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6904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5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AI艺术是指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生成的艺术作品。它的范围很广,包括AI自主生成的作品和人机合作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涵盖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等领域。这种新兴、新型的数字艺术在发展中常遭遇一个挑战:如何从其生成的巨量作品中挑选出相对而言最有趣味的作品,并将其引向普通社会大众。对于几乎所有AI艺术家来说,策展成为他们应对这一挑战的关

2、键一招。AI艺术家时常陷入两难选择:作为艺术家的他总是不自觉地遵从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作品,而作为策展人的他又总要考虑尽可能向观众展示AI艺术的全貌。究竟应该如何协调这种两难关系?作为一个策展人,他的理想是把他的AI模型放在现场,让它持续地生成图像,并训练这台AI模型自己做出选择;一旦AI模型从中做出了选择,它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一来,这台AI模型本身就是艺术作品,而其中选出的那些图像不过是它所创造的一些稍纵即逝的视觉印象。不过,现在的策展还不允许一个艺术家如此超然,因为就目前的AI模型来看,如果只将它放在展览现场,那么观众所面对的大多是噪声,而且在此情况下生成的图像大部分都是无趣的。AI艺术如果要

3、繁荣发展,就必须走向大众。因此,在高雅与通俗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就是AI艺术的不二选择,既不能离世俗太远,也不能离它太近。基于深度学习的AI能否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作?这是当下所有关注AI艺术的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活跃在AI艺术一线的艺术家都在试图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来回应这个问题。克林格曼认为,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人类的传宗接代逻辑来理解。我们生孩子是保障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不朽。我们赋予AI一定的策展和选择功能,本质上也可以视为一种确保人类不朽的方式。例如,我们无法将自己上传到计算机上,但我们可以创造某种事物,让它能够持续生产我们想要的某种东西,哪怕我们已经离世也不受影响。某种意义上

4、,赋能AI模型一定的策展能力就是一种让艺术家持续延长艺术生命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赋予AI一定的策展和选择能力,我们可以看看它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从AI自身的角度看,它或许会因为这些能力而获得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克林格曼于2018年创作的AI艺术灵魂出窍,就显现出一抹自主性的阳光。另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是,AI能否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做出评价?大多数AI艺术家都对此持乐观态度。从纯粹技术角度看,AI总会在某一天达到自我改进和提升算力、自我评价作品质量的程度,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它将驶入一个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区域;它可以理解宇宙,也可以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但它也必须创造某种方式让人类理

5、解它的这些行为。当然,它或许也会在某一天,因为我们跟不上它的速度,而最终对我们失去兴趣,但至少目前还不可能发生这些情况。为解决这些问题,AI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某种人脑与机器直接联结的界面或机制,以实现对AI理解的理解。总的来说,活跃在AI创作一线的艺术家都对AI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坚信,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算力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在不久的将来,AI艺术家能够创作出较之人类艺术家更有趣的艺术作品。(摘编自马立新AI艺术的前世今生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I艺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

6、术生成的艺术作品,包括AI自主生成和人机合作创作的作品。B.针对AI这种新型数字艺术遭遇的一个挑战,艺术家一般都用策展这一关键招数来应对。C.AI艺术家有两种基本职责:一是按照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作品,二是向观众展示AI艺术。D.AI将驶入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区域,我们因跟不上它的速度,而担心它对我们不感兴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深度学习的AI的分析,证明AI艺术家将能创作出较之人类艺术家更有趣的艺术作品。B文章第二段从AI艺术家两难选择的角度,论证了目前的AI模型大多是噪声、生成图像大多无趣。C文章第三段以克林格曼的灵魂出窍为例,论证赋能AI模型一定策展能

7、力就能确保人类不朽。D除了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文章还善于以问题引路,让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I模型放在现场,持续生成图像并做出选择后自动消失,这台AI模型本身就是艺术作品,选出的那些图像是它创造的视觉印象。BAI艺术必须走向大众,才能繁荣发展,而AI艺术的唯一选择就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与世俗不太远,也不太近。C与人类传宗接代逻辑相同,赋能AI模型一定策展能力就是一种让艺术家持续延长艺术生命的方式,见证AI模型获得一定自主性。D.AI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脑与机器直接联结的界面来实现对AI的理解:它对宇宙的理解、它创作宇

