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课堂发言突破课堂发言的心理羁绊的心理羁绊1导入当老师课堂上准备提问时,你也许期待老师能点你的名,也许祈祷老师不要点到你,也许希望被点到又害怕被点到,也许因为担心被点到名字无法安下心来学.看似简单的课堂发言背后,到底蕴藏了怎样的心理过程,本课将与你一起探索背后的心理过程,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2她为为什么害怕课堂发言 “赵桐,你可以重复一遍刚才的话吗,大点声,这样全班同学才能听得见。”老师说。赵桐深吸了一口气,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什么,还是听不清楚,你可以再重复一遍吗?”老师要求地回答问题的声音再大一些。赵桐感觉自己的脸涨得通红,心跳加速,她真想钻到座位底下,从同学们的视线中消失。于是,
2、硬着头皮,地又重复了一下。老师听清楚了,接着讲下一道题。但是,赵桐却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接下来讲的内容了。心灵故事3 赵桐一直是个害羞的女孩,如果是和熟悉的两三个朋友在一起,她可以很放松自如地聊天,一旦人数增加,有相对不熟悉的人,赵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非常沉默。她一直以来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言,尤其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也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全班同学听她一个人讲话,会让她觉得紧张不舒服。还有,她特别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被老师追问或被大家嘲笑。一想到回答问题时全班同学都盯着她,就感到害怕。当觉得老师会点名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或明确表明接下来要请同学回答问题时,赵桐就开始心神不宁,因此,她总是试图
3、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以使自己少受到老师的注意。严重的时候,从一上课就处于担心被提问的紧张中,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从赵桐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赵桐,你可能会怎样面对当众发言所引发的焦虑(紧张)?为什么?分析你在应对课堂发言时应对方法5 案例中的赵桐害怕课堂发言,严重时甚至影响听课效果。她这种情况,在中学生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只是大部分同学可能没有那么严重。相信许多同学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接下来,我们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一下课堂发言背后的心理过程,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从而决定选择是否愿意突破自我。6不同心理学理
4、论对该问题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不喜欢内心有冲突,如果有冲突会想办法解决让内心重新恢复平静,但是,现实往往是有冲突的。课堂上到底是勇敢地发言还是保持沉默?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想要发言,但是,另外一个声音跳出来说,你要发言就一定要讲得好,可千万别丢脸了。在这种冲突下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后者占了上风,你可能会说还是别冒险了,算了吧,但你可能会感到压抑,对自己心存不满,尤其看到别人自信地发言,这种感觉就会更甚;7 第二种,前者占了上风,你可能会说,管他对错呢,想表达就勇敢些,这时你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可以忍受,更多是突破心理的羁绊,享受自由的感觉;第三种,可能会有
5、一个调和的声音,它为了让心理重新恢复平静,就可能会改变初衷,告诉自己我这个人很低调,本来就不喜欢发言,这种通过让存在合理化的方式,解决了眼前的冲突,然而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无助感,而且对发言积极的同学可能有莫名的反感。如果一个真正不喜欢发言的人,一般不会对发言积极的同学有反感,对积极发言的同学反感,实际上是看到别人做到了自己没有做到,而迁怒于人的结果。不同心理学理论对该问题的解释8不同心理学理论对该问题的解释 行为主义认为,一个害怕公众场合发言的人可能是因为以前公众场合发言时,遭遇了消极刺激,要么是刺激小但时间长,要么是次体验非常强烈的刺激就可能会导致日后害怕同样的情境。因为人的心理有一种倾向
6、:即重复感觉好的事情,避免感觉遭的事情。认知主义认为,个体害怕公众场合发言,是因为他们对别人行为的解释多呈负面从而引起焦虑。比如,一位同学发言后,看到有同学在窃窃私语,看了自己一眼后还莫名其妙地笑,就解释为他们一定是笑自己讲得不好,之后,在面临发言时变得顾虑重重而退缩。我们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而是主动对相关刺激进行解释。9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不愿在公众场合发言,是因为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被满足后,追求更高的诸如归属和爱等更高级需要的结果。比如,一位同学想发言,但是他的朋友们明确表示不喜欢积极发言的人,因此,为了团体归属的需要,他会放弃发言的机会。然而,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前五个发言的人可以
7、活命,其余的人生命会受到威胁,这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变成了最重要的需要。当公众场合讲话可以赢得生命时,人就不会在乎太多。不同心理学理论对该问题的解释10课堂发言心态课堂发言有多种心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类型,体会一下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1.垄断心态。这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提问能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发言质量高,好胜心也特别强,总想借助发言来表现自己,达到“垄断”课堂发言的程度,如自己未能被指名发言,常常颇有情绪。2.畏惧心态。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把老师对自己的提问当作“苦差事”;而一些对口头语言表达缺少自信的学生,也因自己无法正确、清晰、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害怕发言,
8、从而也使自己的发言能力愈加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113.依赖心态。有些学生基础不好,却不愿让老师从发言上看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极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些学生发言时往往表现得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他们并不急于思考答案,而是依赖别人,希望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获得现成的答案。4.应付心态。这类学生在教室里默不作声,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任何反应、要是点名发言,不是慌乱作答,就是站起来不动嘴皮,等待批评。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个性造成的,有的是思维有障碍,有的是对老师和本门功课的学习缺乏兴趣。125.被动心态。这类学生上课基本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但发言被动。造成学生发言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9、胆量、性格、知识水平的制约,发言欠踊跃;也可能是认为反正有人回答,与自己无关,只是在老师的暗示下,不得不发言;还有可能是并非课堂因素影响,如家庭的特殊变故,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影响了发言的心境等。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心态?对结果有什么感受?打算怎样做?13缓慢地深呼吸。通过鼻子吸气,把你的肺部充满,然后通过嘴把气呼出。向大脑传输氧气可以起到镇定效果。你感到害怕,是因为大脑向你发出应该紧张起来的指令。试着向自己传递一些自信的信息,比如,我可以做好,我熟悉这些内容,这些对于我来说可以应付等。想象你正站着发表成功的演讲。对于运动员而言,他们会通过想象自己在高山滑雪或跑步中获得了第一名.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享受着大家的祝福等。想象那些让你不感到紧张和压力的场所。在家里你是不是感到更加有信心?你和朋友在一起是不是更加放松?想想怎么把这些场合下的自信带到课堂上来。如何应对当众发言的紧张14正式演讲前,先在某个你觉得与之待在一-起特别舒服的人面前预演一 遍。真正进行演讲时,假装是在和很容易相处的某个人聊天,而不是在而对全班同学讲话。虽然突破这些有难度,但仍然有许多人成功地突破了心灵的牢笼。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多参与,课堂参与越多,演讲次数越多,演讲就会变得越容易。当你习惯自信地表达自己,自信表达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