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1930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社戏一、创作背景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 年的戊戌变法,1900 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鲁迅于 1902 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 年至 1911 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 1

2、912 年 1 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

3、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 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三、重点字词归省(xng)行(hng)辈怠(di)慢潺潺(chn)皎(jio)洁棹(zh

4、o)着篙(o)礼数(s)屹()立撺掇(cun duo) 凫(f)水乌篷(png)惮(dn)家眷(jun)踱(du)撮(cu)合橹(l)旺相(xin)弥散(m)桕树(ji)蕴藻(yn)磕(k)家眷(jun)蹿(cun)照例欺侮宽慰嘱咐偏僻踊跃【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行辈】:排行和辈分。【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四、文章重难点1.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

5、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2.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吃起来 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

6、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3.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 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说“踊跃”?)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

7、“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4.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 议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改了不好,因为通过看社戏能表现“我”与少年伙伴们的美好感情,也表现了农村少年伙伴们淳朴善良聪明能干的美好品质。五、文章主旨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

8、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2.回延安一、创作背景这首抒情诗写于 1956 年 3 月 9 日,发表在同年 6 月号的文艺刊物延河上,后收入放歌集。1935 年 10 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

9、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本诗作者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 1940 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 6 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率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二、作者简介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10、945 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 1951 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三、重点字词脑畔(pn)糜子(mi)眼眶杯盏(zhn)油馍(m)心窝(w)羊羔(o)登时油馍【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羊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白生生】:陕北方言,表

11、示很白。四、文章重难点、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诗人回到延安时的兴奋与激动之情。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第四部分,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第五部分,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抒情线索是“重逢一回忆一赞美一展望”。、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

12、情感。直接抒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此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

13、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3、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a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

14、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凯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语言上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4.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千声万声呼唤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现出延安在诗人心中不可替

15、代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养育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物人的动作,好像延安的一切都有 了生命,都在欢迎自己回家,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欣喜之情。“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奇张的修辞手法,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现了延安的巨大的喜人的变化。“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浓厚感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由衷歌颂。五、文章主旨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

16、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3.安塞腰鼓一、创作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 20 世纪 80 年代我们祖国

17、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 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三、重点字词瞳(tn)束(sh)缚戛(ji)然而止冗杂(rn)渺远恬(tin)静羁(j)绊亢(kng)奋闭塞(s)颤栗(l)晦(h

18、u)暗磅礴(png b)飞溅(jin)震撼(hn)烧灼(zhu)大彻大悟严峻(jn)叹为观止辐射【晦暗】:昏暗。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奔突】:横冲直撞;奔驰。【大彻大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翻飞】:忽上忽下来回地飞,自上而下地翻动或飘动四、文章重难点、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

19、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

20、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是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3、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

21、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把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气势恢宏,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表达出对安塞博观约取,厚积

22、薄发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抒发了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同时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五、文章主旨安塞腰鼓课文中主旨是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4.灯笼一、创作背景本文写于

23、 20 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二、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1982)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等作品中。1938 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三、重点字词争讼(sn)思慕(m)熙熙然(x)领域(y)怅惘(chn wn) 褪色

24、(tu)人情世故 燎原斡旋(w xun)静穆()锵(qing)然【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四、文体知识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五、文章重难点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从文学的角度赏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句话。这句话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

25、爱。、结合 2-9 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例 1、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例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已的.母.的头发也全白了。(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例 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例 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例 5、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

26、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3、读 10-11 自然段,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情感升华。4、文章结尾说:“唉, 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

27、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已的家园。5、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六、文章主旨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doc)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