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前,要“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这一做法(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B.分化削弱了丞相权力C.解决了大臣专权的问题D.有助于促进合理决策2.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息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增,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3
2、.明代首辅权重,而司礼监的权力又在内阁之上,明武宗时期,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这表明明代(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宦官掌握决策权力C.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D.君主专制受到抑制4.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代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的1.86%;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5.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
3、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6.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7.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清
4、政府撰修此书( )A.旨在加强政府政策传达效果B.注意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73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4.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9.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9.“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
5、、海菜吃不清(馨)。”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摇篮曲,反映了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 )A.鼓励务农,艰辛但温饱B.鼓励经商,艰辛但富足C.提倡务农,艰辛且不温饱D.反对经商,艰辛且不富足10.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这说明他主张( )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11.下图为明代与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绘制,这反映了( )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
6、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12.据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 )A.传承性B.实用性C.内生性D.民主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第15题12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
7、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已有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钢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8、。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为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2)
9、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君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摘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万民的忧
10、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间(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间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1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论述明代时,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首先肯定
11、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但随后,又对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由材料“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合理决策,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非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处理政事的方式而非大臣专权,故C项错误
1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增,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对皇权具有依附性,故A项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内阁“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项。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可知,宦官在中央决策中发挥较大作用,说明明代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4.【答案】B【
13、解析】材料中的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对明代整个社会的贡献极为弱小,这就意味着明代不可能持久地将对外贸易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明廷对远海经略的放弃,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D项非主要影响。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决策效率,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政务执行力和权力运作规范化,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6.【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台湾与福州和泉州之间互有联系,体现出台湾当时已经隶属清廷管辖,故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的调控
14、,不是民间自发的贸易;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出两次接济问题,并未反映出是自然灾害导致的;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赈灾体系的内容。7.【答案】D【解析】据材料“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五种语言对照”可知,此举推动了五族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故D项正确;材料与政策传达无关,故A项错误;撰修此书的目的是要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不是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故B项错误;撰修此书不能体现各民族文化平等,故C项错误。8.【答案】D【解析】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73年间中英贸易额的情况,中国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反映出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15、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密)”可知,祁县和太谷地区的民众在明清时期鼓励子弟经商,虽然辛苦但生活富足,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得知,无论是“捏兰炭”还是“走关东”,都不属于务农,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态度在材料中并没有具体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祁县和太谷地区民风崇尚经商
16、,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可知,黄宗羲主张儒礼民本,“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一概痛绝之”即反对鬼神享乐,故选D项;格物致知,经世致用与材料表达意思不符,排除A项;题干无从体现手工业和商业的信息,排除B项;黄宗羲的确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但与本题题意不符,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可看出第二幅图所画之异域人物已基本接近当时外国人物的身体特征、着装打扮等,结合所学,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已有较多真实的接触,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故D项正确;第二幅图不属于宫廷画,排除A项;两幅
17、图反映的是明代与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绘画,而非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中国文化具有内生性,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实用性、民主性,A、B、D三项排除。二、13.【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或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
18、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和保护。(2)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3)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的立法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解析】(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免商标”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联系所学,从商品经济、
19、生产力水平、商人维权意识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回答。(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为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政府保护和增强诚信意识等方面来回答。14.【答案】(1)相同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不同点: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2)社会背景:朱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威胁君主专制统
20、治,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黄宗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历史价值:朱熹的君臣观从哲学高度论证君臣秩序的合理性,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黄宗羲的君臣观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影响了后世的反专制斗争。【解析】(1)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得出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得出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根据“平等关系”“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得出黄
21、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根据“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得出君臣共治天下。(2)问第一小问,结合唐末以来的政治形势与君主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儒家伦理秩序受到破坏的现实分析朱熹的观念产生的背景;联系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总结回答黄宗羲的观念产生的背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15.【答案】示例观点一:明代的“专制皇权”特性突出。明代废除了历代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决策权与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大大增强。后又设立内阁帮皇帝处理政务,但无法定权力,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明中后期皇帝经常
22、不上朝理政,纵容宦官专权。另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不经正常司法程序,侦缉办案。君臣共治传统被破坏无遗,明代政治日益黑暗。观点二:明代没有汉唐那般气度,更加保守内敛。明代开国后,无视宋元以来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趋势,对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只有朝贡贸易相对繁荣,但不久后也缩减规模。军事上重修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战略;文化上推行八股取士,理学日益僵化。【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题干的要求“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先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专制皇权”,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组织答案,注意组织答案时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依据材料“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如下观点:明代的“专制皇权”特性突出或明代没有汉、唐那般气度,更加保守内敛,然后主要根据汉、唐与明代政治、经济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