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幻想是人的天性,文学中的超现实想象,便挥洒着这种天性。不过并非一切幻想,皆具文学价值。什么样的幻想有此资格,耐人思索。我们读那些奇思异想的作品,往往产生错觉。仿佛作者落笔之顷,只顾把自己源源涌现的念头倾泻纸上。从不费心考虑读者,实则不然。就本质而言,写作源于交流的冲动。“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周作人结缘豆)。有时候,当你敲开那天马行空的外壳,深入进去,甚至会意外发现,作品注重读者体验,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庄子逍遥
2、游开篇,讲过一则著名的大鹏故事,恰可举以为证。文章里的大鹏,一飞冲天,上到九万里的高空,横跨大陆,从北海直奔南海,威风是威风极了,潇洒也诚然潇洒。可是庄子对它毫无称颂之意。因为大鹏倘没有风在下面托着,即寸步难行。它仍有所依赖,故而并不自由。众所周知,自由准确地说,精神自由乃是逍遥游的主题。越是把大鹏写得威风潇洒,越衬托出自由的难能可贵。连它都算不上自由,自郐以下,更无足论。问题在于,大鹏无从亲见,如何使读者接受这种恢宏的想象?在文学的世界,大鹏是怎样飞起来的?逍遥游用了两种办法:随处插入一些生活化的比方,辅助我们领会。譬如为说明风不够大,便无法托起大鹏。庄子取生活事例类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
3、负大舟也无力。”即便你不懂得,大鹏是多么依赖着风,也该懂得,船是多么依赖着水。由此及彼,不难体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然而,先秦时交通不发达,没见识过江河湖海的大有人在。庄子担心内陆人士还不明白,又设想一个场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凹洞里,水浮得起一棵小草,却浮不起那只杯子。这和浅水浮不起大舟同理。替解说造出另一层解说。层层嵌套,谓之苦口婆心,谁曰不宜?又如为说明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全因见识有限,文章也打了个比喻:“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用出行越久、干粮准备越多这件小事,论证见
4、识与境界的适配问题,同样是生活化的思维。而最精彩的类比,莫过于这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想象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瞰地面,会看到什么。凭当时的科技水平,自然无人飞上天,拥有过类似的视野。庄子灵机一动。逆向思考:我们都曾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那么,以从下往上看的感受,推测从上往下看的感受,不就行了?天上想来也有各式各样的建筑、街道、人物,只是离得太远,世人望去,但见一片苍茫,无边铺展。以此推想,自九万里高空俯视,地上的千门万户、山川城池,也将混融一气,不复分辨了罢。庄子想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这里,正是日常生活经验,方催生出此种想象。读者常觉逍
5、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前一点无可置疑,后一点却不尽然。清人宣颖评此篇:“文后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乍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也。”(南华经解)卷一但是细细参究,文章何以不一线直下,而每于中途岔开一笔谈及其他?“文后生文,喻中夹喻”,是跟读者捉迷藏么?答案非但不是,而且相反,是为了协助理解。大鹏故事的叙述,原本连贯流畅,只不过反复被生活化的比方打断。我们试把这些比方看作注释,括入括号,剩下的部分,便怡然理顺。执此法以阅庄子,许多行文脉络上的难点,均可迎刃而解。其效力又不限于逍遥游一篇了。(摘编自成玮读庄子一法)材料二:哲学讨论的超验对象,不能拿逻辑范畴来思考,因而“说”与“不
6、说”“怎么说”成了巨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意在言外的“寓言”。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都是中国化的,将天和人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认识论是体悟式、直觉式的。适应这种思维方式最有效而又形象化的方式就是寓言。因此,与庄子的表达方式一致,阅读庄子时也不需要直接讨论宇宙观、人生观和认识论、实践论等概念,而是以形象化的方式直接讨论庄子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换句话说,寓言是庄子哲学的言说策略,把寓言当成寓言读则是我们的阅读策略。寓言的产生也是言意不可调和的结果,同时又把言意矛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庄子反对辩论,可又善于辩论;庄子反对言说,可又是语言大师。庄子在怀疑而不能放弃的基础上选择的“狂言”(“吾以
7、是狂而不信也”)这种话语形式。体现其一边立言,一边破言的态度。庄子作为哲学的言意矛盾尤其突出,而思想(危言)与思想的表现(寓言)有如盐溶于水,深刻与生动完美结合。(摘编自芦淳、欧阳田文哲融合逍遥游的阅读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中的超现实想象,迎合人的幻想天性,但不是一切幻想都有文学价值。B庄子为了帮助读者领会自己的文笔,用厚水负大舟进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C读者常认为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这个观点,清人宣颖不认同。D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将人与天联系起来,这一点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一致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逍遥游中
8、插入了生活化的比方,可见庄子很重视读者的体验。B庄子以大鹏尚且算不上自由为例,论证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C把比方看作注释,是阅读的不二法门。其效力不限于逍遥游。D庄子在文章中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这使言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B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庄子人间世)C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D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
9、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答: 5有人认为庄子是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也有人称庄子是“半个哲学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2 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
10、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媒,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旗,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舟,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
11、和”为灯,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
