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第 6 单元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第 1 课时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第 8990 页的例 1 及练习二十三的第 1、2、3、4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 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理解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 难点:难点: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
2、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复复习导入习导入 1.填空。 (1) 2 3 的分数单位是( )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 位。 (2) ( )个 1 8 是 5 8 , 7 12 里有( )个 1 12 。 (3)3 个 1 5 是( ) , 4 7 是 4 个( )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 2 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 89 页例 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 张饼平均分成 8 份,爸爸吃了 3 8 张饼,妈妈吃了 1 8 张饼,求爸爸和妈 妈共吃了多少
3、张饼) 。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13 88 , 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 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1 8 是 1 个 1 8 , 3 8 是 3 个 1 8 ,合起来也就是 4 8 , 提问: 1 8 + 3 8 的和是 4 8 ,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 1 8 和 3 8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 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 板书: 1 8 + 3 8 = 1 3 8 + + = 4 8 = 1 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4、)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 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 加。 (3)即时练习: 3 1 5 + 1 5 2 7 + 3 7 7 10 + 1 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 90 页例题 1 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 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 3 8 - 1 8 = 3 1 8 - - = 2 8 = 1 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
5、相减。 3.小结:观察例 1 的第 1 问和第 2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 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 教师总结板书: 同分母分数相加、 减,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加、 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 90 页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 9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2、3、4 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 4 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答案: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6、获?(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 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 提高了学生的迁 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 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 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 5 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很高。 质量检测试题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命题说明
7、一、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 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 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 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 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 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 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 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 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