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拜年教材分析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拜年以音乐审美为中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老师自身的角色,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一、更新观念说教材1、教材分析:歌曲小拜年是根据湖南花鼓戏音乐改编的一首徵调式歌曲。旋律热烈、欢快,描绘了人们耍狮子、舞龙灯、庆新年的欢乐场面,歌曲中采用了模拟锣鼓声“咚咚锵”的衬词,增强了欢乐的气氛。2、教学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
2、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所以立足新理念,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小拜年,感受湖南花鼓戏的风韵,并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过年热闹的喜悦之情。(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的感悟与体验音乐,并且积极的创造与表现音乐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过年的热闹情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程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感知和表现湖南“闹新年”的习俗。4、教具准备: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兴趣性,我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钢琴、春联、灯笼
3、、锣、鼓、镲、窗花、气球、烟花等教学用具来烘托过年的气氛。二、转换角色说教法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利用课件把锣、鼓、镲三种乐器制成动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布置教室,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得形式,技能的领悟。让他们通过唱唱、跳跳、玩玩、笑笑,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三、改变方式说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做简单提示,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敲击打击乐器、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新歌等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表达“闹新年”的快乐,让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
4、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四、整体优化说程序(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听一听、动一动教室里贴对联,挂灯笼。聆听着贺新年的音乐,学生跟着我有秩序的舞动着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2、谈话交流音乐停止:我问:小朋友你们看今天的教室跟平常有什么不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都能快速回答教室里有灯笼和对联。他们都能联想到-过年。我接着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会兴奋的回答:过年很热闹,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还有好多好吃的东西。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新年的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了解风俗、引导模仿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件,把锣、鼓、镲三种乐器做成动画,并配
5、上声音,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与好朋友自由组合、主动参与,充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由发挥的能力。(三)、感受旋律、教授新歌画面出示小鼓的声音:小朋友们敲得真好听,我们给你们拜年啦。屏幕上出现小拜年的歌谱,音乐响起。音乐停止后,我继续引导:小朋友们这首歌好听吗?我用提问式让学生总结出歌词大意并跟着我按节奏朗读歌词,而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教,播放音乐让他们跟着音乐自由的唱,并互相讨论,互相教,真正的实现学生的自主。接着学生跟着我的琴把唱不好的乐句重点练一练,并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看画面,聆听朗诵歌词,加强对歌词的记忆,利用“张
6、口默唱”的形式,使学生在进一步熟悉歌曲的同时,注意聆听歌曲的音乐表现。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自我表现的精神,我采用了个人比赛唱、男女比赛唱等演唱形式,并引导学生唱到“咚咚呛”一乐句中加上打击乐伴奏,有如锦上添花,增强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致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再现歌曲形象。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布置教室,烘托过年气氛,教室里再次响起小拜年的旋律,学生有的用橡皮泥捏饺子、贴窗花;有的敲锣打鼓;烟花放起来,气球飞起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
7、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实现课我合一,这样的气氛还愁表现不好过年的欢乐场面吗?(五)、拓展延伸、资源共享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所以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推荐欣赏收集图片、文字资料或有关过年的歌曲,了解多元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希望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