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41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2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
2、这反映出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D军队的体育围绕军事目的展开3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A改变了粮食生产的主体地位B推动了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C促进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助推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4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北)齐、隋旧制,多著幂苏(遮盖头部之巾)永徽之后,皆用帷幄,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族渐息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
3、露面,无复障蔽。这些变化反映出唐代A女性地位逐渐提高B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社会风气日渐开放D民族矛盾走向缓和5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有的医书甚至说小麦里有火毒,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南北经贸联系加强B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6宋代地权转移率提高,租佃制成为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宋代的法律不再将人民划分为“良民”“贱民”两个完全不平等的阶级,而是根据有无不动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这表明宋代A门第观念渐趋淡化B社会成员实现平等C人身控制相对松弛D土地兼并弊端严重
4、7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多次向各省颁发御纂、钦定书籍。康熙在其上谕明言这几种书籍“特为士子学习有益而制,可速颁行直省”,并且还特意提出“凡坊间书贾,有情愿刊刻售卖(钦定书籍)者,听其传布”。这些举措旨在A促进程朱理学的复兴B提高科举考试的吸引力C激发商品经济的活力D强化对民众思想的控制8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9明会典记载凡进苏
5、木、胡椒、香蜡等香料数万以上者,船至福建、广东等处,所在布政司随即会同都司按察司官检视物货,封睹完密听候,先将番使起送,赴京呈报数目,由此可知A明朝政府对香料贸易严格管理B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活跃C明朝政府严格执行海禁政策D明朝政府限制香料进口10据武林旧事西湖繁盛录等记载,南宋临安市场上售卖大量的新鲜水果,品种多样;福建部分地区的农户,则专以种植水果为生,多者种植可达万株,果树“数里之间,焜如星火”。这说明南宋A小农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D重农抑商政策成效显著11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众,欢忻感戴,当地各族表示“世世臣服
6、”。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连接“以时朝贡”,女真卫所的朝贡使络绎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边疆地区祸患的根除C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D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12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13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的政治制度,但取消了其上层贵族在政
7、治上的独立性,使其成为随时由政府任免的官员。清政府的这一举措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B开创了因俗治边的模式C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变革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14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5汉武帝时,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
8、除外)和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汉朝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A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C意在强化官僚队伍效能D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16黄宗羲指出:“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也!”据此可知,黄宗羲A主张大力发展社会教育B肯定了道家的特殊地位C反思了理学思想的弊端D强调了“经世致用”思想17明朝后期,一批儒生开始关注“奇器”的制作,包括工具的机械原理、农业水力工具图解等,出现了泰西水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建议“尽用其术”,“必造我器尽如彼器,精我法尽如彼法
9、”。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明代理学倡导“致良知”B“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技C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思潮18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19西周时期,春耕开始之际,周王及诸侯要到相近的公田上举行籍田礼。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这一做法A
10、表明了国家对土地的占有B体现了礼仪教化至上的政治理念C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D有利于营造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20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发展,逐渐成熟,并-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南方开发B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C聚族而居,族产共享D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动21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D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22清史稿中记载,
11、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23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司马迁的观点A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B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C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D
12、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24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25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26北宋时,苏辙出使辽国
13、,发现其兄苏轼在当地如雷贯耳,诗词文章亦广为流传。之后,他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这表明A宋辽实现文化习俗统一B文学成为民族交流的载体C诗词成为当时文学主流D苏轼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27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妾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28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
14、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29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30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价他最
15、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A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B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C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D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1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A政权机制健全B三
16、省相互牵制C人身控制松弛D征税依据明确32西汉春秋繁露说,雁就像“长者”,在民之上,先后有序,有行列之治;羊有角而不用,就像仁者,杀它也不啼,就像死士义者,羔羊跪食于其母,就像知礼的人。作者对动物自然习性的诠释意在A倡导天人合一B塑造社会道统C宣扬君权神授D重构宗法秩序33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新罗王去世时,唐玄宗特意挑选经学家邢涛前往吊祭,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这说明A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B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C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D新罗沿袭唐朝的制度文化34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墨子认为
17、,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要求将才干纳入考核体系,这些主张A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B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C表明诸子思想趋于-致D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3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36晚商时,商王朝对于被征服的方国,几乎不再让其以平等地位加入方国联盟,而直接将其纳入殷商的版图。如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令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其原属地就成为商王管辖的一个
18、地区。这反映出晚商A血缘纽带的松弛B华夏观念已形成C王权观念的出现D集权思想的萌发37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宋代社会“凡吉凶之事,自有所谓茶酒厨子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也”。这印证了A宋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C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遭到冲击D理学出现促使生活观念改变38明中归有光在江南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C苛
19、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39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40金朝统治者认为宋金都是中国境内互不统属的独立政权,金也可以统一宋。绍兴和议后,金主完颜亮积极准备攻宋,说:“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这反映出,当时A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出现B统一成为王朝合法性依据C金朝统治者倡导民族平等D宋金对峙的局面趋向瓦解41元
