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4节 物质的比热 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沈建芬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热量和比热两个概念。虽然我们平时接触热的概念,但生活中热的概念具有多义性,而科学上,热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含义。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热量即物体吸放热的多少。比热对于学生而言则更为抽象,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物体吸放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质量有关,与物质升高(降低)温度的多少有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 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初步了解质量相
2、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3知道的水的比热较大,了解水的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2.在实验基础上,更好理解热量和比热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思考归纳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 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的物质比热
3、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兴趣实验: 你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 问:相同温度的两杯水,为什么没有发生热传递? 学生活动 1: 四位同学一组,小烧杯里装着约 40 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 100 克冷水。 1、两位同学一起分别测 出 热水 和 冷水 的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 (温度计不拿出来) ,过 30 秒 ,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 30 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并记录。 记录表 时间(秒) 0 30 60 小烧杯里的水温() 大烧杯里的水温() 分析数据得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讲解:热量用符号
4、_表示 ;热量的单位为 _,简称 _,符号为 _。它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 _而命名的。 分析图表并 思考: 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一想:老师来不及做饭,就想泡方便面吃。可是一拿暖瓶,发现里面没有热水了,于是准备用电热水壶烧水。我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呢?为什么? 得出结论: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比一比:将 90的热水和 10的冷水混合,混合后水温一定是 50 ,对吗?为什么? 用图表分析: 问: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探究:不同种类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设计: 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相同?
5、方案 1: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 2: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实验改进: 学生活动 2: 1、先测出水和砂石的温度,并记录。 2、用一个装有热水的烧杯给两试管同时进行水浴加热 (热水只接触试管底部) ,每隔 30 秒测出水和砂石的温度,测 2 次并记录。 记录表 时间(秒) 0 30 60 水的温度() 砂石的温度() 3、分析实验数 据:温度升高较快的是 _。要使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加热时间较长的是 _,吸收热量较多的是 _。 比一比: 物质种类 质量(千克) 升高的温
6、度() 吸收的热量(焦耳) 水 1 1 4.2 103 酒精 1 1 2.4 103 煤油 1 1 2.1 103 水银 1 1 0.14 103 得出:大量实验表明: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即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 热)能力是不同的。 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科学上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 考一考: 三、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 -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科学 全册教案、课件、热量 (Q)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焦耳( J) 与温 度变化量有关 与质量有关 与物质种类(比热)有关 定义 多少 单位 试题、素材、教学计划 等欢迎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全套资料! 】 或者 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