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名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理解文本的核心概念的含义,学会从具体事物、现象中提取概念。 2.在阅读过程中,建构对文本知识的分析整合、论证、思辨能力。 3.阅读题考查实用类文本的综合阅读。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这本书有一
2、个论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立下了论题的核心,即“村落”这一特殊的乡土社会的形态。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之所以用两章来分析,是因为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人、空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一是人、时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以上是对村落乡土社会基本特征的简单分析。这应该是一个意义层次的分界。 然
3、后,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角度一: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四个章节。这四个章节的层次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书中用水纹作比,道理一样。这个圈子是单向性发展关系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极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若干圈子,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这一章节,是与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但从论述角度来看,与上下
4、章节稍嫌不够协调。“家族”是从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而“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特征作出剖析。因此,从整体上看,这几个章节由外而内,层层深入。 角度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个章节。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把“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放到这一部分似乎更合适,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维护乡土社会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 “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具有仪式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
5、。“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的状态。最后的“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这一部分则清晰地剖析了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原因。 角度三: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分析。乡土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者从“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名与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
6、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来说明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本书也是基本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 二、总体写作特色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十四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与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
7、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平时接触学术类文本较少,理解社会著作有定难度。学生阅读往往抓不住重点,也缺少理解分析的深度。教师多作内容讲解,多作读书方法指导,多作读书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教师也可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辅导;改变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情补充: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简单介绍乡土中国,激发学生的阅读
8、兴趣; 初步感知乡土中国让学生自己介绍,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教师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把全书内容系统化、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 具体感知,重点赏析“乡土社会”是这部书的重点内容,指导学生从概念、特点、内容和意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感受作品的深层内涵,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解读作品,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3.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自读和导读相结合,在设置话题和问题的引导下,综合运用读、看、评、说、写等多种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4.了解20世纪中国的乡
9、土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区域特点、人文特色,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了解社区分析法以及其在乡土本色中的运用。 三、教学策略设计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更趋于理性,阅读学术类著作既能开阔其视野,又能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力求使学生读懂此书,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作家的智慧、情怀;学会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综合运用概括、比较、分析、评价等方式,培养阅读学术著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建议 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讲授教学法
10、,还有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学术背景。 2.厘清全书逻辑思路。 3.在精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 4.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兴趣。 难点: 1.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2.运用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读写结合,将书中纪实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总结阅读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故乡是什么?是从来也不会想起,根
11、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入血脉中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教学策略:导语的形式贵在灵活、不拘一格,全赖教师的匠心独运、巧妙设计。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设疑”“激趣”等作用。建议导入要言简意丰。无论哪种导入都需要以激情感染学生,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导入语二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生,对整本书阅读一直持怀疑态度,到现在还停留于淹没在题海中的老做法,眼界不开阔,因而素质很难提升。整本书阅读步履维艰,现状不容乐观。 探讨形成整本书