20、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藩之境而隶治之。”它具有荐举官员,增减改易在藏族地区的行政机构,管理驿站,审理藏族地区的重大案件,负责该地区的军事行动,负责佛教事务等职能。这些职能的行使显示出,元代A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再度统一B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C政教分离局面得以初步实现D边疆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42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43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
21、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44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45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
22、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拜金主义盛行46周公继承并改造了殷人祭祀“鬼神”的传统,他从殷人“尊神”“事神”的知识系统中生发出了“尊礼”“近人”的礼乐文化,宗教神学逐步成为礼乐制度的附属。这表明西周A尊神事鬼的观念已经消亡B早期人文思想逐渐萌发C礼乐制度丰富了宗教文化D民本思想在变革中发展47“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财政的紧张B重农抑商的强化C城市经济的繁荣D社会治理的完备48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
23、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49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A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B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力图冲破程朱理学束缚50北宋政府特别重视对前代图书的校勘,皇帝经常亲自遴选“专经之士”校正经疏。如张载曾被授为崇文院校书,在汴京做过馆图书编校工作;程颐曾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
24、书。此举旨在A巩固儒学主流地位B确立崇文抑武方针C推动教育文化普及D促进印刷业的发展51二里头文化以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直接控制范围在方圆200公里内。如图为二里头文化兴盛期,具其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孟、鬻、爵、觚)分布的情况。据此可知在当时A大一统秩序已建立B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C阶级分化日趋明显D形成了地域核心文化52据史料记载:“殿庐幕次(宋代政治活动中的等待场所),三司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御史中丞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这表明A御史台是最高行政机构B武将参政权力被彻底剥夺C空间分割体现事权分化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浓厚53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
25、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A提升内阁地位B削弱六部职权C提高行政效率D助推君主集权54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55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
26、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C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56乾隆八年,清政府规定,对来自暹罗(泰国)运米的交易商船,贩运量达到五千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三,万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五。上述材料可佐证当时A闭关自守的松动B农耕经济的倒退C朝贡贸易的发展D人地矛盾的严峻57福建通志载,建宁府浦城县,民“焚山而樵,掘根株,种苞谷(玉米),泉竭苗枯,土松溪积,旱潦(涝)可虡(预料)”。这说明了A玉米种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B土地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兼顾C小农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D人为灾害频
27、繁导致民生艰辛58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骝”,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的品德,但是扬雄又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B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C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D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59据统计,北宋熙宁十年的酒税,除利州路、势州路、广南东西路以及福建路以外,总计1164万贯;熙宁元丰年间的茶税,每年达多190万贯。这两项税收约占当时国家财税总收入的五分之一。这表明,当时A粮食品种日益丰富B自然经济的基础发生根本变化C饮食商品化程度高D商业税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来源6
28、0有学者指出,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可见,该学者A否定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进步性B批评了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现念的排斥C强调了黄宗羲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D认识到士大夫阶层躬行实践的重要性答案:1A材料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确认了夏朝的存在,所以史料的多元性推动史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而不是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B项;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B据
29、题意可知,名将霍去病在军中开辟场地组织士兵踢球,这是为了加强士兵的体能训练,说明汉代的体育包含了一定的军事需求,B项正确;霍去病开辟场地踢球不一定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排除A项;“盛行尚武轻文之风”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C项;军队的体育并不全是围绕军事目的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3B材料体现了多地桑树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些物产为家庭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为商贾提供了商品,B项正确;粮食生产的主体地位是否被改变,本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体,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已完成,排除C项;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4C解读材料可知,
30、唐贞观时期,宫人的大多佩戴遮面头巾,发展到唐开元时期,宫人大都戴胡帽,不遮面,化靓装露出面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唐代社会风气日渐开放,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使得社会风气也是大变,当时的长安百姓都喜欢那些胡风异俗,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否得到了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代的对外交往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唐代的社会风气日渐开放,不是民族矛盾,排除D项。 5D根据材料“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可得知北宋时,南方已经出现了小麦种植,但观念上不喜欢面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到了南
31、宋开始大量吃面食,是因为靖康之变后,宋室偏安南方,大量北方人跟随南下,把吃面食的习俗传播开来,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贸联系加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南方已有小麦种植,材料不是反映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排除B项;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6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租佃制成为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宋代人民身份的平等化等现象反映了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即宋
32、代对人身控制的相对松弛,C项正确;宋代门第观念确实淡化了,但这是由于宋代完善发展科举制推动的,排除A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不是“实现平等”,排除B项;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7D由材料可知,清代初期中央政府多次向地方颁发官方所认定的书籍,并允许私人刻印、出售,这是推广官方思想、强化思想控制的措施,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书籍内容,不能得出意在推崇程朱理学,排除A项;颁发官方所认定的书籍目的是控制思想,不能提高科举考试的吸引力,排除B项;清政府允许私人刻印、出售官方所认定的书籍,目的是扩大其流通和影响,进而强化思想控制,而非为发展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8C根据材料“隋唐
33、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可知,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不再单纯推崇儒家,而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这在唐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三教并存,内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保持着混合兼容的状态,进而反映出唐朝是思想、文化上最为宽松的时期,显示了当时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的社会现实,C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三教的融合,也未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受三教合一影响,排除A项;三教并存并不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产生的,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