12、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
13、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两千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
14、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
15、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中国文
16、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
17、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第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C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D第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7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8、。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8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6分)答: 9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三月,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
19、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楚将子玉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厄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也。”楚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狐偃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侯乃囚宛春于卫
20、,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子玉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子玉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子玉收余兵去。五月丁未,献楚俘于周,驷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秬鬯一卣,圭瓒,虎贲三百人。晋侯三辞,然后稽首受之。六月,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注】间执:堵
21、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B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C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D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一词就是这个意思。B戊辰,文中为干支纪日。干支,即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在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还可以纪月纪时。C伯,此处与文
22、中“晋侯”的“侯”,均指爵位,体现诸侯封建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感念旧恩。楚国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因为两国都曾有恩于他,对此感到左右为难,可见他不是忘恩负义之人。B晋文公信守诺言。文公曾答应楚国,交战时晋退避三舍避让楚国。这次楚国攻打晋国,他坚守约定,没有迎战,先选择了后退。C晋文公谦恭有礼。晋文公取胜后,没有将所获完全据为己有,而是敬奉天子。面对天子的封赏,他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D晋文公善纳贤言。城
23、濮之战,先轸曾劝晋文公:作战取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毋失信。文公十分欣赏他,并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4分)译文: (2)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4分)译文:14城濮之战,晋文侯获胜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3分)答:参考译文:五年(前632)的春季,晋文公想讨伐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三月,楚包围宋国,宋又向晋国求援。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文公有恩,文公便不想攻打楚国;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又曾经对晋国有恩:文公为此左右为难。先轸劝说:“
24、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肯定会)为曹、卫着急,这种情况(下)楚国应该会放弃宋国。”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宋国)回去了。楚国大将子玉说:“成王对晋国太好了,今天文公知道楚国为曹国、卫国的事着急却(还要)故意攻打它们,这是轻视君王。”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尝尽了艰难险阻,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然)请兵说:“(我)不敢(奢望)一定(能)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王很生气,只给他很少的军队。于是子玉让宛春告诉晋国:“请求恢复卫侯地位,保存曹国,我也放弃宋国。”狐偃说:“子玉无礼了,
25、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说:“安定人心叫作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等作战后(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谋划。”晋侯就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并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曹、卫两国派使者通知与楚国断交。楚将子玉很生气,攻打晋军,晋军后退,军官问道:“为什么退兵?”文公说:“过去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可以违约吗?”楚军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四月戊辰日,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驻扎在城濮。己巳日,他们与楚军交战,楚军失败,子
26、玉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五月丁未日,晋文公把楚国俘虏奉献给周王,共有一百辆披甲的驷马车、一千多名步兵。天子让王子虎宣布晋侯为霸主,赏赐给晋侯黄金装饰的大车,一副红色弓,百支红色箭,十副黑色弓,千支黑色箭,一卣(yu,有)香酒,还有玉勺和三百名勇士。晋侯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六月,晋文公论功行赏,狐偃属头功。有人说:“城濮的战争,是先轸的计谋。”文公说:“城濮的战争,狐偃劝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轸说:打仗以战胜为重。我听了先轸的话取胜了。然而这只是有利于一时的说法,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怎么能使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代的功业呢?因此,应该让狐偃得首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
