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 质 2、皮 质3、神经核4、神经节 在CNS,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的 部位称灰质,色泽灰暗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 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在PNS,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5、白 质 6、髓 质 7、纤维束8、神 经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色泽白亮 位于大、小脑的白质被灰质包绕位于深部 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 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成为纤维束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在一起称神经 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内脏运动 躯体运动 脊脊 髓髓 灰灰 质质 边缘层(后角边缘核)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网状结构(网状核)后角基底部 接受
2、痛、温、触、压等刺激的外感受区接 受 本 体 感觉 刺 激,同时 与 运 动 调控有关 骶副交感核:S2S4 中间外侧核:T1L2 胸 核:C8L2 中间内侧核: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神经元胞体骶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神经元胞体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脑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固有肌)脑神经核脑神经核分类:分类: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一般感觉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一般感觉脑神经脑神经感觉核感觉核一般内脏感觉核一般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内脏、心血管一般感觉内脏、心血管一般感觉味
3、蕾的味觉味蕾的味觉内耳听觉和平衡觉内耳听觉和平衡觉发出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发出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副交感)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脑神经脑神经运动核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眼外肌和舌肌支配眼外肌和舌肌支配鳃弓衍化的骨骼肌支配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脑脑 干干 的的 灰灰 质质 背背 侧侧 丘丘 脑脑10 背侧丘脑的核群背侧丘脑的核群内髓板内髓板前核前核内侧核内侧核腹中间核腹中间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腹前核前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外侧
4、核群背侧核群背侧核群腹侧核群腹侧核群腹前核腹前核腹 中 间 核腹 中 间 核腹后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111 1第第躯体运动区躯体运动区 位置: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特点:特点:(1 1)上下颠倒,头正)上下颠倒,头正(2 2)左右交叉)左右交叉(3 3)身体各部分投影)身体各部分投影 区的大小取决于区的大小取决于 功能的重要性和功能的重要性和 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22 2第第躯体感觉区躯体感觉区 位置:位置: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特点:特点:(1 1)上下
5、颠倒,头正;)上下颠倒,头正;(2 2)左右交叉;)左右交叉;(3 3)身体各部在该区投)身体各部在该区投 射范围的大小取决射范围的大小取决 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133 3视觉区视觉区 位置:距状沟两侧位置:距状沟两侧 1717区区 144 4听觉区听觉区 位置:颞横回(位置:颞横回(41,4241,42区)区)15内囊:内囊: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投射纤维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绝大部分通过内囊绝大部分通过内囊内囊前肢内囊前肢 内囊膝内囊膝内囊后肢内囊后肢 尾状核尾状核 背背 侧
6、侧 丘丘 脑脑 内囊前肢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内囊后肢豆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背侧丘脑内内 囊囊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上行上行 /感觉传导感觉传导路路 下行下行 /运动传导运动传导路路 周围感受器接受的内外环境刺激,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周围感受器接受的内外环境刺激,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沿传入沿传入N元传递至各级中枢,最后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元传递至各级中枢,最后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大脑皮质对感觉信息整合后,锥体细胞发出指令,沿传出大脑皮质对感觉信息整合后,锥体细胞发出指令,沿传出 纤维至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纤维至脑干和脊髓的运动N元,由其纤维到达躯干和内脏元,由其纤维到达躯干和内脏 效应器,产
7、生相应运动效应器,产生相应运动神经系统的两大类传导通路:神经系统的两大类传导通路:第一节 感觉传导路Sensory PathwaySensory Pathway定义 指起于各种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指起于各种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到中枢后,经过几次中继,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或皮到中枢后,经过几次中继,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的神经链,又称上行传导路(质下中枢的神经链,又称上行传导路(Ascending Ascending pathwaypathway)。)。本体(深)感觉和精细觉传导路本体(深)感觉和精细觉传导路 痛温、粗略触压(浅)感觉传导路痛温、粗略触压(浅)感觉传导路 视
8、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 平衡觉传导路平衡觉传导路 内脏感觉传导路内脏感觉传导路一一.本体(深)感觉传导路本体(深)感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又称深感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深感觉传导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深感觉传导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有两条: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有两条:传递到大
