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本形体切挖课时:2 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教学具准备】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2、)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2、发展阶段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3、本课练习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5、作品展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6、拓展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
3、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2、点的集合“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因为教材导语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
4、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状的点”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清晰地点出了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
5、的塞纳河之春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充分体验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一、引导阶段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
6、,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二、发展阶段1. 解读图形,讲述概念。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2. 欣赏作品,感受魅力。出
7、示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地表现了各种物象。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凡 高的星月夜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米罗的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则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欣赏学生作品。3. 图乐共赏,学生创作。这里提出作业要求: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作业
8、要求:(1)用点画方法进行创作或临摹。(2)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三、展示与评价阶段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四、1. 能否理解点的概念。2. 能否掌握“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及代表人物。3. 能否运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表现作品。4. 能否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点的形式表现点集合效果的方法很多,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3、远去的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凡是客观世界的景物都是有透视现象的2、让学生了解
9、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3、让学生用剪贴的方法创作一副远去的路过程与方法:1、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透视现象。2、 让学生看图片尝试画出简单的透视图片。3、 教师小结定义什么是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教师示范画透视图。4、 注意透视现象同桌合作完成一幅远去的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2、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2、难点: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关系。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 各种近大远小的图片资料2学具:旧画报等 剪刀 胶水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师
10、:你能用间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2、讨论(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透视的微妙,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和掌握透视。3、揭示课题:远去的路二、新授1、讨论学生简易画,从中发现问题讨论:在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以外还有哪些透视现象?近高远底 近宽远窄 近长远短 等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问:什么是透视?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同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底近宽远低的变化这就是透视。1、 出示图片:站的高的地方看远去的路 站在左边看远去的路 站在右面看远去的路 小组讨论说说这些环境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说明:这一环
11、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2、 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1) 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 消失线和视平线(2) 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的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教学说明:用这样的比喻通俗易懂让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中。(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5、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注
12、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3)作业要求:同桌合作一个画透视图 另外一个负责剪贴(4)教师巡视指导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利用废旧的彩色画报根据前面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完成一幅剪贴的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三、评价1、 布置主题:奇妙的视觉。2、 展示学生作品。3、 点评:是否符合老师要求的透视变化和颜色变化。4、教师小结。4、线与造型生活中并不存在绘画中的“线”,是创作者根据观察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进行表现而“提炼”出来的。从一年级起,每个学年的美术教材中都至少会有一课涉及到线与造型。但是基本都是以
13、感受线条,体会线条造型为主。本课在全套教材中第一次将线条表现与造型联系在一起。开始呈现的生活中的“线”,其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形成从生活中提炼自己需要的“线”的能力。所以在导入课文中这样说:“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你会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线:架在空中的电线,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还有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等。艺术家用线创作出众多丰富的艺术作品。”首先是“观察”,然后是“发现”,最后是“创作”。观察和发现线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创作。接下来选登四幅中外艺术作品就是为了让同学们直接欣赏并帮助分析“线”的造型能力。“线可以用来确定物象的形状轮廓,表现明暗结构、质感肌理等,对线的研究是绘画学习中
14、的重要内容。”翻页后,就可以看到和“学习提示”紧密结合的多种线条的表现形式,既有线条本身的多种变化,也有线条的多种组合效果。配合“学习要求”则是人物头像的线描画绘画方法。之所以选择人物头像,是因为这是上课时最容易观察到的表现对象,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以自己的观察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线”完成作品。为了强调“线”,在“学习要求”中特别强调要“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教学目标了解线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虚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通过欣赏、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线的特性及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培