8、宙、它创造方式让人类理解它的行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流浪地球2的“数字生命”能否突破次元壁,照进现实生活?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上映,许多硬核黑科技纷纷登上银屏,数字生命就是其中一项。那么,现实世界中的数字生命究竟为何物?有关“数字生命”的研究历史悠久,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兰顿提出了“硅化生命”思想,并将人工生命确立为一类独立的研究领域,即“数字生命”。何为“数字生命”?简而言之,就是将人类的意识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环境中,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这需要具有生命体征或行为的人工系统,以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创造新的生命形式。这里澄清一点辨析的误区,人工智能是

9、大数据算法创造的机器生命,它之所以能够具有科学生命体征和行为,来自于人类仿生学的应用,AI并没有人的意识,所以和数字生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区别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550-W”基于对图丫丫“人在回路”的学习,不断迭代进化。这就意味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一旦有了数字生命的介入,便可将机器意识与数字人意识相结合,由弱到强实现进化。通常情况下,机器学习过程都是基于数据的黑箱,人类只负责调整参数和数据集,无法了解和干涉计算机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人在回路”学习指的是人(数字生命)融入了整个计算机系统,参与机器学习的过程。制作数字生命的前提工作繁杂,存储人类生前记忆需要高精度仪器拍摄大脑结构快照,制作

10、出完美的脑机接口才能实现机器与人类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各种意识活动对应的大脑运作模式,脱离于人脑自主重建人类意识需要成熟的全脑仿真技术进行思维拟合。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拥有极强算力的设备支撑数字生命的持久运作,否则就会像影片中图恒宇在550-A中上传图丫丫备份卡,数字图丫丫只能获得两分钟的寿命。但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上述一系列工作,目前仍仅能在科幻电影中能够完成。不过,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实现用计算机模拟生命行为和关键特征进行自行迭代,遵循生物基因遗传进化的规律。影片中马兆蛤图恒宇的个人意识数据备份卡是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内部的核心部件“奥脑芯片”是“数据生命”能够产生的关键、类脑芯片的基本架

11、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站构,模仿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具有无数类似于神经元的处理器和类似于神经纤维的通信系统,其在整个数字生命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类比手机芯片在手机内部发挥的作用,集全部功能于一身,人类被储存在备份卡中的意识会在类脑芯片驱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延续乃至“成长”。虽然当今世界技术水平还无法达到影片中能够将人的意识储存为备份卡上传,但“初级数字生命“已经能够实现,围绕它展开的产业也已经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3D数字人公司优链时代研发的3D云阵相机就是其中的代表,已经应用在科研教学、品牌推广、游戏娱乐、文博旅游等多个行业和商业场景中。“初级数字生命在医学

12、健康领域的应用更贴近于数字生命的本质,研究者综合运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将碳基生命数字化这一过程,将有机生命“量化”,然后解读生命数据。从传统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数字生命显然不算是生命,它没有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但正如影片中马兆所表述,数字生命对于普通人的诱惑过大。暂且不去追究这些直击人类根源的深奥问题,“数字生命”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和反复推敲的学术课题。但试想未来某一天人类能够实现这项技术,“数字生命”或将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创新方式。(摘编自科普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数字生命”技术可以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

13、其在现实生活中也早有人研究。B.储存个人意识数据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内部的核心部件“类脑芯片”是“数字生命”产生的关键。C.通常情况下,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人类无法干涉计算机的学习训练过程,这与“人在回路”学习不同。D.“初级数字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在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更贴近于数字生命的本质。2-下列关于文章写作思路及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3分)()A 文章从电影引出探讨话题、从研究历史、科学内涵.实现途径、应用前景等方面对现实中的数字生命进行阐述。B.文章对比区别了数字生命与人工智能的不同,以手机芯片的作用类比数字生命的“类脑芯片”,有助于理解科学概念。C.作者提出“数字生命