9、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传递到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传递到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传递到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1)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胞体:脊神经节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周围突:经脊N N前、后支分布于躯干、四肢深感觉感受器前、后支分布于躯干、四肢深感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髓后根入脊髓后索中枢突:经脊髓后根入脊髓后索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胞体: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胞体: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轴突:走向中央管腹侧,与对侧者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形成内侧丘系轴突:走向中央管腹侧,与对侧者交叉(
10、内侧丘系交叉),形成内侧丘系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升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升 投射部位:中央后回上投射部位:中央后回上2/32/3及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到达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到达中央前回1.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脊髓脊髓延髓延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深感觉感受器躯干四肢深感觉感受器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薄束:薄束:T5以下以下楔束:楔束:T
11、4以上以上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中央后回上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精细触觉);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精细触觉)脊脊N节节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一侧薄束、楔束受损:一侧薄束、楔束受损:同侧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交叉以上平面受损:内侧丘系交叉以上平面受损:对侧对侧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2.2.头面部本
12、体感觉传导通路头面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损伤后的表现:损伤后的表现:胞胞 体:脊神经节体:脊神经节周围突:经脊周围突:经脊N N分布于躯干、四肢浅感觉感受器分布于躯干、四肢浅感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髓后根入脊髓灰质后角中枢突:经脊髓后根入脊髓灰质后角(1)(1)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胞体:脊髓灰质后角胞体:脊髓灰质后角(、IVIV到到VIIIVIII层层)树突:与树突:与1 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形成突触级神经元的中枢突形成突触轴突:经白质前连合斜升轴突:经白质前连合斜升1212个节段至对侧侧索和前
13、索内,转折向上个节段至对侧侧索和前索内,转折向上形成形成 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升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升投射部位:中央后回上投射部位:中央后回上2/32/3及中央旁小叶后部,倒立定位投射及中央旁小叶后部,倒立定位投射二二.浅感觉传导路(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路(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1.1.躯干和四肢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脊髓脊髓 延髓延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
14、 躯干和四肢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脊脊N节节脊髓灰质第脊髓灰质第、IV到到VIII层层中央后回上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躯干、四肢浅感躯干、四肢浅感觉感受器觉感受器 后根受损后根受损 后角受损后角受损 一侧一侧脊髓丘脑束受损脊髓丘脑束受损:损伤平面对侧损伤平面对侧1212节以下区域出现躯节以下区域出现躯体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体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2 2)损伤后的表现:损伤后的表现:胞体:三叉神经节胞体:三叉神经节周围
15、突:经随周围突:经随的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的分支分布于头面部中枢突:构成中枢突:构成感觉根,进入脑桥感觉根,进入脑桥(1)(1)组成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胞体:三叉胞体:三叉N N脑桥核(传导触压觉)脑桥核(传导触压觉)三叉三叉N N脊束核脊束核(传导痛温觉)传导痛温觉)轴突:三叉轴突:三叉N N脊束核的第二级纤维全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脊束核的第二级纤维全部交叉至对侧形成 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上升;脑桥核发出的纤维部分交叉,部分不交叉上升;脑桥核发出的纤维部分交叉,部分不交叉胞体:丘脑腹后内侧核胞体:丘脑腹后内
16、侧核 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上升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上升 投射部位:中央后回下部,正立投射投射部位:中央后回下部,正立投射2.2.头面部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脊髓脊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头面部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与压觉传导通路头面部浅感觉感受器头面部浅感觉感受器三叉三叉N脑桥核脑桥核三叉三叉N脊束核脊束核三叉丘脑束三叉丘脑束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的下部中央后回的下部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三叉三叉N节节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
17、元:(2 2)损伤后的表现:)损伤后的表现:三叉三叉N N根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根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11受损:同侧眼裂以上痛温觉障碍受损:同侧眼裂以上痛温觉障碍22受损:同侧眼裂与口裂之间痛温觉障碍受损:同侧眼裂与口裂之间痛温觉障碍33受损:同侧口裂以下痛温觉障碍,同侧咀嚼肌运动障碍受损:同侧口裂以下痛温觉障碍,同侧咀嚼肌运动障碍三叉三叉N N脊束及核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脊束及核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三叉丘系受损: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触觉存在三叉丘系受损: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触觉存在浅、深感觉通路小结浅、深感觉通路小结三级三级N N元的位置与交叉部位元的位置与交叉部