27、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河湟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借箸,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旋见”句,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遗弓剑,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箸”一词借用张良的典故来替代“筹划”,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B颔联借用晁错的故事,
28、其目的在说明元载的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前四句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着议论。C颈联写出当地百姓身着异服而心为汉臣。其中“虽”和“尽”两字用得极好,突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笔势劲健。D尾联作者认为虽未收复河湟,但是凉州动人的歌舞乐曲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16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3)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
29、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_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
30、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_,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_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答:20下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古籍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虽然古籍保护措施和环境日益完善,但是由于古籍年代久远,_,古籍变得越
31、来越稀少和脆弱。有鉴于此,古籍数字化日益凸显其价值。古籍数字化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_。保护古籍的目的是使得后人可以充分继承、发展优秀文化遗产。古籍数字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古籍数字化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照古籍的原貌原样进行扫描或者复印;第二步是将扫描好或复印好的古籍转换成文本形式,建立古籍数据库,实现古籍内容的快速检索,_;第三步是对古籍数据库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标引和关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古籍数据共建共享,实现古籍资源的优化配置。古籍数字化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古籍数字化服务,()。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32、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目的是促进传统文化阅读,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密切联系读者需求,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B目的是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促进传统文化阅读,密切联系读者需求,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C目的是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传统文化阅读,密切联系读者需求D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密切联系读者需求,促进传统文化阅读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 _ _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3、(60分)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而精神之成长犹如身体一样,需要“钙”的补充。这就是大学所谓的“富润屋,德润身”。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幻想是
34、人的天性,文学中的超现实想象,便挥洒着这种天性。不过并非一切幻想,皆具文学价值。什么样的幻想有此资格,耐人思索。我们读那些奇思异想的作品,往往产生错觉。仿佛作者落笔之顷,只顾把自己源源涌现的念头倾泻纸上。从不费心考虑读者,实则不然。就本质而言,写作源于交流的冲动。“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周作人结缘豆)。有时候,当你敲开那天马行空的外壳,深入进去,甚至会意外发现,作品注重读者体验,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庄子逍遥游开篇,讲过一则著名的大鹏故事,恰可举以为证。文章里的大鹏,一飞冲天,上到九万里的高空,横跨大陆,从北海直奔南海,威风是威风极了,潇洒也诚然潇洒
35、。可是庄子对它毫无称颂之意。因为大鹏倘没有风在下面托着,即寸步难行。它仍有所依赖,故而并不自由。众所周知,自由准确地说,精神自由乃是逍遥游的主题。越是把大鹏写得威风潇洒,越衬托出自由的难能可贵。连它都算不上自由,自郐以下,更无足论。问题在于,大鹏无从亲见,如何使读者接受这种恢宏的想象?在文学的世界,大鹏是怎样飞起来的?逍遥游用了两种办法:随处插入一些生活化的比方,辅助我们领会。譬如为说明风不够大,便无法托起大鹏。庄子取生活事例类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即便你不懂得,大鹏是多么依赖着风,也该懂得,船是多么依赖着水。由此及彼,不难体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然而,先秦
36、时交通不发达,没见识过江河湖海的大有人在。庄子担心内陆人士还不明白,又设想一个场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凹洞里,水浮得起一棵小草,却浮不起那只杯子。这和浅水浮不起大舟同理。替解说造出另一层解说。层层嵌套,谓之苦口婆心,谁曰不宜?又如为说明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全因见识有限,文章也打了个比喻:“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用出行越久、干粮准备越多这件小事,论证见识与境界的适配问题,同样是生活化的思维。而最精彩的类比,莫过于这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想象
