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言能丧国。一言能兴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文言文该学些什么?文言文该学些什么?要求: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教要求: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 1)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 2)特殊用法。)特殊用法。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言:言:疏通字词句,翻译全文,理解文意。疏通字词句,翻译全文,理解文意。1 1、能在通读全文的基
2、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 2、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中。文文要求:信、达、雅;要求:信、达、雅;所谓所谓“信信”,就是准确、真实,就是译文要符合,就是准确、真实,就是译文要符合原文意思,要忠实于原文。原文意思,要忠实于原文。所谓所谓“达达”,就是,就是“通通”,就是连贯、通顺、流,就是连贯、通顺、流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
3、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同时要与上下文文气贯通一致。如果翻译出来的文字同时要与上下文文气贯通一致。如果翻译出来的文字叫人读时感到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叫人读时感到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达达”。所谓所谓“雅雅”,就是译文要尽量文雅一些,要译出,就是译文要尽量文雅一些,要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比如原文用了比喻、排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比如原文用了比喻、排比或对偶等,译文也要译出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译文比或对偶等,译文也要译出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译文也显得形象生动;或者把握了原文的修辞格,也可翻也显得形象生动;或者把握了原文的修辞格,也可翻译出原文的本来意思。如译出原文的本来意思。如“鸡犬相闻
4、鸡犬相闻”,用,用“鸡犬鸡犬”借代鸡狗的鸣叫声,就可翻译成借代鸡狗的鸣叫声,就可翻译成“鸡狗的鸣叫声(人鸡狗的鸣叫声(人们)相互都能听到。们)相互都能听到。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直译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点和风格都要和原在原文中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点和风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文保持一致。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在译文中都要体现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在译文中都要体现出来。出来。
5、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与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作为考试,基本以可采用与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作为考试,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直译时则采取意译的手段。直译为主,实在难直译时则采取意译的手段。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如实虚词、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如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通过语言、动作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辩、通过语言、动作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辩论的技巧。论的技巧。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临危受命,不计个、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爱
6、国主义精神。人安危得失的爱国主义精神。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春秋编次。编次。“传传”是我国古代对典籍的注释形是我国古代对典籍的注释形式之一。因为式之一。因为左传左传和和公羊传公羊传、谷梁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都是为解说春秋春秋而作,所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左传是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的简称,又名左氏春左氏春秋秋。左传左传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7、经济、军事、外交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对研究我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左传善于描写战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详略得当。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先秦散文的典范。形象栩栩如生,堪称先秦散文的典范。体例体例定义定义代表代表通史通史不间断的记叙从古不间断的记叙从古至今的历史事件至今的历史事件史记史记断代史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一朝代的历史汉书
8、汉书编年体编年体以年、月、日顺以年、月、日顺序,展开编写史序,展开编写史书的体裁书的体裁春秋春秋(最早编(最早编年体史书)年体史书)左传左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最(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大的编年体史书)国别体国别体先分不同国家,再先分不同国家,再按时间顺序,编写按时间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史书的体裁国语国语战国策战国策纪传体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以由司马迁开创,以人物传记为中心人物传记为中心史记史记汉书汉书三国志三国志 晋文公(前晋文公(前697年前年前628年),姬姓,名年),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晋献公晚年,重耳遭到骊重耳,晋献公之子。晋献公晚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
9、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的生涯。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行流亡的生涯。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年,辗转了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后来又经过关键性的城濮之战,晋强盛起来。后来又经过关键性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终于在花甲之年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文公重耳终于在花甲之年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晋文公晋文公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晋国和秦国的关系:盟友盟友两两家家联联姻姻秦晋之好:秦晋之好:公元前公元前676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年,晋武公之子姬诡
10、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晋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即晋献公。晋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开端。的开端。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
11、间的婚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秦晋之好”。退避三舍退避三舍晋国和楚国的关系晋国和楚国的关系:争霸争霸退避三舍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在外流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如上宾。亡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你若有一天回晋
12、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上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633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
13、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wifgngyuffn zhuqu阙阙zhq y 晋侯、秦伯晋侯、秦伯围郑,围郑,以以其其无礼于晋无礼于晋,且,且贰贰于楚于楚也。晋也。晋军军(于)(于)函函陵,秦陵,秦军军(于)(于)汜南。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晋文公
