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23419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远古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先秦奠基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秦汉形成时期(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至隋唐

2、挑战与发展(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3)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宋元发展与创新(1)理学形成: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代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继承与批判(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

3、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使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近代冲击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思想观念上:人本思想。表现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

4、系的伦理秩序(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表现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现春秋时期,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体现了天人合

5、一思想,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表现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表现崇德: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尚贤:孔子要求人人都应

6、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天下为公: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表现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6主张和而不同表现 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 “和为贵”“君子和

7、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

8、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时空观念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史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管子治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荀子君道解读史料体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民为本:管子主张富民,孟子、荀子强调爱民重民

9、。唯物史观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1)先秦:民本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儒家学派是民本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荀子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2)汉唐:民本思想的发展。汉初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民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唐初李世民提出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进行了政治实践。(3)明清:民本思想的完善。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进步思想家提出

10、“天下为主,君为客”“众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这些思想明显地具有反专制的民主因素,将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新的高度。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形成了相近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具有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刚健自强的精神长期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是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的精神动力。(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思想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

11、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对于我们当下坚持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中华文化以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家国天下等为中心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其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

12、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

13、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鸦片战争后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表现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3)20世纪早期前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14、,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中华文化圈)(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社会制度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7世纪实行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

15、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先后传入欧洲,大大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2)1618世纪的中国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16、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时空观念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史料实证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史料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的。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解读史料说明了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儒家的民本思想可以作为攻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武器;孔子注重

17、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可以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唯物史观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1)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原因古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近代欧洲传教士的活动;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落后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2)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古代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近代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促进了

1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的传播,影响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有影响。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有助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一

19、、古代西亚文化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3建筑和艺术: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正文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意义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二、古代埃及文化1文字: 使用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

20、纪末,使用到4世纪,它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发明莎草纸。2文学: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筑艺术(1)特点:受到宗教较大影响。(2)表现: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等。4科技(1)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古罗马的凯撒在制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2)数学、医学方面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有许多埃及医生。三、阿拉伯文化1背景(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经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1、。2文学(1)“悬诗”盛行。(2)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为流传;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3科学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天文学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被作为医学的教科书数字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4影响: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时空观念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发展史料实证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影响史料阿拉伯帝国建立

22、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解读史料体现了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保存并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吸收其他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历史解释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法典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体现了团体本位思想,要求国民遵循

23、“先国家后个人”的原则去行使权利。法典仍保留有原始习惯的残余。各种法合在一起,民刑不分,典型地代表了早期东方法律的特点。(2)评价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使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则就渊源于该法典。唯物史观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1)先进性: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科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包容性、多民

24、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3)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灵魂: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教体系是紧密相连的。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典希腊文化(1)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2)哲学产生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

25、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代表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3)文学荷马史诗是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杰出代表。(4)艺术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5)史学希罗多德被称为“史学之父”,他

26、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2古典罗马文化(1)法律: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十二铜表法。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影响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成为后来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3)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4)建筑:万

27、神殿、大竞技场等是其中的代表。(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二、中古西欧文化1背景(1)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表现(1)宗教: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神学家的

28、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2)文学圣经文学: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3评价: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它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1)背景罗马帝国与基督教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

29、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表现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法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艺术: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2俄罗斯文化(1)背景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2)表现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

30、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宗教: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建筑: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时空观念古代欧洲文化的发展史料实证古代罗马文化的特点史料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富有军事和组织的天才。他们不事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他们不大热衷于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探索,而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杨共乐罗马文化:古典文明的光辉解读史料说明了古代罗马文化

31、有着突出的特点:实用主义风格明显,在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成就明显。唯物史观古希腊文化成就辉煌的原因(1)古希腊的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2)比较民主的城邦制度为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3)从周边国家汲取了许多优秀文化成果。(4)古希腊各城邦执政者高度重视文化教育。(5)许多名流学者定居雅典,传播了学术和思想。历史解释拜占庭文化的特征和历史影响 (1)特征鲜明的传统特征:直接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开放性: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和对发展相对落后民族的开化启蒙。宗教性和世俗性结合:教

32、会文化和世俗文化作为两大主流文化,经历了最初的兴起阶段,中期的曲折发展阶段,最后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2)历史影响: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斯拉夫文化:拜占庭文化在斯拉夫民族中得到认同,他们以拜占庭文化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文化,逐步形成具有共同信仰的东欧世界。对俄罗斯文化:拜占庭帝国灭亡后, 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阿拉伯世界: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伊斯兰文化在诸多领域都从拜占庭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对中古西欧:它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

33、带,保存延续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2文化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 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3主要成就(1)公元前1500前1000年,吠陀时代。诗歌集:梨俱吠陀为代表的四吠陀,既是祭司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在梵语基础上创制梵文。(2)宗教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等级制度)。公元前6世纪,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

34、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3)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定型于24世纪,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4)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5)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4对东南亚的影响(1)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2)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其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1古代朝鲜文化(1)表现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天文

35、:7世纪, 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中期编撰的高丽史,是研究高丽王朝的重要典籍。艺术: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2)中朝文化交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2古代日本文化(1)表现思想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武

36、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2)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代表性的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1)宗教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造金字

37、塔:塔顶有祭祀神灵的神庙,也可观察天象。(2)科学艺术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为太阳历;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印加人:建造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2毁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时空观念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发展史料实证古代日本文化的多元复合性史料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

38、程以儒家经典为主。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摘编自美赖肖尔等当今日本人:变化及其连续性解读史料说明了大化改新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汉字、文学、艺术)的吸收,但是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有选择地学习别国长处,并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新,与其民族文化相融合。唯物史观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兴衰(1)15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是印第安人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2)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12世纪以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也走向繁荣;16世纪以后,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

39、入侵,印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3)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兴盛、衰落与重新发现,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历史解释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特征(1)以宗教为中心: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法律的制定,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2)多样性: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多样性。(3)包容性:印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成分,又与

40、外来文化融为一体。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凿空”张骞通西域(1)经过: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张骞一行历尽艰难,后辗转抵达大月氏。(2)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发展: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4衰落(1)时间: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2)原因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东

41、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商路西迁。2“西南丝绸之路”(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2)影响: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1)西汉:中国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2)宋元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中国与东

42、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3)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

43、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2思想文化交流(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

44、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时空观念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发展历史解释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2)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 600余年。(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

45、发挥了巨大作用,丝绸之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 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传,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2)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方式进行的。同时,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的优越性而顽强地延续不断,亦从未被外来文明征服。(3)就中华民族主流意识而言,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出,还是对异域文明的导入,一般未见有强烈的保守和排外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使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4)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力、国势和国内社会矛盾状况,对外交往的国际背景,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往往以君主为代表)的文化心理状态。对外政策的开放程度往往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家国情怀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价值(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古代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