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83966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赤壁赋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究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2、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学生:决定。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同学们都带书了吗?学生:没有!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

3、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别是文言文。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板书:赤壁赋)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

4、,因为教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反复诵读”形同虚设。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学生:词。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过,先说词也可以。除密州出猎外

5、还有哪些?学生:水调歌头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鼓掌)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

6、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其次,词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第三,谈到苏轼词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

7、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诗、理趣诗。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学生:题西林壁。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时也没能想起来。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学生:后赤壁赋。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

9、的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哪一种植物?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其实,谈到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教师:在“岁寒三友”或“ 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学生:竹子。教师:有诗文为证吗?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

10、我们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有许多竹子。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板书)(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学生:齐读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

1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

12、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教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朔教师:“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学生:初一教师:那最后一天叫什么?学生:教师:晦反思:还是提问、引导不得法,如能例举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况会好很多。教师:“望”指的是哪一天?学生:阴历每月十五。反思:望日,夏历的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

14、亮最圆的那一天。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三月之望”的句子。教师:“既望”呢?学生:十六教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似曾相识,我们在初中哪篇课文里学过?学生:核舟记教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教师:那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应该出自哪篇文章?学生:后赤壁赋教师:聪明!“正襟危坐”中“危”字该如何解释?学生:端正教师:李白有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字又该如何解释呢?学生:高教师:同样解释为“高”的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一句?学生:噫吁嚱,危乎高哉!教师:现代汉语中有“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等成语,“危”的意思是?学

15、生:危险教师:但有一个成语,经常考,而且容易出错危言危行。“危”字什么意思呢?学生:(轻声)小心教师:有人说小心,还有别的解释吗?学生:谨慎的教师:好,已经很接近答案了。在生活中间,或者说生而为人,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做个君子,那么他的言行应该怎样?学生:正直教师:对,说的是正直的话,做的是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反思:我觉得此处拓展、延伸、联系考试,还是很有实战意义的。教师:那好,我们看下一个。“而今安在哉?”同学们判断这是个什么句式啊?学生:宾语前置。教师: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学生:在安。教师:关于宾语前置,我们拓展一下,有哪两种情况?首先看,“安”是什么词?翻译成“哪里”。学生:地点状语,副

16、词。教师:是副词吗?应该是表疑问的代词,哪里,即英语中所说的where.它的特点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学生:宾语要前置。教师: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说的,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反思:第一,我讲解不够全面。如果细分,宾语前置还有介词宾语提前和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一类可举初中学过的岳阳楼记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后一类可举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厌”;还可举例初中学过的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应理解为“有何陋”。包括现代汉语的成语“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利是图

17、”等实际为“惟从命、唯举才、唯图利”。第二,我讲解无序、无效。就像数学课一样,应该让学生从例题中观察、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对于第一类,可举例鸿门宴中“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对于第二类,可举硕鼠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而我却没有举例,空对空,显得很枯燥,没有说服力。学生听起来就像听天书,毫无感觉。看来,违背教学规律肯定劳而无功;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还有一个句子也很特殊,第二段中的“客有吹洞箫者”是什么特殊句式?学生:定语后置教师:正常的语序是?学生:有吹洞箫之客。教师:时间关系,我们就看这几个词。下面,我们来

18、理一理这篇文章的感情线索。反思:文章课后在“研讨与联系”第二题中,提到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要求注意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并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主要体现在三、四段中,这一点没有讲到,甚至连提也没有提,很是遗憾。大家来想想,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开始作者赏清风、明月,心情怎样?学生:舒畅、喜悦。教师:用文章当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说:于是饮酒乐甚。有一个字很能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乐!教师:应该是“乐”,清风明月之美,作者和客人玩赏之乐。

19、那么发展下去,是不是一路走来,一乐到底呢?学生:不是。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悲反思:学生回答出“乐”之后,教师应直接问,接下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直接引导学生回答出由乐转悲,不必再绕弯子。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学生课堂思路的转接。教师: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引起了苏轼的悲?学生:洞箫教师:客有吹洞箫者,这个声音怎样?学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教师:而苏轼在此都悲了什么?作者悲的是什么?反思:课后觉得应该这样进一步引导发问:也许洞箫只是一个外在的因素,触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那么,作者内心深处真正悲伤的实质是什么呢?教师:咱们刚才谈到了“而

20、今安在哉?”学生:人生苦短。教师:对,人生苦短,就像建立功业的曹操、周瑜,也都学生:逝去了。教师:逝去了、灰飞烟灭、作古了,等等。更何况这个时候的苏轼怎样?(点击目标1中的写作背景)学生:被贬。教师:被贬在哪?学生:黄州。教师:为什么而贬到黄州?有一个历史案件。学生:乌台诗案。教师: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此时他的思想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咱们来看一道高考题: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今天,我们不讲这道题的初衷,只讲苏轼的思想。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提倡人们干什么?反思:这个问法笼统,学生迷茫,也就顺口答曰,当然不可能是教师想要的

21、答案。教师只有再发问了,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学生:仁教师:是,对人要仁。但作为一个人在世间行走的话,在“世”前加一个字,应该是?学生:入教师:反应非常快,老师还没有写完,答案就出来了。而当一个人遇到了生活的磨难,特别是生活的打击的时候,常常会怎样?学生:避世。教师:从积极地入世到什么?学生:避世。教师:到出世,到消极避世。一般来说,入世时的心态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达则学生:兼济天下。教师:那么出世的时候呢?穷则?哪句话?学生:独善其身。教师: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苏轼的悲来源于几个方面呢?一方面是历史人物,这些曾经建立过功勋,有过很多优秀表现的人,他们呢?也是学生:人生苦短。教

