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专题1111从失衡到平衡的国际秩序的演变从失衡到平衡的国际秩序的演变中外历史纲要(下)时空轴时空轴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一战背景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根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意识形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军事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民族主义】:近代以来民族
2、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极端民族主义】: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
3、想和政治制度。拓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拓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政治体制的不同: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俄、日三国通过战争统一或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2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3所占殖民地的多少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出现不相称的状况。美、德经济实力强,但殖民地少。英、法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于美、德,但殖民地较多。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
4、界示意图(1914年)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战线及交战双方西线:英法德 东线:俄德奥 南线俄奥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决定性战场)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战争胶着1915年东线南线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意大利在英法的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德奥军队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1916年西 线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机枪和坦克)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第三阶段(1917年
5、1918年)僵持状态战争结束1917年,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战争结束。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含义:含义: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1919年和年和19211922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
6、际新秩序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内容:内容:德国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五国海军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平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属性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属性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
7、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的领土完整。五国海军条约: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五国海军条约: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实质:实质:凡尔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尔赛体系瓦解:凡尔赛体系瓦解:19361936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派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派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19391939年德国年德国闪击波兰
8、,二战的全面爆发。闪击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2)国际联盟(19201946)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讽刺漫画:美国的缺席评价:A.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B.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C.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没有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D.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
9、供了经验教训。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一战一战凡尔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1929-193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打击年的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战打击一战打击墨索里尼成立法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政党西斯政党1922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扩张希望通过对外扩张寻找出路寻找出路德、日保留军国主义传统德、日保留军国主义传统
10、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德日不满凡尔赛德日不满凡尔赛-华华盛顿体系盛顿体系欧亚战欧亚战争策源争策源地形成地形成原因拓展:罗斯福新政拓展:罗斯福新政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售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做法: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内容: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
11、,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德黑兰会议:开德黑兰会议: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辟欧洲第二战场1111月开罗会议月开罗会议德意日正式德意日正式结盟,轴心结盟,轴心国集团形成国集团形成19
12、31193119351935193619361938193819391939194519451944194419431943194219421941194119401940九一八事变: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本入侵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柏林柏林-罗马轴心罗马轴心日本建立法西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斯专政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德国侵吞奥地利德国侵吞奥地利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法对德宣战英法对德宣战德国闪电出击波兰德国闪电出击波兰12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月,太平洋战争爆发6 6月,苏德战争爆发月,苏德战争爆发联合国家宣言
13、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同盟非洲战场转折:阿拉曼战役非洲战场转折: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太平洋战场转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役欧洲战场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欧洲战场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法国巴黎光复法国巴黎光复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2 2月,雅尔塔会议:战后安排月,雅尔塔会议:战后安排7 7月,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月,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降5 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8.1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9.29.2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意大利投降意大利投降揭开二战序幕揭开二战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
14、战局部抗战8 8月,大西洋宪章月,大西洋宪章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1)雅尔塔体系时间: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建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1943年11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与会国:与会国:美英中美英中内容:内容:宣告日本窃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中国与会国:与会国:苏美英苏美英内容:内容:开辟欧洲第二战开辟欧洲
15、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和成场、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问题立国际组织问题与会国:与会国:苏美英苏美英内容:内容:对德政策对德政策 安排战后事宜安排战后事宜与会国:与会国:苏美英苏美英内容:内容:重申雅尔塔会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和开罗会议精的精神和开罗会议精神。神。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1)雅尔塔体系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A.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B.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
16、取于中国的领土;C.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苏、英两国关于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苏联的利益比例丘吉尔与斯大林协定的草案莫洛托夫最后提议获接受的方案匈牙利5080南斯拉夫5050保加利亚7580罗马尼亚9090希腊1010评价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两极格局的形成
17、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变迁(2)联合国时间:时间:1945年10月24日性质: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宗旨: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决议原则:决议原则:大国一致原因:原因: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意义: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打结的手枪铸剑为犁旧金山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中国共产党
18、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1.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背景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矛盾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发展,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展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思想基础 1900 年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主观条件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参加加“一战一战”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使
19、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事不断失利,到19171917年年3 3月,俄国约月,俄国约150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多万人伤残。拓展: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拓展: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标志1848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背景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观点1、肯定了资本主义历史进步作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
20、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2、对俄国的认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关系从国情出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备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 曲折性 开放性 人民性 科学性 实践性 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1.十月
21、革命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工业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评价1、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
22、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张建华俄国史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1.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新经济政策(19211928)认识:列宁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因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23、制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分配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评价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1.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19251953)定义定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也被简称为“斯大林模式”。1927年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1928-19321933-1937两个“五年计划”19
24、36颁布宪法确立措施:措施: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成就:成就:到 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农业集体化(1927)总结: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拓展:苏俄拓展:苏俄(联联)的四大农业政策和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的五大区别的四大农业政策和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的五大区别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
25、改革2.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变 1929-1933经济大危机美国美国德国德国英国英国法国法国日本日本世界世界工业下降工业下降46.2%46.2%40.6%40.6%28.4%28.4%16.5%16.5%8.4%8.4%1/31/3外贸缩减外贸缩减70%70%69.1%69.1%50%50%50%50%2/32/3失业人数失业人数17001700万万600600万万近近300300万万8585万万300300万万 30003000万万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售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
26、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表现: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大批破产、银行倒闭、市场萧条、生产锐减,银行倒闭、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失业率高达30%30%以上。以上。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不同的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避免了剧烈社会动荡。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统治,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加紧侵略扩张,加速了战争
27、的爆发。国际:美国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制崩溃;世界贸易和世界货币体系遭到严重破坏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洲:东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6年印尼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20世纪20年代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发起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南亚与东南亚南亚与东南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925
28、年朝鲜共产党成立并开始反抗日本殖民统治1930年胡志明领导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东东亚亚伊 拉 克、叙 利 亚 和黎 巴 嫩 等地,爆 发了 反 英、法 占 领 的斗争土耳其凯末尔改革西亚亚洲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非洲:埃及华夫脱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抗殖民压迫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埃塞俄比亚抵抗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并恢复国家独立。埃及:华夫脱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运动摩洛哥:里夫人民与西、法殖民军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二、不同类型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二、不同类型国家的
29、革命和改革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拉丁美洲:阿根廷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部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萨斯改革拓展:别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时空观念)20世纪20年代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发起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6年印尼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亚洲民族民主的新高潮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法西斯埃及华夫脱党抗英摩洛哥里夫山区人民武装斗争非洲独立觉醒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阿根廷共产党领导罢工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拉丁美洲的革命与改革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