14、、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因为郑国曾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楚国结盟。晋军。晋军驻扎在驻扎在函陵,秦军函陵,秦军驻扎在驻扎在汜南。汜南。晋侯、秦伯晋侯、秦伯:晋文公、晋文公、秦穆公秦穆公。无礼于晋: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以以:因为。:因为。贰于楚: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从属于楚。贰,贰,从属二主。从属二主。军军:驻扎。名:驻扎。名词词动词动词省略句省略句思考思考1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
15、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第一段用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无礼于晋”和和“贰于楚贰于楚”交代了秦、晋围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晋军函陵”,“秦军秦军氾南氾南”说明围攻的说明围攻的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而秦郑并无矛盾冲突。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而秦郑并无矛盾冲突。(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无礼于晋”和和“贰于楚贰于楚”都直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供了可能性,为
16、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南北,)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南北,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佚之狐佚之狐言于郑伯言于郑伯曰:曰:“国危矣,国危矣,若使若使烛之武见烛之武见秦君,秦君,师师必退。必退。”公从公从之之。佚之狐佚之狐对郑伯说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如果果能能派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军。”郑伯同意了。郑伯同意了。师师:军队。:军队。之之:代词,他。:代词,他。使使:派遣。:派遣。若若:如果
17、。:如果。言于郑伯:于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郑伯言。状语后置句后置句辞辞曰:曰:“臣臣之之壮也,壮也,犹犹不如人;今老矣,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无能为也已已。”公曰:公曰:“吾不能早用吾不能早用子子,今急而求子,今急而求子,是寡是寡人之过也人之过也。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许之。之。烛之武烛之武推辞推辞说:说:“我年轻时,我年轻时,尚且尚且不如别人;现在不如别人;现在老了,老了,做不成什么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我早先没有重用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过错。然而然而郑国灭亡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了
18、,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烛之武就答应答应了。了。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么了。已,同“矣矣”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断句的标志。然然:然而。:然而。辞:推辞辞:推辞犹:尚且犹:尚且许:答应。许:答应。(烛之(烛之武)辞武)辞曰,省曰,省略句略句思考2 文章写烛之武在接受使命面前,先文章写烛之武在接受使命面前,先“推推辞辞”后后“接受接受”,这一情节有什么作,这一情
19、节有什么作用用?烛之武先是因为郑文公过去的不重用而推烛之武先是因为郑文公过去的不重用而推辞,但是在郑伯的诚心道歉和劝说下能够辞,但是在郑伯的诚心道歉和劝说下能够临危受命,内容上表明了他的深明大义,临危受命,内容上表明了他的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危重。结构上使故事情节一波以国家利益危重。结构上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三折,吸引读者。夜缒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秦、晋围郑,郑郑,郑既既知知亡亡矣。矣。若亡若亡郑而郑而有益于君有益于君,敢以敢以(之)烦(之)烦执事执事。在夜里在夜里,用绳子将,用绳子将烛之武烛之武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
20、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已经知道要知道要灭亡灭亡了。如果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那就冒昧冒昧地地拿拿(亡郑这件(亡郑这件事)烦劳您。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亡:使亡:使灭亡。灭亡。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缒:用绳子缒:用绳子拴着人(或拴着人(或物)从城墙物)从城墙上往下吊。上往下吊。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既:已经。既:已经。亡:灭亡。亡:灭亡。有益于君: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于君有益。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敢:冒昧。敢:冒昧。以:拿,用。以:拿
21、,用。省略句省略句越越国国以鄙远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君知其难也;焉用焉用亡郑亡郑以陪以陪邻?邻?邻之邻之厚厚,君之,君之薄薄也。若舍郑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东道主,行行李李之往来,之往来,共共其其乏困乏困,君亦无所害。,君亦无所害。越过越过晋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邻邦的国力力雄厚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削弱了。了。假如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郑国作为作为您秦国
22、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秦国的使者往来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郑国可以随时时供给供给他们所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以:“而而”,表目,表目的的鄙:把鄙:把当作边邑。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焉:何焉:何东道主:东道主:东东方道路上的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主人。现泛指主人。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带的随身物品。共:同共:同“供供”。越,越过。越,越过。远:远方的国家,远:远方的国家,乏困:缺少的乏困:缺少的(东西东西)。以为
23、:以以为:以(之)为(之)为把把当作当作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厚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厚/薄薄用:介词,表原因用:介词,表原因以:相当于以:相当于“而而”,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 “来来”陪:增加陪:增加且且君君尝为尝为晋君晋君赐赐矣,许矣,许君焦、瑕,君焦、瑕,朝济而夕设朝济而夕设版版焉,君焉,君之之所知也。所知也。况且况且,您,您曾经曾经对晋惠公有对晋惠公有恩惠恩惠,他也曾,他也曾答应答应把焦、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早上渡河归晋,归晋,晚上晚上就筑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夕:名朝、夕:名词用作状语。词用作状语。且
24、:况且,连词,表递进。且:况且,连词,表递进。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尝:曾经。尝:曾经。为:给予。为:给予。赐:恩惠,动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词用作名词济:渡河。济:渡河。设:修筑。设:修筑。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筑土墙用的夹板夫晋,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既东既东封封郑,又郑,又欲欲肆肆其西其西封封,若不,若不阙阙秦,将秦,将焉焉取取之?之?阙阙秦以秦以利利晋,晋,唯唯君君图图之。之。晋国晋国有什么满足有什么满足的呢?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又想扩张扩张西部的西部的疆界疆界,如果不,如果不侵损侵
25、损秦国,晋国将从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哪里得到他们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使秦国受损而而让晋国受益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掂量量吧吧!”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肆:肆:延伸,延伸,扩张扩张“有何厌有何厌”,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厌厌”,满足。满足。唯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封:疆界封:疆界阙:侵损、削减阙:侵损、削减焉:哪里焉:哪里图图:考虑。:考虑。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得利。既,已经。既