14、能否照进现实生活的问题”,从科学技术和现实运用层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论依据充分。D.文章从数字生命的起源人手,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层层递进,将对数字生命的讨论引向深处,逻辑性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本正确的一项(3分)()A.如果人工智能有了“数字生命”的介人,机器意识与数字人意识便可相结合,从而由弱到强实现进化。B.影片中的数字图丫丫只能获得两分钟的寿命,是因为缺少极强算力的设备支撑数字生命的持久运作。C.目前人类科技已经可以实现用计算机模拟生命行为和关键特征进行自行迭代,遵循生物基因遗传进化规律。D.“初级数字生命”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数字生命”将从科幻走进现实,或将创新人类文明的延

15、续方式。(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恶“死”之心。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

16、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17、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弃,而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生”。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谓“死”这一问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

18、(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生”与“道”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立教,他所“志”与所“弘”的“道”说到底乃是以“仁”为价值底蕴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

19、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

20、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B.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C. 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D. 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B. 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C. 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D

21、. 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3. 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B.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C.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D.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之一,是指通过不同国家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达到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实现增进信任、促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

22、。民心相通中的“通”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渠道畅通。为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搭建桥梁、提供渠道,既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也包括为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提供畅通的渠道。其次是人民沟通。基于畅通的渠道,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具体活动中相互接触、交流互动,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彼此了解、建立友谊。最后是心意相通。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最终达到惺惺相惜,心心相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民,需要获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是民心相通的基石。中亚五国都是前苏联解

23、体后独立的国家,各国很重视对祖先、民族、宗教、语言、历史等的追溯,通过恢复宗教活动、强调民族习俗等方式确立其民族的独立身份和地位,民众对其民族、国家和体制都有较强的自豪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中国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历史基础,公民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现实依据。亨廷顿曾指出,“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一个民族确认其独立身份的重要支柱就是民族的独特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历史、价值观等,对其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尊重就表现为肯定其文化,这是民心相通最根本的基石。第二,作为人民,需要被尊重,两国人民平等、愉快地相处是民心相通的保障。“爱人者,人恒爱之

24、;敬人者,人恒敬之。”平等、尊重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尊重人,就是尊重每个人是不同的,尊重他人的常识、习惯、教育、喜好、选择两国人民的交往也是如此,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能够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共鸣,能够预见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就容易相互适应、建立纽带,这是民心相通最稳固的保障。第三,作为丝路国家的人民,期待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利益,这是民心相通的关键。“一带一路”提倡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精神,旨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因此,注重让人民获得“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才能赢得其支持;此外,同时关切生态环境、社

25、会文明等多方利益,才能逐渐消除各种顾虑,增强人民满意度,真正赢得民心。民心相通的以上表现都以认同为根基,如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等,在这些认同中,文化认同是基础,也是民心相通的前提。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国民首要的认同,无论什么民族,只要生活在特定的国家政治生活框架之内,其民族的文化就浸染了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成分。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不同的民族或群体才能相互认同,从而使民族与国家形成的共同体相嵌合。文化认同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既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又与民族社会历史相关。(王伟以人文交流促进与中亚的民心相通,文化研究2021年10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26、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心相通的根基是认同,民众有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会对其国家和民族有较强的自豪感。B.各国人民交往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这里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习惯、宗教、语言、历史等。C.民心相通的关键是丝路国家共享“一带一路”带来的各种利益,但前提是彼此之间不能心存疑虑。D.不同民族或群体因文化归属的共同性而相互认同,从而使民族与国家形成的共同体相嵌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阐释民心相通的含义之后,从三方面论述了民心相通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表现的根基是认同。B.文章在论述“通”的三层意思时,使用了“首先”“其次”“最后”三个词语,步步

27、推进,论述缜密有条理。C.文中引用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观点,意在指出两国人民需要彼此尊重,平等相处。D.文章对民心相通中各种认同关系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在对比之中论证论点,分析深入浅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不能为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接触搭建桥梁,提供渠道,就谈不上民心相通。B.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生活、民族社会历史相关,它是国家、民族等诸多认同的基础。C.“一带一路”的平等合作,既让我国经济强劲而可持续增长,又为丝路国家赢得了福利。D.“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文化也不例外。(一)论述类文本

