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 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
2、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
3、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选自战国策秦策)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
4、/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10下列对文中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C五帝是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说法不一,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D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苏武传中“故使陵来说足下”表示对同辈的敬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
5、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13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
6、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错误,文中的“跽”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故选A。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错误。由原文“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可知,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
7、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由此可知,秦昭王怕太后的严厉,而不是“蒙蔽”。故选D。12.答案:(1)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陋”, 浅陋的;“所以”, 的原因;“对”, 回答。以上三点各占1分,句意1分。】(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停步不前;“即”,到。以上三点各占1分,句意1分。】13.答案: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
8、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守宾主
9、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唯唯:wi wi象声词,应答之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
10、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厉:li生癞疮,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
11、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
12、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
13、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
14、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
15、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B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C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D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11对文中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
16、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制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
17、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14司空马“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B13(1)如果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崤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2)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
18、也不是他没有出息。14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就要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人,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内恶”和“外恐”的主语都应是“秦”,因此不能出现“救秦”的说法,故“秦”应作下面句子的主语,故应在“秦”前断句,排除AD。“山东必恐”与“诸侯必惧”句式结构相同
19、,应各自成句;且“诸侯”作“惧”的主语,共同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能力。C.“王觞将军”中的“觞”,敬酒。句意:大王给将军你敬酒。“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觞”,酒杯。句意:拿酒来自斟自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选项强加因果。原文“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意思是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也就是说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并非因为赵王没有让他领兵抗击秦国,而是因为赵王不能用他的计策。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
20、文句子的能力。(1)“从”,通“纵”,指合纵的联盟;“亡”,失去;“敌”,对抗;“不足”,不难;“亡”,被灭亡。(2)“以为”,认为;“逐”,被驱逐;“知”,通“智”,有智慧,有才智;“去”,离开;“不肖”,不成器,没出息。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司马空“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的启示,可以从文中“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可知,司空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赵国却不能用他,他所提出的计策不被赵王采纳,最后导致赵国灭亡。这指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就应该任用贤才,而一个不能任用贤人的国
21、家,那它的结果就只有灭亡。参考译文: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秦国乃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说:“大王可分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我请求为大王去联络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崤山以东诸侯
22、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虽然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可终究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求大王允许我离开赵国。”于是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
23、,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灭亡呢?”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王,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韩仓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给大王祝酒时,却暗藏匕首,依法当判死罪。”武安君说:“我患有佝偻病,因手臂缩短了,不能触到地
24、,在大王面前起居不敬,恐获死罪,所以让工人做了个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出来请您亲眼过目。”于是他伸出胳膊给韩仓看,样子颇像门限、木杖,用布缠着。(武安君说:)“请您在大王面前说明这些情况。”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以死,不能赦免。我不敢为您说话。”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抽出宝剑,准备自杀。于是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朋友时,对他们叹息,说:“唉!司空马!”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息。赵国不任用司空马而国亡。其所以亡国,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
25、是因为不能使用贤材啊。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
26、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
27、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C.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D.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
28、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11. 对文中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B. 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C.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D. 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B. 肥义坚决支持赵
29、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C. 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D. 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答案】10. B11. C 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含义不同。12. D D.“因为生病”错误,原文
30、“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13. (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2)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帝王本姓的亲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14. 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
31、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
32、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緤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
33、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
34、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
35、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
36、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
37、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
38、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11对文中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
39、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C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
40、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14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瓦解斗志。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事奉秦国别无出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割地效质”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意为“割让土地送上人质”,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在句首,表示结果,其前应断开,排除A。
41、“专心并立”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意为“齐心合力”,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两个“藩”意思不同,“东藩”的藩指藩国,“藩篱”的藩意为篱笆,指边界。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表述有误。根据“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可知,节选内容中张仪只是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险之中,而没有谈到会成一盘散沙的结局。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西面”,名作状,面向西;“窃”,私下。(2)“反覆”,变化无常,反复无常;“成”,成功;“明”
42、,明显,明白。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审题注意紧扣二人“策略”分析其不同。原文第一段中,苏秦以“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的历史典故,侧面激励威望“振其威”。而在此基础上,苏秦又以“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的对比来劝说激励,故可知他的游说有积极引导树立信心的意图。原文第二段中,张仪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陈述魏王与魏地的劣势,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因此而可能导致的“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
43、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的后果,故可知张仪言语中有恐吓的意味。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
44、!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四通八达,没
45、有名川大山的险阻。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
46、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谓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
47、,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
48、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11.对文中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