15、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中外优秀绘画名作、学生作品图片。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和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特性及所起的作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各种线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二、教学思路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为了能顺利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建议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一)运用“观察比较法、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线的种类,比如线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二)通过欣赏评述,利用“简介强化法”,使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充分认识到线在美术造型中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视觉和审美经验,促进学生形成基本
16、的美术素养。(三)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手段表现人物头发。结束时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一、导入阶段1. 播放课件球的运动轨迹。思考:把球的运动轨迹连接,最终能形成什么?2. 教师归纳小结:线是点的运行轨迹。与点和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性的表现元素。3. 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线与造型”。(教师出示课题线与造型)二、讲解演示阶段1. 线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2. 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
17、?3. 组内交流: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交流,你发现线有哪些特点呢?线的特点:直线 曲线 粗线 细线长线 短线 波浪线 折线4. 课件出示艺术家作品观察后说说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5. 教师小结:28 教师教学用书 美术 六年级上册线的组合:水平垂直倾斜水平波浪垂直拆线自由组合有规则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出示图片)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性,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出示抽象作品图片)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生活中的线条,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上也有线条,最明显的就要属头发啦。6. 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直发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
18、觉?鬈发又有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戴假发演示。7. 教师找学生作模特,然后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绘画步骤。8. 学生看教材第11 页“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三、发展阶段现在老师给大家当一回模特,请同学们给老师设计一款发型,看谁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学生动手尝试用不同的线来表现人物头像,提出可以画自己的同学,画时重点表现人物的头发。)四、展示与评价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更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评选出优秀设计师。五、课堂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
19、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1. 能否找出线的特性与组合规律。2. 能否感受到线与造型是分不开的,并用线的多种组合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头发。3. 能否大胆地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_5、风景写生教学目标: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 (第1 课时)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
20、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
21、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二)发展阶段 (第2-4 课时)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6、让剪影动起来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
22、、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23、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3 课时(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 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7、漂浮的画教材分析:以简单有趣的方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第三
24、、第四学段特别需要掌握的。本课从漂亮神奇的石头纹理导入,在感受抽象美的同时,借助油水不溶的的原理,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创造抽象美效果的有趣方法。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有清水的敞
25、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色、水彩纸等。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出示利用本节课方法制作的作品)欣赏作品: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导入并板书课题:漂浮的画。二、发展阶段自学教材,尝试探究。对照课本中的技法点击学习流色转印的方法。讲解制作要点:将汽油滴入油漆中几滴,轻轻搅拌。搅拌好后,滴入几滴油漆在水盆里,用小棍轻拌。把铅画纸覆盖在水面上,轻轻掀起,图案就吸附在纸上。晾干后压平,也可以用来剪图形。尝试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
26、水之间的变化。小结: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作品展示,汇报交流。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深入探究,讲解演示。根据学生的制作,教师示范流色转印的技法: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三、创作阶段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四、评价阶段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五、课后拓展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8、山山水水教材分析
27、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的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28、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教室里响着古琴曲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答:高山流水。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 “
29、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票: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人在画
30、中游”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讨论一: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
31、,然后进行讨论。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课堂小结: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今天用一
32、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课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讨论题:1、 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2、 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9、彩墨家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的造型特征和戏剧人物的整体服饰特点,用彩墨方法临摹戏剧人物造型。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表现戏剧人物的造型,感受水墨表现的情趣,讨论、尝试彩墨戏剧人物的表现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的多样性和独有的特色。在体验中,回味笔墨的丰富变化,激发
