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宗教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 交流思考问题:与上述图片相关的两种宗教,你能说出哪一个是外来宗教,哪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吗?东东汉明帝在洛阳修建白马寺汉明帝在洛阳修建白马寺,它是它是中国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第一座佛教寺院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问题引入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 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1、儒
2、学独尊与儒学新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2、三教合一与三教并行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3、反佛教斗争南朝无神论思想家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概况王充的论衡范缜的神灭论不同背景东汉时期,谶纬神学盛行,谶纬是一东汉时期,谶纬神学盛行,谶纬是一种庸俗的经学和迷信的混合物种庸俗的经学和
3、迷信的混合物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反对学说反对天人感应,反对迷信有鬼谶学说反对天人感应,反对迷信有鬼谶学说反对佛教反对佛教“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的教义的教义内容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物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物质,认为精神依附于形体,反对有鬼质,认为精神依附于形体,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论,反对厚葬。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亡,精神就消失。相同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都认为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都认为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4、知识提升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基本概念佛道首先交融的原因、儒佛交融困难重重的原因首先交融的原因: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交融困难的原因: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
5、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深化理解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儒道佛融合的特点及影响深化理解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
6、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儒道佛融合的特点及影响深化理解文 学 艺 术二魏晋时期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1、文学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北朝文学:1、文学隋 唐 时 期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初
7、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中晚唐文学: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1、文学代表:(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书四大家;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2、书法不同历史阶段主要字体演
8、变的基本特征知识提升 代表:(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特点: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3、绘画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玄学兴盛,文人士大夫在政治碰壁后开始注重发展自我和表现个性。九品中正制注重人物的品评,使得其审美风尚格外注重神韵,反映在绘画作品上,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9、等。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深化理解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画竹多于买作钱
10、,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历史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史料探究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特点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4、雕塑科 技三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数学:南朝祖冲
11、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医学:唐朝孙思邈,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科技成果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确保了社会相对安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经济:江南大开发和农耕经济长期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3.文化: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科技进步提供了人才资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4.内外交往:国内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对外交往的发展,使得古代中国可以吸
12、收外部的先进成果发展自身;5.前代基础:在前代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6.主观原因: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原因知识归纳中外文化交流四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1、佛教东传东晋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长 安1、佛教东传唐朝玄奘前往天竺那烂陀寺取真经,归国后翻译佛经,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长 安1、佛教东传日本空海法师于804年到达中国,学习梵文,归国后将悉昙体梵文字母传至日本。2、佛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鉴真,先后六次东渡弘扬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3、。广陵平城京2、佛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收到唐朝的影响。唐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材料:材料:玄奘(玄奘(602664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求法”,历经艰辛,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1300多卷,精炼而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一书
14、,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鉴真(688763688763),深明佛学,),深明佛学,50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难万险,历时1212年,经年,经6 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等等思考: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
15、合。)史料探究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广州长 安大秦埃及丝绸之路概念“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4、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上
16、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 市舶司。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条件深化理解艺术交流物质交流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传入中国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等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四、中外文化交流010203040506朝贡贸易互市贸易互派使节民族战争书籍往来僧人传播主要形式儒佛道教的融合兴盛的文学艺术多元的中外交流佛学交流、丝绸之路、交流特点、交流意义儒家独尊、佛教东传、道教发展、三教合一魏晋文学、北朝民歌、南
17、朝骈文、唐诗、书法、绘画、雕塑卓越的科技成果农学、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医药学知识梳理测当堂测试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度的变化,度的变化,看不出儒学的地位在唐看不出儒学的地位在唐朝不同时期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朝不同时期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
18、为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固,故C 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佛教在唐代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佛教在唐代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故故D D项排除。项排除。C准确理解材料主旨,排除错误选项。答案解析测试1 测当堂测试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A A项是王羲之的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有,有“天天下第一行书下第一行书”的美称,不具极致的写的美称,不具极致的写意性,故排除意性,故排除A A项;项;B B项属于隶书,项属于隶书,较为庄重,与写意性的要求不符,较为庄重,与写意性的要求不符,故排除;故排除;C C项是小篆
19、,圆转均匀,项是小篆,圆转均匀,不具写意性,故排除;不具写意性,故排除;D D项是草书,项是草书,线条纵情流畅,极具写意性,故线条纵情流畅,极具写意性,故D D项正确项正确。D牢记基础知识很重要答案解析测试2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测当堂测试答案解析诗画合一是文人画的基本特点,但诗诗画合一是文人画的基本特点,但诗画合一并不能完全表达题干的主旨,画合一并不能完全表达题干的主旨,故排除故排除B 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
20、的思想,与绘画无关,故想,与绘画无关,故D D项错误。项错误。C注意运用基础知识,排除错误选项测试3 测当堂测试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司南司南”最早出现于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故战国时期,故A A项错误;东汉蔡伦项错误;东汉蔡伦“改进改进”了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故了纸,故B B项错误;唐末,火药开项错误;唐末,火药开
21、始用于军事,始用于军事,故故C C项正确;北宋毕项正确;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且在北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且在北宋时期已得到应用,故宋时期已得到应用,故D D项错误。项错误。牢记基础知识,排除错误选项答案解析测试4 C测当堂测试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是汉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是汉武帝时期设置专门的机构来保护丝武帝时期设置专门的机构来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绸之路的畅通,故故C C项正确,符合项正确,符合答案。答案。A 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出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材料反映出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商旅,B B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D D项错项错误。误。准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很重要答案解析测试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