰 穴罅 窾坎镗鞳 识之 无射llqngfkngk

7、ngmhzhgunchnhnxikunkntngtzhyhttps:/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一段文白对译是:是:这这以:以:把把置:置:放放鸣:鸣:使使发出声音发出声音虽:虽:即使即使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原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始:始:才才访:访:寻访寻访得:得:找到找到扣:扣:敲打敲打而:而:连

8、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聆:聆:仔细听仔细听函胡:函胡:通通“含糊含糊”徐:徐:慢慢得得潭上:潭上:介后句介后句第一段文白对译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原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然:但是是:这独:惟独以:用名:命名石有声者:定后句第一段文白对译小组合作,攻克文言(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9、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从)齐安舟(用船。名为状)行适(往、到)临汝,而长子

10、迈将赴(赴任、就职)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因而,于是。)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拿着)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打)之,硿硿焉(形容词尾)。余固(本来)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鸟鸣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有人)曰此鹳鹤也译文: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11、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余方(正)心动(内心惊恐)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而为此也。/因笑谓迈曰:“汝识(知道)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钟名)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江河水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先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

12、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朗读第二段,思考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第二段:记叙苏轼 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攻克文言(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13、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第三段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原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原文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

14、(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原文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译文: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概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表明写作意图。感想诵读文本、理清结构游因质疑第一段游历解疑第二段游感结论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看法因声命名 方法实地考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慨得 名由 来作 者态 度作 者

15、依 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 常疑 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 尤疑 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质疑的依据是什么?(原文)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实地考察。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两个阶段: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2、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第二段的描写与下

16、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大石比喻绘形栖鹘直接绘声 鹳鹤比喻拟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反映了他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声声 源源声声 音音 水石相搏说水石相搏说微波微波山下石穴罅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如钟鼓不绝风水风水中流之大石中流之大石有窽坎镗鞳之声有窽坎镗鞳之声3第二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第二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程?为什么?答案答案不可以。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

17、示考察的结果,本文本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难危险,也就,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4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作者对石钟

18、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原文)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原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他能够在“暮夜暮夜”“乘小舟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

19、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地势险要要,风险浪恶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吸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李渤真的可笑吗?观点一 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

20、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观点二 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作业布置1、填充导学案字词空,完成古今异义及文言句式、填充导学案字词空,完成古今异义及文言句式。2、积累积累素材,自读写法指导,以素材,自读写法指导,以“舍得舍得”为话题,为话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字左右。文言文知识整理文言文知识整理宾语前置句,不余欺,即宾语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不欺余

21、”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之之”为定语后置标志为定语后置标志省略句,省略介词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于”判断句,判断句,“者,者,也也”表判断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译文:译文:(2)此世所以不传也。此世所以不传也。译文:译文:(3)得双石于潭上。得双石于潭上。译文:译文:(4)而大声发于水上。而大声发于水上。译文:译文:(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译文:译文:(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译文:(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译文:译文:那噌吰的响声

22、,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的缘故。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忽然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忽然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古代的人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称这山为“石钟山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没有欺骗我啊!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空中而多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自以为得其实。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

23、。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名词。今:一个词。义为今:一个词。义为“实际上实际上”。古义:到古义:到去。今义:适合,舒服去。今义:适合,舒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至莫夜月明。汝识之乎?“函胡函胡”通通“含糊含糊”,重浊而模糊。,重浊而模糊。“扣扣”通通“叩叩”,敲击。,敲击。“莫莫”通通“暮暮”,晚上。,晚上。“识识”通通“志志”,”,记住。记住。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微风鼓浪。而此独以钟名。鸣,使鸣,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发出声音,动词的使

24、动用法。名做状,目,用眼;耳,用耳。名做状,目,用眼;耳,用耳。舟,名词作状语,乘舟。舟,名词作状语,乘舟。鼓,吹起,名词作动词。鼓,吹起,名词作动词。名,命名,名词作动词。名,命名,名词作动词。文言文知识整理 焉 心不在焉。且焉置土石?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硿硿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兼词,于之,在那里。兼词,于之,在那里。语气助词,啊,呀。语气助词,啊,呀。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的样子。指示代词,那里,这里。指示代词,那里,这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文言文知识整理 自 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搏 水石相搏。森然欲搏

25、。代词,自己代词,自己。介词,从介词,从。撞击。撞击。抓、扑。抓、扑。文言文知识整理 莫 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 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通通“暮暮”,晚上。,晚上。否定副词,不。否定副词,不。得到。得到。得以,能够。得以,能够。通通“暮暮”,晚上。,晚上。否定副词,不。否定副词,不。得到。得到。鼓 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名词,鼓。名词,鼓。动词,吹,拍。动词,吹,拍。这种。这种。这样。这样。1 1、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A.桴桴止响腾(止响腾()无无射射()B.B.栖栖鹘鹘()磔磔磔磔()C.C.石穴石穴罅

26、罅()窾窾()坎镗)坎镗鞳鞳()D.D.汝汝识识之乎(之乎()噌噌吰吰()C文言课堂练习2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自以为得其实自以为得其实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自以为得之矣自以为得之矣 得双石于潭上得双石于潭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A.A./B.B./C.C./D.D./C文言课堂练习3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干支纪年法 东汉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文言常识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2、积累实词及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2《石钟山记》ppt课件53张 -(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