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22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表现 (1)近代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 装。 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 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表现: “ 干部服 ” 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 表现:由穿 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影响
2、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 1饮食文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 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3、 】 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特别提示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 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文化大革命 ” 、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
4、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公共交通: 1906 年, 天津 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 年 上海 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轮船: 1865 年 4 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 1872 年的上海 轮船招商局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火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飞机: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的民航
5、事业起步,在 30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发展速度快。 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发展: 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949 年 11 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电报: 1877 年,福建巡抚 丁日昌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 年,创设无线电报。 电话: 1882 年,电话传入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
6、2003 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兴起与发展: 1873 年,在汉口出版的 昭文新报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 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广播影视 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896 年,上海放映了 “
7、 西洋影戏 ” ,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电视: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 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 中央电视台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 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出现: 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
8、世纪 50 年代后 新中国成立后 ,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世纪 80 年代后 改革开放后 ,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 是改革开【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9、 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 “ 断发易服 ”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
10、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 “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 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 ” 进行论证说明。 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
11、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论证: 答案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 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1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 穿一身 “ 国防绿 ” 、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
12、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 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
13、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1920 年 ) 发现问题 20 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 20 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 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考点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 (3)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中国近代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