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断句一、 何处把句断“6点”最关键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 其 气皆 为 龙 虎 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鸿门宴)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
2、“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应用体验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世人”“人”“有疵病
3、者”“其文”“之”“余”,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具体分析语境看:“世人”后有动词“见”,作主语;第二个“人”前有动词“动”,作宾语,其后需断开;“有疵病者”后有动词“恶”,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第二个“其文”前有动词“得”,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之”前有动词“重”,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余”后有动词“得”,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由此,综合起来判断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参考译文: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
4、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使 工 以 药 淬 之(荆轲刺秦王)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
5、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第一个“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第二个“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后置状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应用体验2(2016全国卷,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
6、明殿学士知郑州,为 政 有 能 声 盗 悉 窜 他 境 至 夜 户 不 闭 尝 有 使 客 亡 橐 中 物 移 书 诘 盗 公 亮 报 吾 境 不 藏 盗 殆 从 者 之 廋 耳 索 之 果 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为、有(能声)、窜、闭、有(使客)、亡、移、诘、报、藏、廋、索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有(能声)、窜、闭、亡、诘、报、藏、廋、索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应当注意的是:“有(能声)”的主语虽然是“曾公亮”,但“有(能声)”体现的是“为政”,故而只能在“声”后断开,后文中的“有使客”和
7、“移书”同此。其他动词皆能找到主语和宾语,以此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
8、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对 话 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宦 者 令 缪 贤 曰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曰 臣 尝 有罪 窃 计 欲 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曰 君 何 以 知 燕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技法演示:
9、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应用体验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 老 人 曰 何 书 曰 世 史 也 又 至 一 室 藏 书 愈 富 又 问 何 书 老 人 曰 万 国 志 也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
10、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
11、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
12、前后一般不断开。(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
13、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游褒禅山记)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
14、来完成断句。参考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应用体验4(2014湖南高考,改编)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徐) 孟 祥 之 匿 于 深 山 而 不 为 世 用 穷 而 在 下 如 冰 雪 冱 寒 之 穷 冬也 及 其 以 善 及 人 而 有 成 物 之 心 其 不 为 果 哉 者 则 又 如 雪 之 有 生 物 弭 灾 之 功 也解析:要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于、也、而、其、者、则;再确定所列
15、虚词所处位置:“而(某些)、其、则”属于句首虚词,“也、者”属于句尾虚词,“于、而(某些)”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参考译文: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16、“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无 贱 无 长 无少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 (师说)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用体验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
17、句。晏 平 仲 婴 者 莱 之 夷 维 人 也 事 齐 灵 公 庄 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 帛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
18、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对称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之 博 见 也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劝学)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应用体验6(2018天津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 至 汀 风 春 溪 月 秋 花 繁 鸟 啼之 旦 莲 开 水 香 之 夕 宾 友 集 歌 吹 作 舟 棹 徐 动 觞 咏 半 酣 飘 然 恍 然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汀”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似,所以“春”“秋”之后均应断开。“旦”和“夕”相对,“花繁
20、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花”“莲”之前和“旦”“夕”之后均应断开。“宾友”“歌吹”“舟棹”“觞咏”是诗文常用词,连用较多,中间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参考译文:五个亭子间隔分布,各种景象依次呈现,无论是面对、背向、仰观、俯视,美丽的景象都不会隐匿它们的形迹。每当春风吹到小洲,秋月照耀着溪水,繁花盛开鸟儿啼鸣的清晨,莲花开放水面散发幽香的傍晚,宾客好友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船桨慢慢滑动,边饮酒边诵诗近乎醉酒,飘飘然恍若出世。游玩的人互相对视,都说:这里不知道是仙境
21、呢,还是尘世呢?二、客观题怎么判“2步”定答案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一)解题“2步骤”(二)断句“3原则”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
22、”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
23、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典例示范(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
24、/数通剽轻少年/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数通剽轻少年/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自主尝试选解题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对照上面4个选项,根据相同点多者为一组的分组原则,可将A、B划为一组,C、D划为一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步骤操作演示先排除一组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涣少”与“好侠”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现,“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少”指“年轻的时候”,修饰谓语“好”,“侠”为宾语,“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的意思,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
25、。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C、D两项,只剩下A、B两项了。再排除一项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敦”后有停顿,B项在“敦”前和“学”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晚而改节敦”一句的说法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改节敦”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下文来看,“儒学”“尚书”“律令”都为专用名词,“读”为动词,作“律令”的谓语。从句式结构上看,“敦”“习”应该分别作“儒学”“尚书”的谓语,这样就能构成三个句式结构对称一致的句子,所以在“敦”和“习”前应该有停顿,而不应该在“敦”后停顿,即“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至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B项。应用体验1(2017
26、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
27、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选D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成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B、C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A、D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
28、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由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
29、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解析:选D解答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首先把四
30、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项,选D项。参考译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