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必 修 三,第64讲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基 础 攻 关,一、两弹一星1原因(1)提高国际地位。因为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_和综合国力。(2)反对核威胁,打破_。2历程(1)_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2)1966年10月,_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_。,科技发展水平,核垄断,1964,导弹,核导弹,(3)1967年6月,第一颗_试爆成功。(4)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_”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3意义:打破了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二、“东方魔稻”1研制:1973年,_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
2、稻品种“南优2号”。2意义:有助于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氢弹,东方红1,袁隆平,三、“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1)_年,每秒运算亿次的“银河”型计算机诞生。(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_”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_的跨越式发展。四、“神舟”号飞船1成功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_顺利地送入太空。2影响: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1983,银河,生产力,杨利伟,高新技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2改
3、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易混辨析,五、扫盲教育1地位:建国后,_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成就(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_会议。(2)宪法和教育法规均提到要扫除文盲,并要求在20世纪末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_以下。(3)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20世纪基本扫除了_文盲。,扫盲,工农教育,5%,青壮年,六、义务教育1必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_、扫除青少年文盲、_、培养_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实践(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通过。(2)普及义务教育成为“_”的重要环节。(3)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普及义务教育。3成效:2001年元旦,中国
4、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_义务教育的目标。,青少年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合格公民,义务教育法,科教兴国,九年,七、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1)建国初,参照_模式,调整有利有弊。(2)_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稳定发展。2曲折发展(1)19581960年“_”,造成混乱。(2)1966_年“十年动乱”,大学停招,教师被批斗。3步入正轨(1)_年起,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2)建立起学士_三级学位制度。,苏联,1961,教育大革命,1976,1977,硕士,博士,(3)政策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_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八、“双百”方针的提出1原因(1)“双百”方针是中共领导文学
5、艺术和_的基本方针。(2)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只有在比较、争鸣中才能繁荣、发展和进步。2提出:1956年,_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_,学术问题上_。,民办,科学研究工作,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影响:在文艺界和_引起了强烈反响,思想活跃起来,作品、成果众多。九、遭遇曲折1受严重干扰(1)1957年反右斗争_后,“双百”方针受严重干扰和损害,许多知识分子被错划为_,前北大校长_是典型代表。(2)60年代初,稍有好转。2受严重冲击(1)1964年后,尤其是“_”中,“双百”方针受严重冲击和破坏。,科学界,扩大化,右派,马寅初,文化大革命,(2)文艺界呈现出“百花_
6、”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中断。十、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科学文化领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向正途,_年,“双百”方针重新确立。2表现(1)文学艺术领域: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_、诗歌、_等文艺形式争奇斗艳。,凋零,1979,戏剧,影视,(2)学术科技领域理论界提出创新见解。许多社会科学重建、振兴。“_”活动活跃。中外学术交流频繁。,“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时期党指导科技、文学艺术的基本政策。“百花齐放”是在文艺领域,“百家争鸣”是在科研领域。,易混辨析,三下乡,图解识记,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史料一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
7、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史料二国外有人说:“至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主题,问题:据上述史料,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1)史料一表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史料二表明科技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8、,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3)主观因素:广大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4)人才基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5)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高。(6)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拓展深化,对点训练,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
9、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故选A项。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果。,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故C项错误;更不是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史料探究史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
10、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 题,问题:史料中“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提示:“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还是应试教育。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11、,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拓展深化,对点训练,A,解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指示”的精神。,“双百”方针的内涵、实质,史料探究史料一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
12、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史料二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本文档仅为【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之一】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下载全套资料!,请点此到下载本文全套资料,问题:根据史料,分析“双百”方针的含义和实质。提示:(1)“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
13、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2)实质: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化格局。,“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的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拓展深化,对点训练,D,C前者否定该思想是因为它超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D后者肯定该思想得益于思想解放、纠正了“左”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