22、师:都作古了,随风而去了。到第四册讲苏轼词的时候,有一首词,前几句话很能代表苏轼的这种思想,就是苏轼的大江东去的前三小句学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教师:那么,更何况苏轼现在的位置,什么位置?学生:黄州教师:被贬黄州,他每天的生活状况怎样?学生: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教师:所以不禁悲从中来。反思:语文课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优美的,这一段可以总结为:三国英雄曹操曾经也在赤壁饮酒赋诗,高谈自己的理想,但是最后也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作者也由此悲伤起来,感叹时光匆匆流去,以及生命的短暂,再加上现实的苦闷,让作者不由自主。教师:下边还有没有变化呢?

23、学生:有教师:什么变化?到了最后,这种情感,有没有新的转机?学生:有反思:此处提问又没提到点子上,走了弯路。教师:什么转机?苏轼想到了在大自然当中的哪两个对立的事情?一个字反思:自相矛盾,两个对立的事情,一个字!别人提问的话,老师自己也回答不出来。学生:变教师:在生活中间,变与不变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不是教师:变和不变之间始终在循环发生变化。就像咱们刚才说的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里面有句话。学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教师: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但是,变与不变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反思:以上问话都是废话,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其实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如果从变化

24、的角度来讲,毛泽东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学生:巡天遥看一千河。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动,都在变。大家都在生长。如果长得快,就像禾苗,非常干渴的时候,如饥似渴,咕咚咕咚喝水,我能听到你拔节的声音。有的小孩长得快了,骨骼有时候会疼,皮肤疼。原因就是你长得太快。反思:这段阐述离题太远,无意义。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长,所以说,士别三日?学生:当刮目相干。教师: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理上学过?学生:相对论教师:还学过社什么?因该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这个世界物质是不灭的,你的钱包丢了,真的丢了吗?学生:没有教师:跑到别人兜里去了。你的手机丢了,小偷偷走了,它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并没有从这个世间消失。反

25、思:此处拓展无意义,亦可删除。教师:所以说“变与不变”仅仅是看问题的两个角度。那也就是说,横看成岭学生: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作者一想到这,豁然开朗。既然想开了,作者又回到了什么情感?学生:乐教师:对!文章中哪句话可以为证?最后一段说,客学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教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学生:喜教师:同学们从这个感情线索来想一想,就拿悲来讲,在历史当中,咱们学过的文人墨客还有没有同样表达悲伤情感的?面对生活,面对不如意,或者登高望远,来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学生:杜甫教师:谁能想到他的一句诗?学生:登高教师:登高里哪句话可以概括?学生:望岳教师:那就望岳吧!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6、,有悲吗?学生:没有教师:记住,咱们说的是“悲”。学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师:除杜甫外,还有别的人吗?比如我们刚才谈到了“而今安在哉”的曹操,他在短歌行里写过?那句推销、卖酒的话还记得吗?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反思:推销、卖酒的话矛盾。再者,既然说到“卖酒”,就因该说出那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才行!教师:还有,汉代的杨慎,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大伙想想,临江仙前两句怎么说的?(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浪花淘尽英雄,这种感觉。还有没有?陈子昂学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教师:哪首诗?学生:登幽州台歌教师:大伙儿齐声背一下,好吗?学生:登幽州台歌,

27、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教师:这些人,他们在生活的遭遇面前,都不同程度的抒发了这样或那样的悲伤之情。苏轼和他们所不同的一点在于:面对这种情形,他能够调节,能够自己想通。所以,有人总结了:在这个人世间,无所谓真正的悲剧和喜剧。如果你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一味的沉迷在喜剧之中,那就是学生:悲剧反思:套用一句歌词,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能解脱谁都了不起!但关于“解脱”解读还不够深:由“倚歌而和之”一句可知,这充当伴奏角色的客人的悲音是应和主人的歌声而发出的,因而弄懂主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的含意,当是理清该文意脉的关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多么

28、广阔啊我的胸怀,我思念的美人啊在遥远的天边!这里的“美人”当指作者思慕的明君贤才。教师:希望我们远离“杯具”。最后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每个同学准备50字的口头发言。好,开始准备。(学生讨论)教师:打腹稿也行,写两句也行。板书:自题金山小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反思:失误!自题金山画像竟然写成了自题金山小像,一定是和鲁迅的自题小像弄混了。教师:今天的课堂有点遗憾,都是大家一起吹竽。下面能不能来两个个人发言呢?同学1:女生,声音有点小,谈做人要大气。同学2:男生,声音洪亮,谈为人处世要豁达,面对困境,要看得开,想得开,只有这样才能从失意中走

29、出来。教师:苏轼留给我们的有很多,现在世面上流传一句话。2010年“五一节”时候,“小月月”横空出世,大家都知道那句流行的话。网络热词,叫什么?反思:实际是“国庆节”。有时无须引用那么细,太细的话,一是浪费时间,二来也容易失误。学生:神马都是浮云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评论一下,你觉得这句话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学生:有人说积极,有人说消极。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这个人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一切都是相对的。“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既可以积极的理解,也可以消极的解释,就看你如何对待生活了。希望下课以后,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争论,但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像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的那样:即使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作者没有倒下,而是豁达乐观面对,他的最大功业恰恰就是在那时建立的。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人教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