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85528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遽(j):迅速,急忙。(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郑人有且置履者_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不亦惑乎_(2)用现代汉语翻译

2、下面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

3、,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且:将要。 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度:测量。 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坠:坠落; 句意为:不是很糊涂吗?惑:迷乱,糊涂。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中重点词语有。及:等到;罢:

4、散;遂:最终。句意为: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中重点词语有止:停;契:刻。句意为: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句子。从原文中找到原句,在翻译即可; 从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可以看出整人的可笑之处; (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细读文章可知这个 “蠢人”所做的“蠢事” ,从“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可以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是主观题型。从“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上回答。 故答案为

5、: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

6、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两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文中的寓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有一个将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好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去集市时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道:“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

7、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足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

8、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闻其事。 闻:_故我不敢击公。 故:_或对语问其故。 或:_狐是日即去。 去:_(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听

9、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

10、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

11、,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

12、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

13、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管宁、华歆:

14、汉末魏初时名士。捉:检,拾。尝:曾经,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尊君在不 _元方入门不顾 _华捉而掷去之 _宁读书如故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3)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

15、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 同“否”; 回头看 ; 代词,代指金子 ; 原来,从前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

16、了。” 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

17、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 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

18、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_)非学无以广才(_)意与日去(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

19、,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B.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C.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D.“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答案】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2)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

20、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

21、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

22、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犀怪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注】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艺:种

23、植。(选自雪涛小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及其家穿井_闻之于宋君_乃故言曰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等到;使听到;故意(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

24、【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 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 使听到 ; 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

25、吧?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

26、,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等到;使听到;故意; 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

27、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

28、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6阅读下列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

29、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弛担持刀 弛:_目似瞑 瞑:_屠暴起 暴:_狼亦黠矣 黠: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文章实际上讽刺的是什么? 【答案】(1)解除,卸下;闭上眼睛;突然;狡猾(2)(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

30、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弛:动词,解除,卸下;瞑:动词, 闭上眼睛;暴:形容词,突然;黠:形容词,狡猾。(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关键词:顾、积薪、苫蔽。句意:(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关键词:自、股、亦、毙。句意: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

31、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故答案为:(1)解除,卸下;闭上眼睛;突然; 狡猾(2)(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

32、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弛:动词;瞑:动词, 闭上眼睛。(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苫(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股:古今异义词,大腿。亦毙之:把这只狼也杀死了。(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33、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

34、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

35、加笑料罢了。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B.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C.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D.必不明:一定看不见。(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36、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5)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答案】 (1)第一篇: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第二篇: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2)C(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5)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自然带来欢乐。 【解析】【分析】(1)【甲】人物:谢太傅、子侄辈;时间:寒雪日;事件:聚会时咏雪;结果:谢太傅大笑。把这几个整合起来就是: 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乙】人物:徐孺子;时间:月夜;事件:机智地回答别人的有

37、关月亮的问话。把这几个信息整合起来就是: 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项,戏:游戏、玩耍。因此这句话应反映为:曾经在月下玩耍。故C翻译错误。ABD翻译正确。 (3)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甲文中的兄女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雪花轻盈、洁白的特点。乙文中的徐孺子用人眼中的瞳子作比,巧妙地反驳了别人有关月中无物当极明的观点,让人非常的信服。因此,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的答话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贴切。 (4)此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赏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有物比作

38、眼睛里有瞳仁,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此题要求仿照文中孩子们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喻就是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比如由鸟儿的鸣叫联想到鸟儿在歌唱。再如秋天的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等。注意联想要自然,比喻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故事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是文章所讲的故事。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39、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外面、语言、动作、心理等。 (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

40、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然后再仿造例句写句子。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字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_尊君在不_去后乃至_下车引之_(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读了这篇

41、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约定;同“否”;离开;拉(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期:动词,约定;不:通假字,同“否”;去:动词,离开;引:动词,拉。(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

42、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关键词:非、期、委、去。句意是:(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故答案为:(1)约定;同“否”;离开;拉;(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

43、了。(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不:通假字,同“否”。去:古今异义词,离开。(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人:指有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非人哉: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啊!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副词,表示动作

44、偏指一方,这里指“将(我)”。委,丢下、舍弃。相委:将我丢下。去:离开。(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附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

45、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 , 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 , 皆此类也。(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棐(f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真草:楷书、草书。蕺(j)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老姥(m):老年妇女。王右军:指王羲之。重:看重,推崇。(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_羲之书其扇_姥初有愠色_姥如其言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曾经;写;生气,恼怒;按照(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 26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