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0652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1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第7课1.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2.汉至唐朝的中枢政务机构3.汉至唐朝的赋税制度4.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思考问题:这两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选官制度?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孟郊登科后登科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汪洙神童诗神童诗问题引入选官制度一察举制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夏商周时期,贵族子弟继承族权隋朝产生,考试选官的制度曹魏创立,品评管按品级评定授官汉朝确立,官吏察访推举中国古代选官制

2、度汉末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士手中,曹魏时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士族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内 容内 容创 立实 质九 品 中 正 制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强化察举制中的考试因素,科举制度开始形成。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分科举人”,故称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2、隋唐时期形 成特 点科 目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作 用科 举 制

3、汉朝创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有利于中央集权,使品行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被选拔出来。易产生腐败、破坏吏治,对人的道德品质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创 立积 极消 极汉朝时期察举制知识拓展世官制:“世官制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察举制: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4、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注重考察人才的品德。注重考察人才的品德。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品评人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有名望的人担任,并且多由现任的中央官员兼任。才的官职名称,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有名望的人担任,并且多由现任的中央官员兼任。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中正官分别品第,并加评语。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中正官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5、。科举制: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它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基本概念科举制的发展演变阶段创立(隋朝)发展(唐朝)完善(宋朝)成熟(明朝)废除(清朝)皇帝 隋文帝隋文帝 隋炀帝隋炀帝唐太宗唐太宗武则天武则天 唐玄宗唐玄宗宋真宗宋真宗明太祖明太祖光绪帝光绪帝对科举制的贡献分科分科考试考试正式设正式设进士科、进士科、科举制科举制正式诞正式诞生生扩大国扩大国学规模,学规模,重视人重视人才培养才培养和选拔和选拔创立殿创立殿试和武试和武举举主考诗主考诗赋

6、,增赋,增加名额加名额开始实行开始实行糊名和誊糊名和誊录,进士录,进士科考帖经、科考帖经、墨义和诗墨义和诗赋赋形成四级考形成四级考试制度,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为试内容为 四四书五经书五经,文,文章格式为八章格式为八股文股文19051905年废年废除科举制除科举制常设六科秀才、明经(重儒家经义)、进士(重诗赋)、明法(考核法律知识)、秀才、明经(重儒家经义)、进士(重诗赋)、明法(考核法律知识)、明字(考核文字、书法)、明算(考核算术)明字(考核文字、书法)、明算(考核算术)评价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了

7、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消极: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消极: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深化理解拓展提升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演 变1 1、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标准是血缘关系;、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标准是血缘关系;2 2、战国、秦、西汉初:军功爵制,标准是军功;、战国、秦、西汉初:军功爵制,标准是

8、军功;3 3、汉武帝时期:察举征辟制,标准是品行;、汉武帝时期:察举征辟制,标准是品行;4 4、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5 5、隋唐时期:科举制,标准是才学;、隋唐时期:科举制,标准是才学;趋 势1 1、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士才能。、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士才能。2 2、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 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 4、

9、发展趋势: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发展趋势: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材料一:材料一:太古自春秋太古自春秋 ,君所任者君所任者 ,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大夫以上皆世族 ,不在选举也。不在选举也。”俞正燮俞正燮 乡兴贤能论乡兴贤能论材料二: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

10、制。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材料三材料三 :汉末丧乱汉末丧乱,魏武始基魏武始基 ,军中仓卒军中仓卒 ,权立九品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盖以论人才优劣 ,非谓世族高非谓世族高卑卑 。因此相沿。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莫之能改 。宋宋书书恩恩幸传幸传论论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选官制度,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材料一体现了世卿世禄制,评价标准是血缘关系;材料二体现了察举制,评价标准是品德、才能;材料三体现了九品中正制,评价标准是才能和门第出身并重。史料探究三省六部制二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

11、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中书省草诏制令;中书令、侍郎、中书舍人门下省审覆封驳;侍中、侍郎、给事中尚书省执行政务;尚书令、仆射、左、右丞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 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职 权知识要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23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握有实权,继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定型唐时期定型。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中

12、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材料一: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

13、“制可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白钢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是鲜有鲜有败事败事。资治通签资治通签思考:依据材料一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史料探究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三省分权、集体负责、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

14、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集思广益,有利 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赋 税 制 度三租 调 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 庸 调 制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初两 税 法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

15、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唐后期材料材料 唐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被称为“客户客户”

16、。公元公元780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量出以制入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虚实,

17、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等等史料探究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背景: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作用: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史料探究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

18、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内容: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一律就地落籍纳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影响:积极: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土地兼并严重,两税税额不断增加,农民负担加重。两税法的背景、内容、特征

19、及影响深化理解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农民的反抗斗争;土地兼并。趋势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土地为主(以唐两税法为标志)。地租形式:从劳役地租为主到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征收种类:从繁杂到简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徭役兵役:从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赋税数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政府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拓展提升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及趋势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设置、运行机制、特点及影响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20、、两税法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测当堂测试答案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因此选择D D。C C不应该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B B项是九品中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备优势。A A说

21、法过于绝对。故说法过于绝对。故B B项正项正确;确;ABCABC三项不合题意,排除。三项不合题意,排除。D准确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排除错误选项。测试1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柬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测当堂测试答案解析依据上述材料可知,这首诗是写在门依据上述材料可知,这首诗是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下

22、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的不平现象。故故C C项项正确;正确;A A、B B、D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排除。C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很重要测试2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测当堂测试答案解析唐朝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唐朝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督,C

23、 C正确;正确;A 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实质不是追求民主,而是加强君主专实质不是追求民主,而是加强君主专制;制;BDBD是该制度的目的而非制度本是该制度的目的而非制度本身的特点。身的特点。C注意运用基础知识,排除错误选项测试3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测当堂测试答案解析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就

24、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计税以丁计税”。“租租”和和“调调”是实物地租,是实物地租,“庸庸”是指可以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因此,实物地租纳绢和布代替徭役。因此,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并存。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和劳役地租并存。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唐朝实行租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就是为了严格控制农民,以庸调制,就是为了严格控制农民,以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兵源。所以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兵源。所以A A项项正确。正确。B B、C C、D 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三项不合题意,排除。A注意运用基础知识,排除错误选项测试4 为什么说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A.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B.改变过去按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 标准C.改变过去以土地多少的征税标准D.改变了一年分几次收税的情况测当堂测试答案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税法的征税对象不依据所学可知,两税法的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以财产、土地为主,再以人丁为主,以财产、土地为主,故选故选A A。土地征税就是从两税法开始。土地征税就是从两税法开始的,的,B B、C C两项不合题意。两税法的两项不合题意。两税法的一项内容就是:每年分夏、秋两次征一项内容就是: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收。D D项也不对。项也不对。A注意基础史实的准确记忆,结合所学排除测试5 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8)-(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