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战备战 2019 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分项汇编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分项汇编 第第 1 期期 专题专题 1:论述类:论述类阅读阅读 一一、 【2019 届河北邯郸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严重地冲击了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 更加深了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生活的流变系数,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在物理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在血缘的身份确证、地缘的时空限制和业缘的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制约下, 进行着有限的交往。然而,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交往主体以符号化的形式
2、开展 着全新的网际交往。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构成了虚拟主体的符号化表达,使得虚拟环境中的交往主 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生理、地域和身份的束缚,增强了交往的自主性,丰富了交往的形式。但是,新型交 互模式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与自 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相伴而生,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现代人的技术体验和空间体验形式,但也 滋生着现代生存的深层焦虑。虚拟主体是一个符号,进行着自觉选择下的行为体验。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 虚拟世界的不同境遇和生活规范将造成“本我”与虚拟主体“网我”的分离甚至对立。自我生存方式的分 裂,带来的不仅是自我认同的危机
3、,更遮蔽了“本我”的真实性,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巨大的革命力,在为人类创造超越现实、实现自我、追求解放的条件和手段的同时,也逐渐深化 成为一种框架,使人类反被置于技术的框架之中,正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 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技术的无节制扩张, 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形成了巨大的科技漩涡,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事实上,原始 的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但现代技术的崛起,魔幻般地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导 致人与自然、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这种片面性的急剧扩张所形成的科技漩涡,无
4、情地将人类 抛入一个机械力高度发达,但生存危机丛生的世界之中,技术逻辑约定着人的生存逻辑,从而使人文价值 和人的生命意义走向了失落。 在网络信息空间里,人们在面临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多元价值交相激荡、多元信仰交相碰撞的文化样 态的同时,还受制于技术理性的支配,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假设技术理性被不断泛化 成主导其他更改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被认定为这个时代人的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 式,那么,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便彻底地失去了价值根基。这样,科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 制约了人文文化。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人文理性和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5、 这一系列矛盾加剧了科技文化与人文诉求的断裂,彰显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褪去了人文价值更改的关怀, 这种人文失落必然滋生着文化的嬗变。 (摘编自王丽鸽、李炳毅试论网络社会下人的虚拟生存与全面发展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与高新技术冲击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加深人类现代生活的风 险程度有关。 B与物理空间不同,在虚拟空间里的网际交往中,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 复存在。 C原始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而现代技术在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产生了负 面作用。 D人在网络信息空间里,除了面临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等文
6、化样态,也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人的全 面发展受到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空间扩大、科技涡和文化嬗变三个结果阐述网络时代人的发展的困境。 B文章除了阐述网络社会带来的现实症结外,也提到了其带来的好处,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言论,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 D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虚拟空间对人生存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导致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滋生现代生存 的深层焦虑。 B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
7、“本我”更真实,两者可能产生分 离甚至对立。 C现代技术的巨大张力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走向 了失落。 D技术理性如果成为主导其他理性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会制约人文文化的发展,甚至会使人类失 去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怀。 【答案】1B2A3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B 项,夸大其词,“人们的血缘的身份、 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错,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但不意味着人 们的血缘
8、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故答案为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A 项,“空间扩大”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其导致的结果是人格裂变。故答案为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 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9、强加因果关系,“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 弱”与“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B 项,“人在网 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于文无据。C 项,“自觉主动地按 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错,人在技术张力下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故答案为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 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
10、的状语、定语、 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 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 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 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 【2019 届河南天一大联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
11、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 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 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 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 ,影响甚广。艺术家 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
12、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 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 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 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 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 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 匪夷所思的情
13、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 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 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 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 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 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写作时不 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
14、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 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 “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 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 乏史诗的胸怀。 B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
15、掘历史中蕴含 的精神价值。 C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 代价值的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 阐述。 B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C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D义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
16、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 因比受到大众喜爱。 B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 精神。 C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 文化精神。 D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答案】1A2B3D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17、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 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 胸怀”说法绝对。根据文本内容“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 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 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分析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故选 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 一般范围比较大
18、,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 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 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 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 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19、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 “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 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 有所了解”分析可知,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 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 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
20、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更需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 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分析可知, 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 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故选 D。 三、 【2019 届湖北七市(州)教研协作体高三 3 月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 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
21、家行政观念: 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 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 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 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 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 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 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
22、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 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 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 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 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 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 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
23、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 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 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 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 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 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24、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 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 五年 ) 。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 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 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 ,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 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 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
25、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 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 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 入了“先给予
26、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 历史。 B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 方法。 C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 观点的。 D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 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
27、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 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 “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C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 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D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 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1D2C3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8、。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 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不合事实,说法绝对化。原文说“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 旁门”只是假设,不是事实,故选 D。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 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 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引用黄仁宇的话不 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
29、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 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故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选项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否则”太绝对。原文“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 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
30、但人类思 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 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C 项,“主要是因为性恶论的理论缺陷”错,其消弭于无形并非因为有 “理论缺陷”,而“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也不是其理论缺陷;D 项,“否定了儒 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错,属无中生有。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 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 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
31、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 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 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四、 【2019 届江西赣州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 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 响的逻辑学 。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
32、的理性探寻和辨 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 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 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 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 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
33、遭 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 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 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 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 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得 那么绝对,一“悲”到底。 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 对精神”
34、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 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统悲剧思 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 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 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 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 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 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
35、话为主,语 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 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 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 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毛诗序 )歌、舞、白不曾分离, 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
36、本质构成等问题,强 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 B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C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 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 D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 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 是“天人合一” B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
37、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 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C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 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 D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 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 B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 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 C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
38、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 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 D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 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答案】1D2C3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 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以偏概全,原文是“西厢记以反道德始,
39、以归依道德终”。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 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分别从审美追求” 不当,原文是“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所以应是“分别 从认识基础”。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
40、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中国 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错误,原文是“不 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不能说“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C 项,原文是“西方悲剧 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
41、尽焦 虑”,所以说“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 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是错误的,西方悲剧是体现社会现实的;D 项,强加因果。原文是 “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 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 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
42、,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 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 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 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 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 (如“它”“其”等) ,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 (如 “都”“所有”“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 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看
43、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 等。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 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 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 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
44、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 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 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 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 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五、 【2019 届河北石家庄一中高三 3 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 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
45、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 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 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 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 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 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46、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 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 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 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 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 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 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
47、、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 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 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 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 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 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 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
48、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 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 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 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 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
49、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C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 【答案】1D2C3D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