33、对传统艺术的表现热情。教学重点:彩墨戏剧人物的造型。教学难点:运用墨线和墨色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戏剧人物造型。教学准备:学具:墨汁、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宣纸等教具:课件、大师作品图例、彩墨画工具、学生优秀作业等作业要求:基础层面:用彩墨方法临摹戏剧人物造型。拓展层面:注意人物动态特征,以及墨与色的运用。教学过程两分钟预备铃:欣赏戏曲选段。(京剧贵妃醉酒选段)一、情景与导入1、戏剧表演导入。教师:欣赏了刚才那段戏剧音乐,你能不能学一学,上来表演一个戏剧人物造型?二、欣赏与归纳 1、欣赏京剧中的四大行当。2、他们的人物造型是怎样的?3、欣赏各种表现形式的戏剧人物。4、欣赏一张作品,这个是什么表现
34、形式? (彩墨画)5、揭示课题:彩墨戏剧人物6、欣赏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作品。教师简单介绍关良及其作品特点: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美术是以人物造型为主的,包括人物服饰、化妆、脸谱、道具等都是整体设计的。关良先生运用娴熟的水墨画技巧,以简洁笔法夸张人物造型特点,浓淡墨勾勒渲染出气氛。画家更注重戏剧情节和人物神情的表现,人物的眼神与表情动作互相呼应。7、 学习教材上临摹彩墨戏剧人物画的表现方法。8、教师示范,绘画步骤。用墨线起稿。在宣纸上绘画人物动态轮廓,画面饱满。(注意墨线的粗细、浓淡变化,抓住戏剧人物的造型特征,服饰和动态特点等。)用墨色渲染。注意用浓淡变化的墨色进行渲染,水分的把握。渲染色彩。注意
35、色彩搭配,水分的把握,墨与色的结合效果。完成作品。教师:表现旦角等人物的时候,线条要流畅,表现女性人物柔美的性格特征。三、创作与辅导:1、欣赏作品。教师:武生等戏剧人物在用线条表现的时候可以粗旷、硬朗一些,有时候可以运用枯笔。2、提出作业要求:用彩墨方法临摹一个半身或全身的戏剧人物造型。注意墨线的变化与墨色的运用。3、 学生进行戏剧人物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四、展示与评价:1、展示作业并欣赏。2、学生自评与互评。3、教师简评:能否抓住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进行表现。要有人物的动态与神态变化。笔墨表现技法与墨色的丰富变化如何。能否创意表现人物或情节。4、教师小结:中国传统戏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
36、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连外国朋友都成了戏迷,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更应该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把戏剧艺术发扬光大!最后,一起来欣赏京剧名段我是一个中国人。10、我做的乐器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四)、科学、技
37、术、社会、环境目标: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三、教具学具: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 引入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2、板书课题: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钢琴
38、、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1)、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自备)(2)、制作方法:、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讨论:、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5、自制小乐器牛皮纸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气球薄膜第2课时(一)、引入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
39、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2、板书课题: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2)、制作方法:、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7、i八
40、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3、同学们讨论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5、自制小乐器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11、废旧物的“新生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废品雕塑的造型特点和文化意义;能发现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特征,用各种立体造形的方法创作有趣的人像。过程与方法:能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特征,以自主的或合作的方式进行
41、尝试和研究,运用多种立体造型的手法进行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利用废旧物品制成雕塑的特殊艺术魅力和文化含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废旧物品制作人像的创作与表现教学难点:废旧物品制作人像的总体形象把握与表现,废品雕塑的审美特点达标规程:讨论概念分解分析欣赏理解合作表现自评互评教具准备:学生作品及教师作品学具准备:废纸筒、方纸盒、木条、麻绳、绒线、串珠、纽扣、杂物剪刀、胶水、透明胶、双面胶教学设计:废品雕塑艺术的艺术语言较为有趣生动,可以使得学生树立起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废旧物品人像制作作为入手突破口,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运用切挖、镂刻
42、、卷折、拼贴、接插或添加使之立体起来,并且图上绚丽的色彩。从中激发起学生的联想,飞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策划完成学习任务。课堂设计中加强课堂评价,评价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增进学生的了解与友谊,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废品雕塑艺术的教育与审美功能。教学过程:1.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2. 导入新课:欣赏与讨论:毕加索的雕塑牛头的表现方法。毕加索是“现成品”雕塑的先驱者他利用实物通过想象和重组,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牛头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放在一起做成的。这是一个风趣而简单的游戏,但是要使他们具有意义就必须对要创造的物体形式各种微妙的含义有极好的理解力,而且对于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牛还
43、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雕塑的概念:雕塑是通过塑造、雕刻、铸造等手段创造的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雕塑的历史悠久,人类的祖先曾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雕塑艺术珍品。20世纪以来,雕塑在创作观念、内容、形式、材料与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问题:艺术家为什么要用工业元件和废旧材料来创作艺术品呢?讨论:人们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使用过多的次性物品,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艺术家充分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废品雕塑艺术:利用废旧材料来塑造、雕刻、铸造、拼贴组装雕塑艺术品。认定目标:废品与艺术品趣味人像制作3. 导学达标:展示教师以及学生的部分优
44、秀作品。请同学分析制作趣味人像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段,如何表现出三维立体效果?先用切挖、镂刻、卷折等手法制作五官,也可以用其他材料拼贴、接插或添加,使之立体起来。教师示范或展示制作:切挖法制作人像的眼睛,镂刻法拼贴法制作人像的鼻子等。为头像加上头发、帽子和饰物。教师示范或展示制作:用绒线编制制作头发,用色卡纸制作帽子等。发现所带废品的形状、质感、颜色等它们可以被利用制作出人像的哪些部位,使作品丰富、奇特。4. 作业要求:用废旧材料制作有趣的人像小组讨论出作业的主题,交换交流所带的废弃物品,设计构思制作一件废品雕塑艺术有趣的人像。在使用废弃物品及工具时注意安全使用。5.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师
45、生互动,共同加工完成作品。学生大胆想象及制作表现。达标测试,教学反馈6. 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7. 教师总评小结:“大家都非常心灵手巧,利用废旧物品能够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人像,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表现力,都变为了生活的美术大师。”12、保护文物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点: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
46、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常规)二.导入:提问:1. 什么是陶器 什么是彩陶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放映幻灯(贯耳瓶)提问:这是陶器吗 应是什么器物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