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23 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 1952 年 )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经济建设 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 1957 年 )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 重工业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 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
2、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953 1956 年底 ) (1)内容 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 经济体系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图示解史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
3、建立 先进的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 (2)“ 大跃进 ” :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 “ 一大二公 ”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 文化大革命 ” 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
4、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1)1960 年对国民经济实行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方针。 (2)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3)1975 年邓小平提出 全面整顿 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特别提示 对 “ 八字方针 ” 的认识 (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 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考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1949 1956) 1.“ 一五 ” 计划的特点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改造与建设并举 (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 (主体 :工业化 )两翼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辅相成。 2.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
6、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 主体 ” 和 “ 两翼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 “ 主体 ”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 “ 两翼 ”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 材料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从 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 ? 但是首先
7、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 “ 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 实现国家 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主要信息: _ _ 答案 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 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2017 课标全国 , 41,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 “ 开矿聚集亡命,为
8、地方隐忧 ” 为由,下达“ 严行封禁 ”“ 永远封禁 ” 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 “ 日需外洋煤铁 ” 极多, “ 可忧孰甚 ” 。他【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建议清政府 “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 ? 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 “ 开 采煤铁事宜 ”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指出: “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
9、计划的先决条件。 ” 为此,国家要求 “ 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 ,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例如石油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 。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 (10 分 ) 审题模板 1.准确审题 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 特点 5 分, 3 个点 意义 5 分, 3 个点 2.规
10、范答题 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特点 问题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类 特点 材料 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指出; 国家要求 “ 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 矿产资源的开发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之中 (角度:发展模式 )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特别重 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独立自主开发。 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生产力的分布,新工业基地的建立规定工业建设计划 (角度:服务方向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11、 重视对缺乏的和分布不平衡的矿产资源的勘探(角度:关注重点 ) 所学 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 独立自主开发 (角度:开发方式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2)意义 问题 答题角度信息 概括归类 意义 材 料 从对矿业发展的角度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促进 “ 一五 ” 计划顺利完成; 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对 “ 一五 ” 计划开展的角度 从工业体系建立的影响的角度 所学 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所体现的新中国制度的优越 参考答案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
12、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 “ 一五 ” 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二 探索与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 “ 左 ” 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大跃进 ”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一大二公 ”“ 一平二调 ”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文化大革命 ”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
13、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 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 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论从史出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性的探索 史料一 1962 年,中共中央通过的 “ 农村十六条 ” 指出: “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 ” 结论 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 “ 一大二公 ” 公社体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