26、,已经。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封:名词的使动用法,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使成为疆界。成为疆界。秦伯秦伯说说,与郑人,与郑人盟盟,使使杞子、杞子、逢孙、杨孙逢孙、杨孙戍戍之,之,乃乃还还。秦伯秦伯高兴高兴了,就与郑国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签订了盟约。并。并派派杞子、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守卫,就率军回国。,就率军回国。盟:结盟,名词用作动词。盟:结盟,名词用作动词。戍:守卫。戍:守卫。说:通说:通“悦悦”,高,高兴。兴。乃:于是。乃:于是。使:派遣使:派遣 子犯子犯请击之。公曰:请击之。公曰:“不可。不可。微微夫人夫人之力不及此。之力不及此。因因人之力人
27、之力而敝而敝之,不仁;失之,不仁;失其所其所与与,不,不知知;以以乱乱易易整,不整,不武武。吾。吾其其还还也。也。”亦亦去去之。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不行。假如没有假如没有那人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依靠了别人的力量了别人的力量却却又去又去损害损害他,这是不他,这是不仁义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同盟国,这是不国,这是不明智明智的;用混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这样晋军也样晋军也撤离撤离了郑国。了郑国。微:微:
28、假如没有假如没有因:因:依靠依靠子犯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晋国大夫狐偃的字。敝敝:损害:损害与与:结:结交,亲交,亲附附知知:同:同“智智”其:其:表商量表商量语气,还是。语气,还是。去:去:离开离开易:易:替代替代夫人:那人夫人:那人而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武: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武: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用用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思考思考3以以“害害”巧析形势巧析形势以以“利利”巧攻心理巧攻心理以以“史史”巧施离间巧施离间表面为秦表面为秦-实质为郑实质为郑(表面)(表面)(深入)(深入)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一、善于分析利弊一、
29、善于分析利弊二、善于揣摩心理二、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三、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以“利利”巧攻心理巧攻心理以以“史史”巧施离间巧施离间以以“害害”巧析形势巧析形势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你眼中的烛之武是个怎样你眼中的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的人?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临危受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善于辞令,才智超群;善于辞令,才智超群;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次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 郑 伯:佚之狐:佚之狐:秦秦 伯:伯:晋晋 侯:侯: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
30、受命说退秦师说退秦师晋师撤离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写作借鉴写作借鉴1 1、情节波澜起伏。情节波澜起伏。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以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
31、文章的艺术感染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力。2 2、伏笔与照应、伏笔与照应 文章一波三折,但跌宕起伏并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文章一波三折,但跌宕起伏并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而是自然而然地设置了伏笔和照应深谷,而是自然而然地设置了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秦、晋围郑”,“国
32、危矣国危矣”。“许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3 3、详略得当、详略得当 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了简单
33、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到了“精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有终,层次井然。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
34、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国()危危()矣!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必退。”公从之。辞公从之。辞()曰:曰:然郑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子亦有不利焉!”许许之。之。夜缒而出。夜缒而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之有?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之,乃还。还。微夫人之力不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此。国家国家危险危险推辞推辞军队军队灭亡灭亡
35、在早晨在早晨在晚上在晚上满足满足戍守戍守达到达到天下之事天下之事以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晋连兵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说秦穆公,立谈之间立谈之间()存存()郑于将亡,不惟郑于将亡,不惟退退()秦师,而又得秦)秦师,而又得秦置置戍戍()而去,何)而去,何移移()之速)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非()利)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能若是乎?
36、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如涕唾,亦何有何有()于郑乎?)于郑乎?他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吾知秦穆必翻然翻然()从之矣)从之矣!因为因为联合出兵联合出兵站着说话的工夫站着说话的工夫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使使存存使使撤退撤退难道、哪里难道、哪里改变改变不是不是诱惑、引诱诱惑、引诱交往交往有什么(不能抛弃的)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形容转变很快形容转变很快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总结字词句总结字词句1 1、通假字;、通假字;2
37、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3 3、文言虚词;、文言虚词;4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 3、何厌之有?、何厌之有?4 4、秦伯说、秦伯说5 5、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知通智,明智1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以以:1.1.以以其无礼于晋其无礼于晋 2.2.若亡郑若亡郑以以陪邻陪邻,敢以烦执事敢以烦执事于于:1.1.以其无礼以其无礼于于晋晋
38、 2.2.佚之狐言佚之狐言于于郑伯曰郑伯曰且且:1.1.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且且贰于楚也贰于楚也 2.2.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尝为晋君赐矣其其:1.1.以以其其无礼于晋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贰于楚也 2.2.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君知君知其其难也难也 3.3.失失其其所与所与,不知不知 4.4.吾吾其其还也还也 因为因为,表原因表原因 连词,来连词,来 对对,表对象表对象 连词连词,而且而且 连词连词,况且况且 代词代词,它郑国它郑国 代词代词 ,这件事,这件事 自己的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表商量语气,还是还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省略句省略句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倒装句倒装句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AD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