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2的内容。教材简析:十几减8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初步掌握“破十法”|,在计算时能够理解运用。本课是上节课的一次练习和延伸|,也是学生学习对掌握方法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教学时|,根据学生思考角度不同|,尊重学生的想法。既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在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掌握新知规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减法|,用“想加算减法”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铺垫。本课时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有规律算式的整理
2、和分析|,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探究学习十几减8的多种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在具体情境中能利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在十几减8的多种方法中选择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多种题型中|,能够较熟练计算出来。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具: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圆片或小棒。教学重点:掌握十
3、几减8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破十法”|,加强“想加算减法”这两种常用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新知孕伏课件出示复习题:(一)看图列算式。8+( )=15 15-8=( )(二)填一填。8+( )=13 8+( )=16 8+( )=14 ( )+8=11【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为新课做好铺垫|,并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师:这是游园会的上大熊猫在卖风车|,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板书出:一共有12个风车|,小朋友要买8个。还剩几个?三
4、、自主探究|,内化算法(一)列出算式|,大胆猜测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8= 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教师追问:你觉得会剩下几个风车?课件出示12个风车图:(二)动手操作 验证结果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观察巡视。(三)过程表征 内化算理课件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摆一摆:“破十法”。把12分成2和10|,10去掉8个|,剩下2个与2合起来是4个。“平十法连减”。从12(圆片)小棒先去掉2个再去掉6个|,还剩46根|,根据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8分成2和6|,12-2-6=4。想一想:想加算减法。要计算12-8=|,可以这样想|,我
5、知道“8+=12|,根据进位加法|,8+4=12|,那么4就是12-8的差|,所以还剩4个”。数一数:数出来的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用小棒(圆片)摆出12根|,拿走8个|,还剩4个。思考过程课件逐步演示|,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对旧知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回忆|,和复习题2的练习对结果进行猜测|,再通过学具操作、过程归纳、算式演示|,逐一将思考过程表征出来|,体会算法多样化。】(四)直观演示|,重点理解“想加算减法”和熟练掌握“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1.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因为8+4=12|,所以12-8=4|,如图:2.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6、(1)摆出12个风车|,分成左边10个|,右边2个。插入图片|,课件出示(2)把左边10个中圈出8个|,还剩2个|,如上左图。(3)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上右图。【设计意图:借助操作|,诱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征、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深入体会“破十法”的算理过程|,体现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四、运用新知|,巩固算法课件出示练习题。1.圈一圈|,算一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2.计算。( 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
7、自己思考过程。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10-8= 13-8= 16-8=11-8= 14-8= 17-8=12-8= 15-8= 18-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师生小结:引导学生从算法上比较:如果用“破十法”计算|,都是先算10-8=2|,十几减8|,就再算2加几|;如果用“想加算减法”计算|,被减数增加几(或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随着增加几(或减少几)。结合算式中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样变化规律|,纯数字概念对一年级来说较抽象难以理解。【设计意图:通过3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两种常用方法|,其中第3题以题组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比
8、较|,感悟方法的本质|,发现计算的规律|,渗透函数思想。】五、全课总结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
9、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1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全班交流|,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比较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