18、位躯干、四肢浅感觉通路头面部浅感觉通路躯干、四肢深感觉通路1 1级级N N元元脊脊N N节节三叉三叉N N节节脊脊N N节节2 2级级N N元元灰质后角灰质后角三叉三叉N N脑桥核脑桥核三叉三叉N N脊束核脊束核薄束核薄束核楔束核楔束核3 3级级N N元元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腹后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核交叉交叉2 2级级N N元交叉,脊髓元交叉,脊髓内逐节交叉内逐节交叉2 2级级N N元交叉元交叉脑桥、延髓内脑桥、延髓内2 2级级N N元交叉元交叉延髓内一次性延髓内一次性交叉交叉 1笫一级神经元胞体均位于神经节(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内。笫一级神经元胞体均位于
19、神经节(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内。2由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发出的二级纤维均立即交叉至对侧组成丘系(脊丘由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发出的二级纤维均立即交叉至对侧组成丘系(脊丘系、内侧丘系和三叉丘系)。系、内侧丘系和三叉丘系)。3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均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均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4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均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并经内囊后肢上传。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均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并经内囊后肢上传。(一)深和浅感觉三条通路的共同点(一)深和浅感觉三条通路的共同点 深、浅感觉三条通路均由三级神经组成,两次换元,一次交叉。深、浅感觉三条通路均由三级神经组成,两次换元,一次交叉。(二
20、)深和浅感觉三条通路的不同点(二)深和浅感觉三条通路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二级神经元)(主要表现在第二级神经元)1 1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部位不同的部位不同 (1 1)脊丘系(脊髓丘脑束)起于脊髓灰质的后角固有核。)脊丘系(脊髓丘脑束)起于脊髓灰质的后角固有核。(2 2)内侧丘系起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内侧丘系起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3 3)三叉丘系起于延髓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的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丘系起于延髓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的三叉神经脑桥核。2 2交叉平面不同交叉平面不同(1 1)脊丘系在脊髓内经白质前连合斜升)脊丘系在脊髓内经白质前连合斜升1212个节段逐级交叉至对
21、侧。个节段逐级交叉至对侧。(2 2)内侧丘系在延髓内集中交叉。)内侧丘系在延髓内集中交叉。(3 3)三叉丘系在脑干内逐级交叉)三叉丘系在脑干内逐级交叉 头面部触觉分两路上传,三叉神经脑桥核(传递触觉信息)所发出的二级纤头面部触觉分两路上传,三叉神经脑桥核(传递触觉信息)所发出的二级纤维参予双侧三叉丘系的组成,故一侧三叉丘系损伤,对侧头面部损伤平面以下痛维参予双侧三叉丘系的组成,故一侧三叉丘系损伤,对侧头面部损伤平面以下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觉和温度觉丧失,而触觉不会完全丧失触觉不会完全丧失(此即头面部浅感觉分离现象)。(此即头面部浅感觉分离现象)。体倒头正,对侧管理(大部),投射区的大小决定于所
22、表器官体倒头正,对侧管理(大部),投射区的大小决定于所表器官(或部位或部位)功能的复杂功能的复杂(精细精细)程度,而与其体积大小无关。程度,而与其体积大小无关。(三)关于头面部触觉(三)关于头面部触觉 (四)深、浅感觉传导路在大脑皮质的投射特点(四)深、浅感觉传导路在大脑皮质的投射特点 胞体: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胞体: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1)(1)组成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由三级神经元组成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视网膜内层的节胞体:位于视网膜内层的节C C胞体:外侧膝状体胞体:外侧膝状体投射部位:距状沟两侧投射部位:距状沟两侧 三
23、.视觉传导路 神经层的细胞组成:神经层的细胞组成:节细胞节细胞 双 极 细双 极 细胞胞视锥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杆细胞色素上皮层色素上皮层内层为节细胞内层为节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外层为视锥和视杆细胞外层为视锥和视杆细胞 视束:视束:含含同侧眼颞侧半纤维同侧眼颞侧半纤维和和对侧眼鼻侧半纤维对侧眼鼻侧半纤维大部分绕大脑脚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小部大部分绕大脑脚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小部分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分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视觉传导路 视杆视杆C 视锥视锥C双极双极C节节C距状沟两侧距状沟两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视N上丘上丘顶盖前区顶盖前区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1 1级神经
24、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视辐射视辐射(2 2)视觉传导路损伤时视野的变化)视觉传导路损伤时视野的变化(以右侧为例以右侧为例)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1.一侧视一侧视N损伤损伤 患侧视野全盲患侧视野全盲 3.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4.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2.一侧视束及以上部位损伤一侧视束及以上部位损伤 (视辐射、视区皮质)(视辐射、视区皮质)四.瞳孔对光反射(2)通路:通路:.小部分视束小部分视束上丘臂上丘臂顶盖前区顶盖前区
25、两侧睫状两侧睫状N N节节两侧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括约肌(1)定义:定义: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照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视网膜视网膜 视神经视神经 视交叉视交叉 两侧的动眼神经副核两侧的动眼神经副核(3)(3)损伤后的表现:损伤后的表现:受损部位受损部位同侧眼同侧眼对侧眼对侧眼一侧视一侧视N N直接直接()间接间接()直接直接()间接间接()一侧动眼一侧动眼N N直接直接()间接间接()直接直接()间接间接()五、听觉传导路五、听觉传导路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双极细胞双极细胞 蜗蜗 N 核核 下下 丘丘 螺螺 旋旋 器器 听区颞横回听区颞横回 听辐射听辐射 双极细胞双极细胞 蜗神经核蜗神经核 下下 丘丘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听区颞横回听区颞横回 下下 丘丘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听区颞横回听区颞横回 外侧丘系外侧丘系 内耳螺旋器内耳螺旋器 听辐射听辐射 听辐射听辐射 一侧蜗一侧蜗N及蜗及蜗N核损伤:患耳全聋核损伤:患耳全聋 外侧丘系及其以上损伤:外侧丘系及其以上损伤:两耳听力下降,以对侧明显两耳听力下降,以对侧明显 交叉部位:脑交叉部位:脑 桥桥 损伤后的表现:损伤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