37、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瞰地面,会看到什么。凭当时的科技水平,自然无人飞上天,拥有过类似的视野。庄子灵机一动。逆向思考:我们都曾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那么,以从下往上看的感受,推测从上往下看的感受,不就行了?天上想来也有各式各样的建筑、街道、人物,只是离得太远,世人望去,但见一片苍茫,无边铺展。以此推想,自九万里高空俯视,地上的千门万户、山川城池,也将混融一气,不复分辨了罢。庄子想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这里,正是日常生活经验,方催生出此种想象。读者常觉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前一点无可置疑,后一点却不尽然。清人宣颖评此篇:“文后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乍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
38、也。”(南华经解)卷一但是细细参究,文章何以不一线直下,而每于中途岔开一笔谈及其他?“文后生文,喻中夹喻”,是跟读者捉迷藏么?答案非但不是,而且相反,是为了协助理解。大鹏故事的叙述,原本连贯流畅,只不过反复被生活化的比方打断。我们试把这些比方看作注释,括入括号,剩下的部分,便怡然理顺。执此法以阅庄子,许多行文脉络上的难点,均可迎刃而解。其效力又不限于逍遥游一篇了。(摘编自成玮读庄子一法)材料二:哲学讨论的超验对象,不能拿逻辑范畴来思考,因而“说”与“不说”“怎么说”成了巨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意在言外的“寓言”。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都是中国化的,将天和人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认识论是体悟
39、式、直觉式的。适应这种思维方式最有效而又形象化的方式就是寓言。因此,与庄子的表达方式一致,阅读庄子时也不需要直接讨论宇宙观、人生观和认识论、实践论等概念,而是以形象化的方式直接讨论庄子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换句话说,寓言是庄子哲学的言说策略,把寓言当成寓言读则是我们的阅读策略。寓言的产生也是言意不可调和的结果,同时又把言意矛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庄子反对辩论,可又善于辩论;庄子反对言说,可又是语言大师。庄子在怀疑而不能放弃的基础上选择的“狂言”(“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这种话语形式。体现其一边立言,一边破言的态度。庄子作为哲学的言意矛盾尤其突出,而思想(危言)与思想的表现(寓言)有如盐溶于水,深
40、刻与生动完美结合。(摘编自芦淳、欧阳田文哲融合逍遥游的阅读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学中的超现实想象,迎合人的幻想天性,但不是一切幻想都有文学价值。B庄子为了帮助读者领会自己的文笔,用厚水负大舟进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C读者常认为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这个观点,清人宣颖不认同。D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将人与天联系起来,这一点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一致的。【解析】“这个观点,清人宣颖不认同”错误,从材料第七段引用清人宣颖的话,是说他也认为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A逍遥游中插入了生活化的比方,可见庄子很
41、重视读者的体验。B庄子以大鹏尚且算不上自由为例,论证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C把比方看作注释,是阅读的不二法门。其效力不限于逍遥游。D庄子在文章中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这使言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解析】B. “论证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错误,过于绝对,材料“连它都算不上自由,自郐以下,更无足论”,大鹏的例子不是唯一示例,因而不能证明“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C. “其效力不限于逍遥游”错误,材料“其效力又不限于逍遥游一篇了”,可能是几篇,但并不能说明可以适用于所有文本;“不二法门”错误,曲解文意,材料“我们试把这些比方看作注释,执此法以阅庄子,许多行文脉络上的难点,均可迎刃而解”,是说用此法可
42、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但并未说其是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D. “这使言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因果颠倒,材料“寓言的产生也是言意不可调和的结果,同时又把言意矛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言意产生不可调和”是因,“寓言的产生”是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D)A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B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庄子人间世)C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D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43、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解析】根据“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意在言外的寓言”“寓言是庄子哲学的言说策略,把寓言当成寓言读则是我们的阅读策略”可知,材料二是说庄子借寓言说理。前三项都是寓言,都是借寓言说理。D.运用比喻说理,属于生活化的比方,不是借寓言说理。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答:首先指出奇思异想的作品,作者并非不考虑读者,并引用周作人的话佐证。进而用逍遥游中大鹏故事为例证,揭示庄子运用生活化比方和类比两种方法使读者接受恢宏的想象。最后总结出读庄子的方法。5有人认为庄子是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也有人称庄子是“半个哲学家”。请结
44、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答: 庄子既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1)文学家:庄子中充斥具有文学价值的幻想,超越现实的想象。庄子注重读者阅读体验,通过生活化的比方和类比,将奇思异想的道理说明白。(2)哲学家:没有直接讨论宇宙观、人生观和认识论、实践论等概念,而是采用寓言的形式以形象化的方式直接讨论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2 500多岁的孔子
45、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媒,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旗,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
46、”为舟,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灯,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