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第一章 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2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
2、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 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3) 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
3、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3土地的特性(填空) 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 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 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简答)5、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主要
4、二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四者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6、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填空)土地资源伦理观,土地资源系统理论,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土地资源辩证理论,土地资源产权理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1) 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2) 社会经济要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v 社会、
5、技术、经济有哪些要素: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因素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影响土地资源经济属性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影响土地资源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2、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填空)气候要素是地带性因素 光照和热量
6、的三大指标:光照强度、长度、时间3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填空)4 、填空)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春小麦(春小麦适宜在无霜期为120天150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400的冀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种植 )。 5、 10、 15。(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l 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
7、。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同。v 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0农耕期。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耐寒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喜凉作物(柑橘、油茶等)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喜温作物(米、棉花等)5 、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填空)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旱作农业区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
8、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6、土地地貌指标: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填空)7、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填空)7 、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 (简答)(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植被是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污染。2、防风固沙,改良土壤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与风沙流结
9、构,林网内的沙尘减少80,大气混浊度降低35。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肥力特征。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截留大气降水,减缓水滴的下降速度,减轻降水对地表的激溅侵蚀,减少地面径流。同时,植被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对地表的保护,加强了土粒之间的固结程度,使地面径流流速降低,土壤人渗增加,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2.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9.森林土(发育完善):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填空) 耕作土(比较完整):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坡地
10、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填空)10.(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11.生物多样性:狭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广义的还包括景观多样性。12.(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3.(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
11、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14.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5.土壤要素特征A、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B、土壤的综合性状综合(a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分 b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c土壤的适宜性)C、我国土壤的分布16.土地报酬递减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
12、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土地分类、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
13、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2 、土地类型演替的分类:根据演替原因分为: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根据演替性质分为:时间演替、空间演替;根据演替过程分为: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根据演替方向分为:正向演替、逆向演替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辨析题(1)基本概念(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
14、分类 (4)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5)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4.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2)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耕地、林地、牧草地等(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 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4.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
15、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3、 国外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英国:土地系统,土地面,土地素4 、我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及依据: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
16、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土地相: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属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5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1)我国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2)我国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
17、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设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公共仓储用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3)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概念)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18、等。2(填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2.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简答)(1)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2)为土地评价服务;(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4)土地科学研究服务;(5)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3.(掌握、考试)土地资
19、源调查方法(1)准备工作: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和进度(2)室内预判 (3)外业调绘(4)内业转绘(5)面积量算(6)成果汇编(7) 编写报告4.(记住)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考的少):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2(土地资源评价)土地
20、评价的基本特征(填空):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3土地评价的特点(简答):(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5)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填空):多样性原理、可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归类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
21、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5.土地资源评价阶段:1)阶段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2)土地用途的要求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4)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5)比配6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7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或者根据土地的属性进行土地生产潜
22、力的计算。6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1) 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潜力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
23、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2) 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8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为纲(土地适宜性纲)、类、等、型(土地限制型)4级。7土地潜力研究方法:1实验法 2 典型调查分析 3机制法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
24、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退计算。PaPfTWS= PTWS= PWS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填空)机制法: 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Pt=Pff(t)Pt光温潜力Pf光合潜力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光温水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减的结果。主要是根据一个地区气候过程中的水热配匹来确定其水分有效系数(W)。9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
25、,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比配的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10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1) 毛利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不大的土地利用项目。(2) 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较大的土地利用土地经济适
26、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 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 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1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比较(辨析),即回答前面总结的它们各自的概念。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27、的背景、意义(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8、提供科学依据。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简称AEZ):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概念填空)农业生态区法的计算第一步: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第二步: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4农业生态区法的研究步骤:(简答)(1) 土地资源调查:气候资
29、源、土壤资源、土地数量、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等。(2) 划分农业生态区: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3) 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4) 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5) 确定投入水平(6) 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特征 :
30、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三、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AEZ法)(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 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5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
31、求:(填空简答)(1)扩大耕地面积;(2)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3)增加粮食进口量6耕地保护的内容:(填空)简答(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2)耕地地力的保护(3)耕地环境的保护(大气、水、土壤)7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简答)(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2)完善耕地使用制度;(3)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4)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8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
3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8保护耕地的措施:(简答)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用地,引导村镇居民集中居住,退宅还田进行土地整理、整治,提高土地生产率积极治理“三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9、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33、(粮食安全论述)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的概念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土地利用阶段 特 征1)原始型 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受制于土地2)自给型 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受制于人地3)商品型 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征服”土地4)可持续 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人地协调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
34、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填空题)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 6
35、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概念: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7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持续土地利用的原则,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8比较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
36、,根据国土宏观战略规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与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农、林、渔、牧、工等)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土地利用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内部设计也称详细规划,它是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和工程设计5.(掌握概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
37、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1 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2.(记概念)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2 土地退化(论述)3.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
38、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原因: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功能的衰减、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4.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
39、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山坡修建梯田;2)生物措施,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3)耕作措施,少耕免耕。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 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森林可以一方面通过林冠减少雨滴对地面的溅击,另一方面通过林下植被败叶的截留、吸收作用以增加降水的就地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量,同时也涵蓄更多的水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总面积389.2万km2,长江中上
40、游防护林工程,共造林742万hm2,其中防护林390万hm2;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重点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在东南半壁16个省开展的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 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5.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
41、;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 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6.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
42、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原因:不合理灌溉与水库、渠道、稻田渗漏地下水位提高,含盐的地下水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或者灌溉水本身含盐量高,水分被蒸发后,留下盐分,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防治措施:1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2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3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4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5淡化地下水,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6、土地污染防治1)土地污染的原因“工业三废”的排放,大量化肥和农药
43、的施用,塑料地膜使用(“白色革命”)。2)土地污染的防治 措施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其防治措施: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四是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7 基本农田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
44、简答)(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2)减轻人地矛盾;人均耕地,世界0.25,我国0.12,临界0.05,低于临界666个区县。2020年人口达15亿(4)减少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非农建设占用)占用。(3)防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盐碱化等8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以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土地整理的意义(1)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2)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3)土地整理
45、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需求大;退耕量大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质量,增加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道路、水利、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的任务(1)在农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2)在城镇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率恢复土地的景观功能土地整理的内容(可能考)农地整理(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3)农地
46、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城镇用地整理(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12.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 、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 、遗弃的土地 、荒芜工程地 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第九章:中国与世界土地资源状况1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简答)(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6)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