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虎虎 珀珀 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欣赏课月光下的凤尾竹:欣赏课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 改编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 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向我们展示了 一幅优美的的傣族风情画卷,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纯 洁真挚的感情。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乐器的特色,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 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 第
2、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6+6+5+6),旋律流畅,一气呵成,节 奏较为紧凑。 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4+4+6),节奏较为舒展。 教学课型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葫芦丝的音色特点,感受 乐曲情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情绪和乐器音色特点的感受。 2、能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跟着音乐舞蹈。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感受葫芦丝音色特点及情绪,能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用动作分辨主题旋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课件、葫芦丝、钢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跳一段傣族舞并提问: 1、老师带给
3、大家的这段舞蹈是什么少数民族的? 2、 你对傣族都有哪些了解? 出示课题: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傣族,欣赏一首具有 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设计意图:通过舞蹈让学生对傣族有了初步的了解设计意图:通过舞蹈让学生对傣族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初听乐曲: 1、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你对葫芦丝都有哪些了解? 3、师总结(出示课件:葫芦丝) 葫芦丝是傣族、彝族的吹奏乐器,因用葫芦做音箱而得名。它的 音色柔和、优美。接下来我们就来感受葫芦丝柔和、优美的音色。请 大家仔细聆听旋律,想一想它的情绪和节拍是怎样的? (二)第二遍聆听乐曲 1、请同学们再次聆
4、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和节拍。 2、教师带领学生用简单的傣族手形动作感受乐曲的节拍。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傣族手形动作,感受乐曲的节拍。为分辨乐曲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傣族手形动作,感受乐曲的节拍。为分辨乐曲 打下基础。 打下基础。 (三)第三遍聆听乐曲 1、利用不同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辨认乐曲由两个主题组成。 2、带领学生一起舞蹈,感受两个主题不同的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用不同的手形动作加入旋律中, 为分辨乐曲打下基设计意图: 通过用不同的手形动作加入旋律中, 为分辨乐曲打下基 础。 础。 (四)分段聆听(聆听第一主题乐曲) 1、学生边听乐曲,边看曲谱。教师用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乐曲 中第一乐句和第二
5、乐句完全相同。 2、 跟琴用 “啦” 来哼唱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 感受它们的相同。 3、利用舞蹈动作让学生找动作中的细节,发现乐曲中的第三乐 句和第四乐句的开头相同,结尾不同引出同头换尾。 4、学生跟琴哼唱第三、第四乐句感受同头换尾。 (五)聆听第二主题乐曲 1、请学生看曲谱指出“连音线” ,说出连音线的演唱方法声 音要连贯、流畅。用手指边画连音线边用“啦”哼唱旋律。感受第二 主题乐曲的情绪。 2、用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第二主题乐曲舒展的情绪。并且在动 作中感受到第三乐句和第一主题中的乐句有些相同。 3 3、师总结:这首乐曲的特点即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还有重 复变换的。 (六)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6、: (出示课件:傣族风情图片) 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乐曲,边听边舞蹈。重温乐曲中的相同、不 同和重复变换。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过的动作表现乐曲,感受它的相同、不同和重设计意图:利用学习过的动作表现乐曲,感受它的相同、不同和重 复。 复。 三、拓展: 欣赏合唱版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合唱与器乐独奏带来的不同 音响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让学生充分感受葫芦丝更具傣族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让学生充分感受葫芦丝更具傣族的音乐风格。 四、课堂小结: 皎洁的月夜,月光如水般静静地洒在一片片凤尾竹上。竹影在 风中摇曳,月光柔柔,丝竹声声。多么美的画面呀!希望同学们有机 会能亲自走进傣族山寨,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伴着这优 美的音乐结束今天这节课吧。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 优美 中速 舒展 课后反思: 本课以舞蹈导入,让学生对傣族的舞蹈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 简到难,层层深入,把舞蹈动作贯穿到每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动作 感知乐曲的情绪、节拍、曲式。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和视觉能 力,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连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