34、,也未体现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9A根据材料“船至福建、广东等处,所在布政司随即会同都司按察司官检视物货,封睹完密听候,先将番使起送,赴京呈报数目”可知明代的香料贸易中,地方布政司检视,将番使起送并赴京呈报,说明整个贸易过程都在政府控制下进行,A项正确;香料贸易不能反映总体中外贸易情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香料贸易的规范管理而不是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10A依据材料“临安市场上售卖了大量的新鲜水果,品种多样”“福建的水果种植大户,多者可达万株”等可知,南宋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城市经济有所发展,这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35、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错误;材料表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与D项表述不符,排除。11D明代在黑龙江地区修建永宁寺、设立卫所,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说明明代采取灵活多样的经略边疆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A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修建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并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保障了交通的畅通,使得“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因而
36、促进了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排除D项。故选A项。13A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既保留传统的政治体制,也有由政府任免的官员,这样因俗而治的措施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A项正确;早在唐朝就实行了因俗治边的模式,“开创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地方制度,不是中枢权力机构,排除C项;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4A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
37、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陶瓷海运更趋方便等原因,南方港口附近的制瓷业迅速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广东、福建两省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元时期涵盖元朝,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完成于两宋之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更趋明显,可从时间线索上排除D项。故选A项。15C根据材料可知,汉朝通过刺史及司隶校尉强化了对地方及中央官员的监督,起到强化官僚队伍的职能,C项正确;材料与分封
38、相权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并非针对的是地方豪强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16D根据“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也!”可知,黄宗羲主张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统一起来,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教育、道家思想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7B根据材料“出现了泰西水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明朝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B项正确;材料与推行致良知无关,排除A项;明清
39、时期并未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排除C项;当时受封闭的对外政策影响,学习西方文化并未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18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以前谏官直属于宰相,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加强了皇帝权力,A项正确;宋代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削弱了宰相权力,排除B项;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对宰相和政府的监察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皇帝的监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削弱了监察制度”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台谏合一”制度并未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幅增加,不是造成冗官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9D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重农措施
40、,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周王带头躬耕表达对农业的重视,这有利于形成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土地所有制的情况,排除A项;礼仪教化至上”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农思想,而不能得出当时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0A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得到开发,人口增加促进了福建土楼产生,A项正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聚族而居,族产共享是福建土楼的特点,不是原因,排除C项;儒家思想不是福建土楼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1D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统治。结合材料可知,
41、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管理人员与商王室未必有血缘关系,而到了西周时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与商朝相比,周王与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西周分封制色彩更加浓厚,这有利于巩固周王的政治统治,并使王政统治得到一定的强化,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贵族宗法影响力是加强而不是式微,排除A项;商周均属于奴隶制国家,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秦朝时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22B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因此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有效”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内阁、
42、军机处作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项;机构设置中满汉皆有,排除D项。故选B项。23B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构建少数民族历史系统时将少数民族归为黄帝后代,这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感,B项正确;司马迁根据传说撰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排除A项;司马迁的观点不能直接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服务于汉武帝的政治大一统并非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4A乾隆年间即清朝前期,官修地理志不再采用以中原为核心的旧体系,改为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是为了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A项正确;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国版
43、图的奠定,排除B项;地理志编写体系的变化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25C根据题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元朝的这一举措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更不是要恢复分封制度,排除AB项;元朝将官职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并不是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26B由材料可知,苏轼的诗词文章在辽国境内广为流传,而诗词文章属于一种文学体栽,这表明文学也成为当时民族交流的载体,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
44、除A项;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27A根据“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妾行宣示,悖诞已极。”可知,材料中明确应称清政府为“天朝”“中国”,指出清政府的大一统是各族的共识,体现了乾隆帝具有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A项正确;这时期对外政策开放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尊卑等级观念并没有强调,排除C项;中缅关系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28B原始社会时期,阶级尚未出现,因此在陶器纹饰方面生活化特征较为突出,但是咋商周时期,由于国家统治需要,青铜纹饰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B项正确;
45、纹饰的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民众的审美变化,排除C项;不同的纹饰和不同的材质,无法体现出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9D根据“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强调开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则会让民众违法走私,因此他主张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商,排除A项;他并不是主张支持,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0C根据“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
46、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可得出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C项正确;中国社会并没有转型,排除A项;文化交流不是淡化民族意识的手段,排除B项;当时没有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31A据题意可知,唐代户籍编造完善,而且政令下达层次明确,说明政权机制健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的相互牵制和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排除BC项;户籍编造的目的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征税,所以不能说明征税依据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32B由材料可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借动物的自然习性来比喻人伦社会中的“秩序”“仁义”“礼仪”等,体现了作者塑造社会道统的意愿,B项正确;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虽然是董仲舒的思想,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些观点,排除A项、C项;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借动物的自然习性来阐释其塑造社会道统的意愿,重构宗法秩序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33A从材料信息看,新罗“颇知书记,有类中华”,说明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A项正确;材料体现儒学对新