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必修上册劝学练习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解释括号前面的词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
2、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说出下面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草枯鹰眼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2)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道有先后()雪后更闻香()不求闻达于诸侯()
3、(3)而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4)于青,取之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有“去时里正与裹头”的诗句。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
4、称“跬步”。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D.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的人。四、文言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名句默写1.在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劝学
5、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6.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进行说理的句子是“,”。7.劝学中劝导我们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功的句子是“,”附:部分参考答案二、1.劲疾/锐利/小病/妒忌/苦
6、痛2.听见/见闻、见识/听说/知道/用鼻子嗅/闻名、出名3.表并列,可不译/表修饰,可译作“地”/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4.介词,从/比/引进动作对象,对,向/在方面/向,对/表被动三、1.C(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2.D(“同年”不能指辈分相同的人。)四、(1)靛青,是从蓼蓝里提取的,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上没有过失了。五、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5.学不可以已 锲而不舍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