12、阅读盲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籍方面。有些作品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有些作品的语言文字比较艰深或者篇幅比较长,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浅尝辄止。 2.学生方面。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再加上题海战术一直流行,连正常的语文教学也只能偏安一隅,更何况开展整本书阅读呢? 3.教师方面。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课业负担太重或其他原因,很难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给予有效的指导。 4.家长方面。很多学生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看到孩子看课外书籍,不问青红皂白就强行阻止。 5.社会环境方面。花里胡哨的网络文学、庸俗低级的地摊文学、粗制滥造的影视文学影响并左右着我们
13、的学生。有些影视剧作不尊重原著,进行毫无原则地复改,致使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经典名著原来就是这样,根本不需要阅读。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给老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争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一)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环节一: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步骤 1.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在这里介绍一般的方法和步骤: 【多媒体展示】 阅读方法 方法和步骤 具体内容或做法 浏览 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略读 要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
14、“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力”等等。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也可以采取思维导读的方式,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 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细读原文,咬文嚼字,并且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出标记,能够在理解原文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好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 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比如乡土中国中涉及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关系与权力结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学习
15、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曹禺的雷雨、鲁迅的药,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一方面更加夯实学生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结合实际,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每一次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 教学策略:运用有助于理解行文特色的范例支架教学法,逐步实现预期效果,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领
16、会理解能力,提升欣赏与评价、直觉与灵感的素养。 学习策略:通过培养语感,提高观察记忆、发现汇总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一意求之法”读书法 用“一意求之法”研读乡土中国之“父子关系”只看父子关系的部分,“但得其所求者尔”。 要求:以速读、跳读的方式地毯式地搜索本书中写“父子关系”之处,并思考该处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父子关系”的什么特征。 一意求之概括、分析、归纳传统社会的父子关系特征: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我们的家既是个延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
17、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 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
18、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 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根据书中内容概括出父子关系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 父子关系特征 父对子:
19、负责教化 子对父:孝道服从 父子间:血缘事业 学习策略:通过速读、跳读等方式找到分析重点,归纳特征,可以提高发现汇总、分析概括的能力,培育领会与理解的素养。 学科能力:分析概况能力。通过分析文中对“父子关系”的阐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同时也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环节二:乡土中国阅读策略和阅读深度 1.按下列思维导图把握全书脉络,完成深度阅读。 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组织讨论后,要求:为下图“添枝加叶”,助其“枝繁叶茂”。 【多媒体展示】 乡土中国阅读策略导图 学习策略:读一本书的启示有多方面:求学态度、思维方法、人
20、生境界标题部分,即本书的构架。把握全书脉络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乡土中国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 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设计意图:分组分工、自主探究乡土社会究竟是个怎样的社会,组内合作、组外质疑;学习小组课堂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分工、合作、探究,有利于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展示,提升学生策略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环节一:以男女有别为例理解文中核心概念 1.阅读全文,边读边画出文中重要的词语,然后相互检查。 重要概念:感情定向、感情、感情生理学、阿波罗式、浮士
21、德式、两性恋爱、男女有别 教学策略:分小组讨论男女有别一章,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提高应用交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 2.小组讨论 比较: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的特点。 对社会的影响有何不同? 3.小组讨论 “情感定向”和“家族”形成的关系。 环节二:寻找全书概念之间的关系 1.联系全书,找出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2.理解这些概念,把这些概念解释给同桌听。 3.对照:乡土中国重要概念对照表 【多媒体展示】 乡土中国重要概念对照表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与之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面对面的社群
22、(文盲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道德 小家族 家庭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无讼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血缘政治 地缘政治 学科能力:内化完善能力 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同时也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环节三:学习如何反驳别人观点 1.研读“语言文字”板块,理解“文字下乡”。研读文章,厘清脉络,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逻辑思路。用思维导图呈现第二章、第三章的逻辑思路。 【多媒体展示】 逻辑思路 【多媒体展示】 针对下面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历史事实 点评 曾子易箦
23、 子路结缨 杀人祭旗 逼妻子给自己的亡夫殉葬 希腊人有为死去的父亲大葬的传统;印度人有将自己死去的双亲的遗体吃掉的传统。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习俗可怕,无法接受。 3.研读“社会发展”板块,联系现实生活。 在乡土社会中,亲戚、邻里之间偶尔会互赠自家地里产出的瓜果菜蔬等,而很少从对方手里买这些东西。人们请客吃饭,也会互相争抢着付钱,而不同于现代社会流行的吃饭AA制。阅读第十二章,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第十二至十四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两两相对的概念,从概念的变化中可以窥见社会的变化发展。谈谈与乡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梳理与归纳。 下图已将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罗列出来,请补写与之相应的现
