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6595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目录一、 云南、吉林、黑龙江、安徽四省2023高考适应性测试二、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4月阶段性联考三、202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四、石家庄市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五、温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六、昆明市2023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七、合肥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一、云南、吉林、黑龙江、安徽四省2023高考适应性测试(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

2、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

3、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

4、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

5、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

6、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

7、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

8、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9、)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

10、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C.

11、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5.好的科普文章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二、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4月阶段性联考(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

12、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栃,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

13、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为了便于祝融号

14、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

15、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

16、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

17、“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字;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起的,是利用天问一

18、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影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IAU的正式批准,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两条命名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火星“战神”的名字含义想到了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决定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名称进行命名。第二条主线

19、,则是在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进行选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之后的凝结,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在对火星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和文化对地名慢慢打磨的过程消失了,但我们在地名中所寄托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消失。在这自主命名的22个地名中,我们融入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四方上下的空间,展现着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中国国家地理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2022年9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

20、地形。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3分)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D.文家市方

21、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4分)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结合段具体分析。(4分)三、20

22、2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

23、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

24、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需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

25、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史对的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

26、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视为合格

27、。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

28、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摘

29、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C.“心腹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有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出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2.根据材料中对种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

30、藏环境D.打破种子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3.根据材料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冷藏后白楸种子的细胞内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D.实验中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

31、讲述顺序,并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5.本文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四、石家庄市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又称为“生态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有些传统建筑材料中会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相关污染物,这些物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同时,这些物质很容易散发出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

32、的发展要求。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生态建材除了具有屏蔽有害辐射物质的功能,还有保温性好、节能效果显著等特征,还能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和控制。为了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化施工,技术人员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类型,将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科学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以提高墙体结构设计水平、围护结构设计水平、防水结构设计水平、门窗结构设计水平以及保温结构设计水平。在建筑工程的墙体施工期间,经常用到混凝土结构。但是普通混凝土材料无法达到建筑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不断涌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常规混凝土与新型混凝土性能对比材料类型导热系数(Wmk)材料密度(kgm)孔径(

33、mm)普通混凝土1.64-1.752000-2700加气混凝土0.12-0.24400-9000.2-0.9泡沫混凝土0.09-0.35400-17000.6-2.1侯阿畏凝土0.07-0.41400-16000.7-2.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加气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原料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硅砂,另一种是粉煤灰,通过将它们与石灰、石膏、水泥等材料进行充分混合,并置于高温环境下进行蒸压养护处理即可成型。根据相关资料,加气混凝土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较强的抗裂性和抗渗透性,可以提升建筑承重性能以及保温、隔热性能,因此加气混凝土砌块不止可以作为建

34、筑材料,还作为一种常用的维护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工程中。除此之外,由于该材料自身密度较小,还可以起到节约原材料使用量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环节的能量消耗、减少污染创造良好的条件。(2)泡沫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在具体的制作中,主要用到了专用发泡剂,并采用机械化控制方式,对发泡剂进行处理,使其与水泥浆能够充分混合,然后,借助泵送系统,进行现场浇筑施工或模具成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养护,最后形成。泡沫混凝土用到的专用发泡剂含有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具有封闭性,因此泡沫混凝土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耐火性强等特征。但是,泡沫混凝土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抗裂性低、吸水性弱、强度不足等,因此,

35、在日常应用中,技术人员要从发泡剂、工艺流程等环节出发,对泡沫混凝土性能进行不断改进。(3)模网混凝土。模网混凝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住宅建筑工程中。模同混凝土在具体应用时,需要借助蛇皮同孔,在搭建好的三维空间网架的基础上,现场组装,用混凝土浇筑。 (摘编自张海昆、李杨红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对比及应用)材料二: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类似变色龙的建筑材料,它可根据外部温度改变其颜色,吸收或释放热量。在炎热的天气里,这种材料可释放出高达92%的红外线热量,帮助冷却建筑物内部;在较冷的天气里,这种材料只发射7%的红外线,有助于建筑物保温。据估计,建筑物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

36、0%,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0%。大约一半的能源足迹归因于室内空间的供暖和制冷。此前已开发出辐射冷却材料,通过增强发射红外线的能力来帮助建筑物降温,还有防止在寒冷气候下发射红外线的保温材料。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可燃的“电致变色”建筑材料,它包含一个可呈现两种构象的“层”:保持大部分红外线煞的固态钢,或发射红外线的水溶液。在任何选定的触发温度下,该设备都可使用少量电力,通过将铜沉积到薄膜中或剥离铜来诱导状态之间的化学变化。该设备在金属和液体状态之间快速且可逆的切换。研究表明,即使在1800个周期后,其在两种构象之间切换的能力仍能保持。研究报告称,在一栋普通的商业建筑中,用于引起材料电致变色的

37、电力不到建筑总用电量的0.2%,但可节省建筑每年供暖和制冷消耗能源的8.4%。通常的智能建筑,是利用计算机或通信技术为住户提供管理和服务,还没有“智能”应用在建材结构上的报道。本次研究通过一种可切换的新材料为建筑物降温或升温,虽然这种材料还需要后续一些其他数据来佐证它的实用性及安全性,但它是智能建材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摘编自2023年1月28日科技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生态建材不仅更绿色环保,还具备传统建材不具备的特性。B.泡沫混凝土的制作技术还不成熟,现在还不能投入使用,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改进。C.建筑材料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来

38、改变其外部温度和颜色,是对变色龙的仿生利用。D.能为建筑物降温或升温的新材料,虽不具备实用性及安全性,但仍是有益的突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态建材是充分利用了清洁生产技术而制造得无毒无害且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建筑材料,包括加气混凝土等。B.三种新型混凝土中,模网混凝土在应用方式上与其他两种完全不同,加气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范围更广。C.室内温度的控制与调节是影响建筑物能耗的重要方面,许多科学家都在尝试通过研制新材料来解决这一难题。D.利用计算机或通信技术为住户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建筑,如果加入新型智能化建材,其智能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3.以下选项中,不符合

39、现代环保理念且不属于新科技建筑材料的一项是(3分)A.储量丰富,可大量开采,具有保温、隔热、吸声、防震等优良性能,且被大量用于房屋建筑的石棉。B.以平板玻璃或瓶罐碎块为原料,加入发泡剂粉碎混匀,再经高温熔化发泡、退火,制成的无机玻璃。C.用含有防水蜡质细胞膜质的小麦秸秆,利用其含硅量较高、腐烂速度慢等特点而制成的秸秆砖。D.加入陶粒、膨胀珍珠岩等原料制作的,隔水性好、强度高、重量轻、耐热耐火的轻骨混凝土砌块。4.与普通混凝土材料相比,新型混凝土材料在绿色环保方面表现更有优势,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5.与生态建材通过自身物理特性实现节能降耗不同,“电致变色”智能建材是如何实现

40、节能降耗的?请简要概括。(4分)五、温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

41、“祛慰”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

42、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摘编自王

43、球作为祛魅的“祛味”)材料二: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唤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葳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苾苾芬芬等。先秦时

44、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戴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嗅觉在

45、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餐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B.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

46、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C.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D.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鬯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B.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C.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膻恶臭”。D.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3

47、.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A.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B.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D.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4.我们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如何让生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气味的成语,有“兰桂齐芳”“桂馥兰香”“万世流

48、芳”等,也有“遗臭万年”“附膻逐臭”“臭名昭著”等。为什么这些成语会流传千年而不绝?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六、昆明市2023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他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地分作三大部:屋顶部分,柱梁部分 台基部分。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繁难地,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