28、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29、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

30、,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题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

31、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

32、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节选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C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D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人生命的意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龚贤

33、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D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B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

34、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C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鱼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D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灵性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功利层次,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常人屡屡颠踬于名利危途,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开始寻找和阅读经典,经典也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意义。经典的意义何在?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的人文经典,如论语荷马史诗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

35、让人认识功利世界的局限性,去追求超越功利的真善美。因此就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向,功利之人阅读仅为了享乐,灵性之人阅读是为促进灵性成长。如果非让功利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那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反之亦然。有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人们由此感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们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然就会深入人心。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古奥难懂,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生活了不相关,但是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心

36、居何处。因此,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当今时代物欲汹涌,有人担心经典没有读者。其实不必如此悲观,因为功利化生存终究是一种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轻易获得世俗的成功,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填补。这时,他就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这个时候,人文经典就是救命的方舟,就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网络等导致了碎片化阅读,这不利于人文经典的阅读,易带来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字数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碎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

37、阅读动机和阅读内容。有人读起网络小说来,一读就是上千万字,但这只是追求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星地阅读道德经,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功利化生存中,作为主体的人想着如何支配客体,表面上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导致了广泛的生存焦虑。而一个人灵性成长的主要标志,就是敢于超越这种功利化生存,从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从而获得整体化的人生体验。因此,阅读人文经典是医治当代人碎片化生存的一剂良药。冯友兰先生曾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的是中国哲学,其实所有人文经典的功用也是如此,那就

38、是我们所说的促进灵性的生成。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才会清晰起来。 (摘编自汪树东灵性成长与经典阅读)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人在追求功利的路途上遭遇失败,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以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B.阅读塑造人类文明核心主旨的经典作品,能使人超越功利局限,因此没有功利阅读指向。C.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不是因为其文化素质低下,而是他们暂时不需要灵性成长。D.经典阅读与阅读动机、阅读内容紧密相关,不取决于阅读媒体的选择和阅读字数的多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阐释“灵性成长”的内涵,然后逐层论

39、述了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思路清晰。B.文章列举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当下存在碎片化阅读等社会现象并展开论证,现实针对性较强。C.文中使用了“指路石”“救命的方舟”“一剂良药”等词语,可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D.文章末尾引用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功用的观点,以此强调了人文经典具有促进灵性生成的功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如果超越了人生实际,就具备了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能够有效地阅读古奥难懂的经典。B.世俗层面的成功者和失败者都需要阅读人文经典,这或许能帮助他们走出功利化生存的困境。C.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生存感受跟智能手机、网络等信息时代的

40、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性。D.超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有助于克服当下的生存焦虑。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教师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AI艺术是指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生成的艺术作品。它的范围很广,包括AI自主生成的作品和人机合作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涵盖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等领域。这种新兴、新型的数字艺术在发展中常遭遇一个挑战:如何从其生成的巨量作品中挑选出相对而言最有趣味的作品,并将其引向普通社会大众。对

41、于几乎所有AI艺术家来说,策展成为他们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一招。AI艺术家时常陷入两难选择:作为艺术家的他总是不自觉地遵从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作品,而作为策展人的他又总要考虑尽可能向观众展示AI艺术的全貌。究竟应该如何协调这种两难关系?作为一个策展人,他的理想是把他的AI模型放在现场,让它持续地生成图像,并训练这台AI模型自己做出选择;一旦AI模型从中做出了选择,它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一来,这台AI模型本身就是艺术作品,而其中选出的那些图像不过是它所创造的一些稍纵即逝的视觉印象。不过,现在的策展还不允许一个艺术家如此超然,因为就目前的AI模型来看,如果只将它放在展览现场,那么观众所面对的大多是噪声,而

42、且在此情况下生成的图像大部分都是无趣的。AI艺术如果要繁荣发展,就必须走向大众。因此,在高雅与通俗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就是AI艺术的不二选择,既不能离世俗太远,也不能离它太近。基于深度学习的AI能否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作?这是当下所有关注AI艺术的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活跃在AI艺术一线的艺术家都在试图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来回应这个问题。克林格曼认为,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人类的传宗接代逻辑来理解。我们生孩子是保障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不朽。我们赋予AI一定的策展和选择功能,本质上也可以视为一种确保人类不朽的方式。例如,我们无法将自己上传到计算机上,但我们可以创造某种事物,让它能够持续生产我们