24、代社会特征。 【多媒体展示】 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聚居的熟人社会 流动的陌生人社会 无须文字的群众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小家族 男女有别 阿波罗式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之治 长老统治 血缘 名实分离 拿欲望去行事 学科能力:发散创新能力。在领悟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之后,分析与之相应的现代社会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新迁移,提高发散创新能力。 学习策略: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和面貌,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升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环节四:搜寻材料,验证观点 书本例子
25、:以“父子关系”为例,举出书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例1:某甲上了年纪,抽大烟 例2:贪污的例子。 例3:舜的例子。 舜承皋陶释放瞽瞍,也不去为瞽瞍的行为进行辩解,选择把父亲从监狱里偷出来,默默地背着父亲远走天涯。天下、法律、孝道,这三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舜的选择是什么? 2.书本外例子:举出本书外比如书籍、影视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参考如: 孝道:二十四孝,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 血缘:雷雨中的周萍,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像父亲一样冷血,可同时他又崇拜父亲的作为,并以自己是周家的继承人为荣。 教化:三字经中相关语句。 负责、服从:朱自清小时候被父亲严加管教,父亲对他相当
26、负责甚至严苛,父亲看到小朱自清文章评价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就训斥儿子,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事业:子承父业;父债子还。 很多名人如朱自清、胡适、鲁迅等的婚姻都是被家长安排的。家长安排婚姻考虑的是什么呢? 点拨:他们考虑的是家族的兴旺、家族的事业利益链,而非尊重个人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争取让学生激发学习社会学著作的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三)分析整体构架,把握知识体系 环节一:乡土中国主题逻
27、辑构架分析 1.第一章:乡土本色 (1)作者在第一章立下论题的核心,这个核心是什么? 核心:村落 (2)作者在第一章指出“乡土社会”的三个特色。请概括这三个特色。 乡土社会的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 教学策略:运用有助于理解行文特色的范例支架教学法,逐步理解乡土中国的逻辑构架,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提升欣赏与评价的素养。 2.第二章:文字下乡;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1)这两章是在谈文字问题吗?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 (2)乡土社会为什么不需要文字?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的?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28、一是人、空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一是人、时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学习策略:通过深入地查找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3.概括第四章到第十四章的内容。 “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家族”是从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特征作出剖析。“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
29、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具有仪式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的状态;最后的“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这一部分则清晰地剖析了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原因。“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名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
30、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来说明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环节二:乡土中国的逻辑构架 【多媒体展示】 乡土中国的逻辑构架 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提高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有思、思有得、得能言,从而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31、(四)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环节一: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关注“乡土文化现象”。 1.从古到今,有很多关于土地的故事或现象。请举例或结合下面例子,体会人们对土地的态度。 教学策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关于乡土中国思考代入学过的课之中,反复咀嚼,体会感悟。通过活动展示,提升学生发散创新能力和内化完善能力。 2.发散迁移 (1)课堂小练习,积累与“土”相关的成语。 与“土”相关成语: 安土重迁、开疆辟土、水土不服、风土人情、人土为安、土生土长、寸土必争、卷土重来、一抔黄土、皇天后土、守土有责、率土之滨、开疆拓土、灰头土脸、水来土掩、故土难离、半截入土、列土封疆
32、、飞土逐肉、怀土之情、撮土焚香 (2)课堂小练习,“地坛”“社稷”的由来。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3)课堂小练习,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现象描述。 对“农村”或“城市”相关现状描述。 春运。 环节二:依托经典,援疑质理(关联“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等板块)。 1.联系故乡 鲁迅的故乡中写道,乡下孩子闰土对识字并没有迫切的来自生活的需要。闰土捕鸟厉害却不识字,迅哥儿识字却不会捕鸟。迅哥儿识字并不能说明他就比闰土更聪明,只能说明生
33、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知识不同。 (1)分析比较闰土和迅哥儿的“未来”。讨论: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 (2)“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的当今中国,乡土中国因“文字下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2.联系祝福 重温鲁迅的小说祝福。用本书相关理论,分析祥林嫂惨死的根本原因,并试编关于祥林嫂的冤魂追问: “是谁杀了我?”(在剧中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情景剧 3.联系电影秋菊打官司 观看电影秋菊打官司 围绕“法律下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话题展开讨论,并试着为乡村法治现代化可行性提出
34、建议。 环节三:动动笔,我手写我思。 1根据对“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的理解,编写一张乡村“逆旅”的“旅客须知”方便旅客熟知“规则”,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2.观察、思考、写作。 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相比,大不相同,出现很多新变化,如新农村建设、乡村企业、干群关系、外出打工、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天价彩礼、人情来往负担、环境保护等。请选择你感兴趣的方面,多途径调查,分析这些新变化,尝试将调查结果写成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并分享出来。 (五)开展社会调查 环节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调查访问 教学策略: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研究,来认识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提高学生解
