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共30份调查问卷,期中有效问卷26份。中学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8%的受调查者有着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男生的逆反心理比女生的更为突出。有90%的学生不喜欢按照被人数的去做,70%的同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不合理,应该废除,35%的同学欣赏与老师对着干同学,85%的同学喜欢与众不同,90%的同学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的情况令人开心,只有10%的同学讨厌班干部。就总成绩而言,初三学生明显逆反心理较强,初二学生较弱。,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和教师
2、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轻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会让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学校有效开展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超前和父母与教师教育方法滞后产生矛盾中学生正处在生理迅速发育的青春期。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身体机能和性机能的不断成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总之,身心的发展使得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羁绊,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给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但是大多数父母和
3、教师的教育方法却明显滞后。一些父母仍然延用着原有的教养方法,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的一切,不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盘包办而不是协助孩子一起成长。一些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以权威的形象出现,不允许学生有丝毫不同意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父母和教师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此时他们更关注的是心理需求的满足,诸如尊重、理解等。但是,一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层面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上最好的学校,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很多时候结果却是:
4、父母不断抱怨孩子不听话,而孩子则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按照成绩高低分类,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不突出学生的心理需要。于是有些学生就通过逆反的方式,“报复”教师对他们的忽视,以期引起教师的关注。2. 父母和教师控制的减弱和朋辈影响的增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父母和教师影响减弱而朋辈的影响增强。一方面,父母和教师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不再那么高大,他们不再像幼儿和儿童时期那样崇拜父母和教师,对他们言听计从,而是开始逐渐摆脱父母和教师评价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开始重视同辈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以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例,不少中学生
5、抽烟喝酒,穿奇装异服,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希望在同伴团体中立足,因此盲目从众。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思考1. 要正确认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家长和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认识,要认识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相反,如果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家长和教师百依百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反倒有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逆反心理有其积极意义。2. 要认真倾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和教师由于角色使然,总喜欢表现出一种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对中学生进行空洞说教,对他们的行为作各种价值判断,干扰、转移他们的话题,没有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急于下结论,长此以往,家长和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出现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放下自己权威的形象,平等地与中学生沟通,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倾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具体说来,就是不但要听懂孩子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同时还要听出他们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