43、想要的某种东西,哪怕我们已经离世也不受影响。某种意义上,赋能AI模型一定的策展能力就是一种让艺术家持续延长艺术生命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赋予AI一定的策展和选择能力,我们可以看看它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从AI自身的角度看,它或许会因为这些能力而获得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克林格曼于2018年创作的AI艺术灵魂出窍,就显现出一抹自主性的阳光。另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是,AI能否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做出评价?大多数AI艺术家都对此持乐观态度。从纯粹技术角度看,AI总会在某一天达到自我改进和提升算力、自我评价作品质量的程度,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它将驶入一个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区域;它可以理解宇宙,也可以

44、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但它也必须创造某种方式让人类理解它的这些行为。当然,它或许也会在某一天,因为我们跟不上它的速度,而最终对我们失去兴趣,但至少目前还不可能发生这些情况。为解决这些问题,AI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某种人脑与机器直接联结的界面或机制,以实现对AI理解的理解。总的来说,活跃在AI创作一线的艺术家都对AI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坚信,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算力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在不久的将来,AI艺术家能够创作出较之人类艺术家更有趣的艺术作品。(摘编自马立新AI艺术的前世今生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45、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I艺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艺术作品,包括AI自主生成和人机合作创作的作品。B.针对AI这种新型数字艺术遭遇的一个挑战,艺术家一般都用策展这一关键招数来应对。C.AI艺术家有两种基本职责:一是按照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作品,二是向观众展示AI艺术。D.AI将驶入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区域,我们因跟不上它的速度,而担心它对我们不感兴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深度学习的AI的分析,证明AI艺术家将能创作出较之人类艺术家更有趣的艺术作品。B文章第二段从AI艺术家两难选择的角度,论证了目前的AI模型大多是噪声、生成图像大多无趣。C文章第三

46、段以克林格曼的灵魂出窍为例,论证赋能AI模型一定策展能力就能确保人类不朽。D除了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文章还善于以问题引路,让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I模型放在现场,持续生成图像并做出选择后自动消失,这台AI模型本身就是艺术作品,选出的那些图像是它创造的视觉印象。BAI艺术必须走向大众,才能繁荣发展,而AI艺术的唯一选择就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与世俗不太远,也不太近。C与人类传宗接代逻辑相同,赋能AI模型一定策展能力就是一种让艺术家持续延长艺术生命的方式,见证AI模型获得一定自主性。D.AI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脑与机器直接

47、联结的界面来实现对AI的理解:它对宇宙的理解、它创作宇宙、它创造方式让人类理解它的行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3分)B【解析】B.“艺术家一般都用策展这一关键招数来应对”错。偷换概念。2. (3分)D【解析】A“文章通过对对深度学习的AI的分析”错。缩小了范围。B.“论证了目前的AI模型大多是噪声、生成图像大多无趣”错。移花接木。C“论证赋能AI模型一定策展能力就能确保人类不朽”错。夸大了作用。3. (3分)C【解析】C“与人类传宗接代逻辑相同”错。误解了两者的关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流浪地球2的“数字生命”能否突破次元壁,照进现实生活?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48、2的上映,许多硬核黑科技纷纷登上银屏,数字生命就是其中一项。那么,现实世界中的数字生命究竟为何物?有关“数字生命”的研究历史悠久,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兰顿提出了“硅化生命”思想,并将人工生命确立为一类独立的研究领域,即“数字生命”。何为“数字生命”?简而言之,就是将人类的意识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环境中,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这需要具有生命体征或行为的人工系统,以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创造新的生命形式。这里澄清一点辨析的误区,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算法创造的机器生命,它之所以能够具有科学生命体征和行为,来自于人类仿生学的应用,AI并没有人的意识,所以和数字生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区别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550-W”基于对图丫丫“人在回路”的学习,不断迭代进化。这就意味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一旦有了数字生命的介入,便可将机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