35、决问题和策略运用的能力。 1.任务设计宗旨 本部分将指导同学们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设计调查问题,完成调查报告。 费孝通先生在谈到乡土中国的成书时说,本书“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竞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者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思考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长期、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问题、阐释概念,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阐释思路架构出整本书的体系。作者治学的方法与态度是我们在阅读中不可忽视的。 本书最初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7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经过探索、建设,国力大大增强,中国社会目前也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在与
36、城市的碰撞、融合中,有了全新的面貌。这些发展变化既是费老乡土中国一书内容的延续,又是今日“中国乡土”发展的成就,应当受到同学们的关注。 对乡土中国一书,同学们阅读的主要困难在于学术性语言、逻辑性阐释及陌生的研究内容。本部分旨在以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大家关注今日中国乡村,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用客观、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同时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并在提问和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阅读、研究能力得到提升。费老用调查研究的方式为自己的疑惑寻找答案,本身就是一种示范,相信以这种方式完成对乡土中国这一“调查报告”的深入阅读,将是一种巧妙而有效的尝试。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
37、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学以致用,促进能力迁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 2.调查示例 本部分以“居住环境”“文化生活”“乡村风俗”和“乡村管理”四个主题为例,为同学们展示设计问卷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次调查的话题为“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同学们可在教材所提供的角度外再拟定其他角度,如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等,但要注意与乡土中国一书相关。另外在设计问卷前,还需要查找资料,对调查内容和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并运用批注、抄录等方法细读本文,将与调查相关的内容整理出来,为设计问题做准备。 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汇总、分
38、析概括的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中国乡村管理情况调查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 1.调查目标 (1)了解目前我国乡村管理的现状,包括管理模式、管理机构或组织、管理效果,以及乡村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等。 (2)对“法治”与“礼治”的关系中反映出来的典型现象进行重点梳理,针对“如何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给出管理策略与建议。 2.调查意义 乡村管理主要涉及的对象是村民、村委会、村党支部和乡镇政府。乡村管理的合理化、有序化能够促进乡村的发展。 现代社会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必然有支撑它运行的“规则”。当前阶段,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经历“法制化”的过程,但中国毕竟有着深厚的乡土传统,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尊重传统
39、、因地制宜,引导乡民守法、知礼,调整好“法治”与“礼治”的平衡,很考验乡村管理者的水平。对这一课题的调研,也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乡村社会实际,提升思维品质。 长老统治中提到民主政治的形式与个人意志、社会强制间的关系,文化和政治的区别,这些是我们的研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本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目前的乡村管理现状、乡村管理人员情况,结合乡土社会特点分析当前乡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讨论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乡村管理方式。 3.调查对象 村民及乡村管理人员。 4.问卷设计 教学策略:明确调查目标和调查意义,设计问卷。这个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其体验与感悟、批判与发现的语文素养。
40、 教学策略: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和铺垫,耗时较长,可安排整节课来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第二阶段实施调查 实施调查前,可再次阅读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章节,进一步理解乡土社会中传统的维持及作用,还有礼治的前提、长老统治的依据等内容;搜集反映乡村治理、村民关系的案例、文艺作品,如电影秋菊打官司光荣的愤怒等,尝试理解中国乡村复杂的现实状况,为调研做好准备。问卷示例: 关于“中国乡村管理情况”的调查 1.您所在的乡村主要采取哪种管理模式? A.行政管理 B.法治管理 C.自治管理 D.其他 2.您所在的乡村包含以下哪些管理机构或组织?(可多选) A.村委会 B.党支部 C.自治组织 D.村民小组
41、 E.乡中长者或权威 E.其他 3.以下管理机构或组织管理效果相对显著的是哪一个? A.村委会 B.党支部 C.自治组织 D.村民小组 E.其他 4.您所在地区乡村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可多选) A.上级委派或指定 B.人品 C.能力 D.学历 E.家境 F.社会地位 G.对本地区的贡献 H.年龄 I.其他 5.您村里的管理人员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产生? A.村民选举 B.上级委派 C.上任村干部指定 D.不了解 6.您对本村管理干部的产生方式是否满意?(在15分值区间内打分) 不满意 1 2 3 4 5非常满意 7.如遇纠纷,您常用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A.私下协商解决 B.找村干部调解 C
42、.找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公断 D.家族内解决 E.打官司 8.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您会寻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可多选) A.请求给予付赡养费、抚养费的 B.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C.弱势群体(经济困难者、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利益受损 D.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E.婚姻家庭纠纷 F.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资料等纠纷 G.住宅改建或占地边界等纠纷 H.其他 9.您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怎样看? A.不需要,内部即可解决问题 B.必要性不大,法律并不公平 C.有必要,但成本太高 D.虽能解决问题,但有伤情面 E.很有必要,也很有效 10.您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法律知识? A.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 B村里的普法宣传 C.专业人土的法律援助 D.没有什么渠道 (如果您是乡村管理人员,请继续完成下面的内容) 11.您是本地人吗? A.是 B.不是(已在本地生活或工作几年) 12.您所在地区的乡村管理人员集中在哪个年龄段? A.25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