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了解从先秦时期到唐选官制度、中央了解从先秦时期到唐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及演变趋势。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及演变趋势。运用相关史料学习掌握科举制、三省运用相关史料学习掌握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学习目标一、选官制度二、中央官制 三、赋税制度选官制度周代世卿世禄制秦代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制度魏晋九品中正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先秦时期世袭当官汉晋时期地方荐官隋唐时期中央选官n直接原因:战乱对地方造成巨大破坏,直接原因:战乱对地方造成巨大破坏,许多士大夫避难许多士大夫避难迁移,流移异乡,迁移,流移异乡,东汉遍布郡县的生徒士人大
2、多销声匿东汉遍布郡县的生徒士人大多销声匿迹了,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迹了,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察举制崩溃察举制崩溃。n创立:(曹魏)魏文帝曹丕创立:(曹魏)魏文帝曹丕n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n标准:初期家世、道德、才能,西晋后主要家世标准:初期家世、道德、才能,西晋后主要家世乡举里选:汉代州郡察举,由地乡举里选:汉代州郡察举,由地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的评议并加以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的评议并加以考察。考察。中正官:中央选择中正官:中央选择“贤有识鉴贤有识鉴”的官吏,
3、兼任其原籍所在的中正官的官吏,兼任其原籍所在的中正官,负责考察同籍贯流散在各地的士,负责考察同籍贯流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定等第。人,评定等第。补补充充消极影响: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n积极评价:继承了积极评价: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不央集权,选拔了不少人才。少人才。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维系;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维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位;中央政府为打击士
4、族的特权地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政府为打击士族的特权地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朝代朝代内容内容隋朝隋朝隋文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法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选拔官员隋炀帝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唐朝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宋朝宋朝:改革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方法锁院、锁院、糊名、誊录等糊名
5、、誊录等元朝元朝:科举考试一度中断:科举考试一度中断明清明清: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清末清末(19051905年)废除年)废除明经主要考“贴经”,类似填空,把经书一部分拿纸条贴上,让考生填充;进士考“诗赋”,即作诗,要求诗歌必须合乎音韵规范;“试策”也是重要考试内容,类似政论考试,考生需要根据试卷上的行政问题给出对策;程序上给考生提供了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繁荣;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意义积极积极:消极影响: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略自然科技;消极影响: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略自然科技;科举考试选拔标
6、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科举考试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形成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形成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时代时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选拔标准选拔标准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血缘血缘战国至秦朝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军功军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察举制察举制品德品德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家世家世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科举制才学才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发展趋势发展趋势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品德等演变为注重才学,趋向合理;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选拔
7、原则:逐步趋向制度化、程序化;(科举考试在应举资格、考试内容、录取原则、放榜期限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发展趋势:发展趋势: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设立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唐太宗扩大范围中晚唐中书门下汉代的尚书台到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汉代的尚书台到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与中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文帝时期行使权力;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政事堂)(政事堂)中晚中晚唐三省共同办公之地成为中书门下,三省又有了唐三省共同办公之地成
8、为中书门下,三省又有了一体化趋势,效率得到提高。一体化趋势,效率得到提高。发展过程:发展过程: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政务。特点特点:职权分明,决策和行政分离;:职权分明,决策和行政分离;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和监督;以皇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和监督;以
9、皇权为中心;行政程序化,规范化。权为中心;行政程序化,规范化。意义:意义: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减少决策失误;决策失误;使君主专制体制趋于完善使君主专制体制趋于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深远影响。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赋税制度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北魏孝文帝改革,颁
10、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均田制:学界认为均田制并不均田制:学界认为均田制并不是将所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是将所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而是将无主的荒地进行分配,而是将无主的荒地进行分配,并不触动旧的土地所有制,只并不触动旧的土地所有制,只是名义上让他属于国家,在户是名义上让他属于国家,在户籍上登记,便于国家管理财政籍上登记,便于国家管理财政税收。税收。补充均田制补充均田制唐初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1)(1)内容:征收对象:内容:征收对象:2121至至5959岁
11、的成年男子;岁的成年男子;征收类目:租征收类目:租谷物;庸谷物;庸男子不去服役的纳绢男子不去服役的纳绢/布代役;调布代役;调绢绢/布布(2)(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结合地图,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唐中后期唐中后期户税地税杂税分夏季和秋
12、季两次纳税,称为“两税”。(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量出以制入。冬小麦冬小麦4 4、5 5月份收割;月份收割;春小麦春小麦8 8、9 9月份收割。月份收割。租庸调租庸调两税法两税法征收依据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人民征收租庸调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征收标准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征收方式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户按田亩纳米粟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户依户等缴纳户税每丁每年要为国家服
13、力役二十天,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每丁可“纳绢代役”,称为“庸”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税)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均田制均田制政策基础政策基础土地自由买卖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授田的成年国家授田的成年男丁男丁征税对象征税对象除王公外一切家除王公外一切家户都要承担户都要承担按人丁纳税按人丁纳税征税依据征税依据以土地、财产为以土地、财产为主主租、庸、调租、庸、调征收名目征收名目户税交钱、地税户税交钱、地税交粮交粮对人身控制较严对人身控制较严人身依附情况人身依附情况减轻人身控制减轻人身控制(4)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按照户等征税,更加公平,扩大
14、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土地和财产为计税依据的先例。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租庸调制难以实行转而设立两税之法两税之外又加新税两税法确实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却也加剧了人民负担。魏晋时期租调制孝文帝均田制唐初租庸调制唐德宗两税法 每次税制改革都是对旧税收的总结,而从未真正较大幅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而在一次次税制改革之后,帝国政府和各地官僚又会重新增加各种临时附加税,让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超出了农民忍受的极限,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发动农民起义。(各朝代中后期,越加税,政府越缺钱)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卿世禄制两税法租调制血血缘缘军功军功品德品德才能才能家世家世才学才学夏商周夏商周秦朝秦朝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朝隋朝唐朝唐朝中央官制赋税制度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租庸调制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